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国近海竹荚鱼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是中国近海主捕鱼种之一,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导致其出现种群数量衰退以及个体趋于小型化等现象。为了解中国近海竹荚鱼的种群遗传格局,文章以线粒体DNA控制区为遗传标记研究了东海大陆架、福建近海和南海北部湾竹荚鱼群体的遗传结构以及种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竹荚鱼整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态性(Hd=0.998±0.001)和高核苷酸多态性(π=0.01259±0.00041)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单倍型网络图呈现为星形辐射状的单一谱系,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未发现谱系分化。不同海区地理群体的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东海群体和南海北部湾群体间无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99.39%)。中性检验和核苷酸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暗示各海区竹荚鱼群体(东海、南海北部湾)以及整个群体均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中国近海竹荚鱼群体呈现为遗传均匀的种群结构,可以作为一个单一的种群加以管理,人类高强度捕捞压力尚未影响其种群恢复潜力。

关键词: 竹荚鱼 遗传多态性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历史动态 线粒体控制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测定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新鲜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软体组织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蒽酮硫酸比例、不同反应时间的吸光值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并对方法的最低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和精确性进行评价,最终建立了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检测体系。建立的微量反应体系体积为300μL,主要包括0.2%蒽酮硫酸溶液200μL,样品待测液100μL;沸水浴反应时间为10 min。该方法的葡萄糖最低检出限为0.001 5 mg·mL-1,标准曲线变异系数小于4%,证实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显色反应完成后,室温条件下120 min内其吸光值基本不变,稳定性较高;测定牡蛎外套膜、鳃、唇瓣、性腺、肝胰腺、闭壳肌的加标回收率介于95.3%~105.8%,说明该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该研究建立的微量反应体系测定牡蛎糖原的方法具有试剂用量小、操作简单、单样品成本低等优势,同时重复性、稳定性、精确性均较高,适用于大批样品批量测定。该研究为快速、高效完成牡蛎样品糖原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牡蛎 糖原 微量反应体系 蒽酮硫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鱼糜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罗非鱼鱼糜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显示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为整个发酵过程主要微生物菌门,特别是Firmicutes,随着发酵时间逐渐延长,发酵30 h后的相对含量接近90%.Lactococcus、Pediococcus、Enterococcus、Lactobacillus等微生物菌属均可适应罗非鱼鱼糜发酵环境,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而迅速增加.Lactococcus是罗非鱼发酵鱼糜中最主要的属,发酵18 h内的相对丰度从12.6%显著增长到64.9%,其次为Pediococcus,发酵第30小时的相对含量达到13.2%.罗非鱼发酵鱼糜品质指标分析显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凝胶强度、白度、硬度和菌落总数逐渐增加,而pH值、黏性、弹性、咀嚼性和内聚性与发酵初始相比有所下降.利用Pearson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核心微生物菌属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Lactococcus、Pediococcus、Enterococcus、Enterobacter、Citrobacter等产酸菌属的增加与发酵鱼糜pH值的下降,以及凝胶强度、白度、硬度等关键鱼糜品质指标的改善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Lactococcus、Pediococcus、Enterococcus等乳酸菌属,特别是Lactococcus,在罗非鱼发酵鱼糜品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定向分离筛选适用于罗非鱼发酵鱼糜的功能微生物和靶向改善罗非鱼发酵鱼糜品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发酵鱼糜;微生物菌群;罗非鱼;品质;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第十二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反映的新进展

海洋学报 2021 CSCD

摘要:海洋生物技术是规模化生产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获取海洋生物产品和服务的系统工程技术。自1989年日本东京第一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会议以来,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在促进海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发海洋生物制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建设"和谐海洋"等领域得到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传统海洋生物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催生了包括海洋天然药物、海洋生物材料等许多新的产业生长点。第十二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会议于2019年9月9-13日在日本静冈召开,会议以"下一代的海洋生物技术"为主题,旨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最新进展,强化一个国际层面的"政府-学术-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这次会议最大的特点是把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推向了大会交流的一线。本文针对本次会议反映的新进展,提出我国未来5~10年特别值得关注的重点方向,建议把青年人才特别是学术、工程和产业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及时布局下一代海洋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和新兴产业孵化的战略制高点。

关键词: 海洋生物技术 海水养殖 海洋生物产业 组学 生物制品 环境保护 产业政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水生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现状与策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0年高居世界首位,满足了国民30%的动物蛋白需求.水生生物遗传资源是水产优质蛋白有效供给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未来世界应对食物短缺、保障食物安全的有效途径.水生生物遗传资源与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直接相关,活体资源、标本资源、组织资源和基因资源是水生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当前,水生生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精准鉴定尚未大规模开展、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保护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成为制约水生生物遗传资源高效开发的瓶颈.该文系统总结了我国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基本状况,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凝练了遗传资源保护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提出了加强水生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发展战略和研究工作,以期为我国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强国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水生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多样性;战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养殖模式下黑鲷肠道及养殖水体菌群结构特征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池塘流水槽循环水黑鲷养殖模式(IP)和传统池塘黑鲷养殖模式(EP)菌群结构特征,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2种养殖模式黑鲷肠道和养殖水体中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结果显示:黑鲷肠道和养殖水体中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细菌(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其丰度之和为98.32%~99.22%;在属水平上,菌属差异明显,IP模式下黑鲷肠道显著增加的菌属包括鲁杰氏菌属Ruegeria(14.84%)、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14.24%)、Marivita(3.58%)、noranko<sub>PeM15(2.97%)、norankC<sub>KD4-96(2.56%)(P<0.05)(IP>EP);而EP模式下,黑鲷肠道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10.31%)、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10.30%)、Romboutsia(7.37%)、肠球菌属Enterococcus(6.29%)、乳球菌属Lactococcus(5.38%)显著增加(P<0.05)(IP0.05)。2种养殖模式条件下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存在较多丰度差异显著的菌属。IP模式下黑鲷肠道中具有差异显著的优势菌属大多为有益菌,而EP模式黑鲷肠道多为慢性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属。

关键词: 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 黑鲷 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肠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裸鲤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进化地位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尖裸鲤(Oxygymnocyypris stewartii)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为其进化生物学、种质标准制定及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细胞遗传学依据.[方法]以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联合驯养的尖裸鲤为试验对象,取其头肾采用冷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PI染色,荧光显微镜下拍照,使用Photoshop和曲线测量工具E-ruler对染色体进行测量和配对,获得染色体核型,并与已报道的19种(或亚种)裂腹鱼亚科鱼类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的数量比进行比对,分析尖裸鲤的进化地位.[结果]尖裸鲤染色体数目为2n=92,核型公式为26m+28sm+20st+18t,臂数(NF)=146,进化地位在裂腹鱼亚科中处于中等水平.[结论]明确了尖裸鲤的染色体核型和进化地位,其特化程度为高度特化等级.

关键词: 尖裸鲤;染色体核型;裂腹鱼亚科;进化地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氧化剂对水源水和池塘水中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的去除作用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利用渔用氧化剂去除养殖水体环境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 ARGs)并控制其传播的可行性,该研究以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作为目标抗性基因,选用次氯酸钠(NaClO)、二溴海因(C5H6Br2N2O2)和高锰酸钾(KMnO4) 3种养殖中常用的渔用氧化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目标渔用氧化剂对水源水和池塘水体中ARGs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测试的水源水和池塘水体中的sul1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分别达到了105和106拷贝·mL-1,而且微生物的细胞内sul1是其主要存在形式;其次,NaClO对各实验组中的sul1均呈现较强的去除效果,C5H6Br2N2O2仅对水源水中细胞内和细胞外的sul1具有较强的去除作用,KMnO4仅对不同水体中的细胞外sul1具有较强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3种目标渔用氧化剂中,NaClO对水源水和池塘水体中ARGs的去除效果最好,科学应用NaClO有利于去除水产养殖水环境中的ARGs,进而防控其在养殖过程中的传播。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渔用氧化剂 次氯酸钠 二溴海因 高锰酸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钙离子添加量对未漂洗海鲈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钙离子(Ca2+)能否提高未漂洗海鲈鱼糜的凝胶品质,为海鲈鱼糜生产提供新方法.以海鲈鱼为原料,比较氯化钙(CaCl2)不同添加量(0.01~0.08 M)对采肉后未经漂洗工序直接制成海鲈鱼糜的凝胶强度、质构特性(TPA)、持水力、白度、微观结构等的影响,并与传统方法制备的海鲈鱼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a2+对未漂洗的海鲈鱼糜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CaCl2的添加可显著提高未漂洗海鲈鱼糜凝胶强度、TPA、持水力和白度,使鱼糜组织结构紧密均匀;当CaCl2添加量在0.02 M时,未漂洗的海鲈鱼糜的凝胶特性(凝胶强度7364.21 g·mm、持水力88.93%、硬度421.8 g、弹性10.03 mm、胶着性229.5 g、咀嚼性22.21 mJ、白度86.72)与传统鱼糜品质相近,其效果最好;而当CaCl2添加量达到0.08 M时,Ca2+与鱼肉蛋白过度交联,形成钙桥结构,造成凝胶强度和硬度增加、弹性下降.研究表明,适量添加Ca2+可使海鲈鱼糜不需经过漂洗工序而达到传统漂洗生产鱼糜的品质,这为开发营养流失少、节水、节能的海鲈鱼糜加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钙离子;海鲈鱼;鱼糜;凝胶特性;水产品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的聚合效果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状相关分子标记聚合效果,本研究选择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方法获得10个与生长性状相关SNP标记,分别位于草鱼载脂蛋白A-I-1基因(apoA-I-1)、丙酮酸激酶1型(PKL)、羧肽酶A1(CPA1)、柠檬酸合酶(CS)、醛缩酶B(Aldo-B)、生长催乳素α(SLα)和肌球蛋白重链(MYH)基因上.先在24尾雌鱼和24尾雄鱼亲本中对各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挑选1对最有利于不同优势基因型发生聚合的亲鱼构建家系.在7月龄时,对子代进行生长性状测量和各SNP标记的基因型分型,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含不同优势基因个数的组别生长差异.结果显示,家系子代个体中含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的数量为0、1、2、3、4、5、6、7个,对应的个体数量依次为44、67、83、85、44、38、15和6尾,对应的平均体质量依次为129.66、144.45、151.33、153.53、154.77、160.50、167.50和176.67 g,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的聚合个数与草鱼生长速度呈正相关.子代中优势基因型的平均数量为2.58,与亲本群体的优势基因型平均数量(1.00)相比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对草鱼生长相关优势基因进行聚合可获得生长性状优良个体,为草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草鱼;生长性状;分子标记;优势基因型;基因聚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