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锌对长江鲟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锌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配制了14.77,57.71和364.5 mg/kg的3种不同锌水平的饲料,养殖长江鲟幼鱼8周,采集了后肠粪便,测定了后肠粪便的肠道α-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与OTU数量。结果显示: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1丰富度估计指数(Chao1指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364.5 mg/kg组最低,364.5 mg/kg组与14.77 mg/kg组之间差异显著,与57.71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香浓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与普系α-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 PD-whole tree)值也表现出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且三种指数均在364.5 mg/kg时最低,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科水平上,梭杆菌科、肠杆菌科与梭菌科类的总和分别占前10种科的80.82%、92.89%、93.37%,表明在不同锌饲料处理水平下,上述3个菌科在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中占据优势。在属水平上,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梭菌属类(unidentifiedClostridiales)、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总和分别占前10种属的总和百分比分别达78.32%、81.56%、89.28%,表明这4种细菌属是优势属。三个处理组的总OTU数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三个处理组的OTU数分别为1 160、790、654。上述结果表明,饲料锌含量对长江鲟幼鱼肠道的α-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及OTU数量产生了影响,且饲料锌含量过高时会影响长江鲟幼鱼肠道的α-多样性、群落结构丰度及OTU数。
关键词: 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α-多样性 群落结构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河口枯季咸潮上溯特征与机制分析
《海洋预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珠江河口磨刀门和伶仃洋为代表,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珠江河口枯季咸潮上溯特征和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珠江河口,咸潮上溯主要通过底层入侵河道,而淡水主要通过表层流出外海。中潮期间的涨潮历时明显大于落潮历时是磨刀门水道在中潮期间出现咸潮上溯最大值的原因。伶仃洋整体盐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盐度分层现象也较为明显,这主要与伶仃洋水下地形东深西浅以及注入淡水的口门分布在西侧有关。另外,表层低盐度水在科氏力和北风的作用下西偏,导致高盐度区域主要位于伶仃洋东部的深水区域,低盐度水团主要位于伶仃洋西侧浅滩区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ED光质对吉富罗非鱼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照对鱼类的摄食、生长、应激、生殖及内分泌等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究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适宜的光质环境并揭示光质对其生长影响的机制,本研究以吉富罗非鱼为实验对象(49.2±3.2) g,设置5种LED光质处理组(红光,黄光,蓝光,绿光,白光)和1个黑暗组,并测定了各组罗非鱼的体成分、生长性能、胃消化酶活力和血液免疫酶活力以及皮质醇水平。结果显示:(1)黄光组罗非鱼摄食率(feeding rate, FR)最高、生长最快,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 WGR)和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显著高于蓝、绿、白光组及黑暗组(P<0.05),且饵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显著低于上述4组(P<0.05),与红光组间无显著差异;绿光和黑暗条件下罗非鱼FR、WGR及SGR最低;(2)黄光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除蓝光外的其他实验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绿光、白光组和黑暗组(P<0.05);(3)红光组胃组织蛋白酶(protease, PES)和淀粉酶(α-amylase,α-AMS)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光质处理组(P<0.05);(4)绿光组血浆皮质醇(cortisol, COR)浓度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光质处理组(P<0.05);黄光组血清溶菌酶(lysozyme, LZM)活力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红、黄光促进吉富罗非鱼生长,绿光对其形成胁迫而不利于生长。本研究对生产中提高养殖罗非鱼的福利水平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罗非鱼工厂化养殖的光质环境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源宿主防御肽生物学活性及其潜在应用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宿主防御肽(HDPs)是动物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子质量小、热稳定性好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作为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物,HDPs不仅具有抗细菌、抗真菌和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还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鱼类是HDPs的重要来源,然而除小部分鱼源HDPs被用于抗菌活性研究外,其余鱼源HDPs的潜在应用还未被深入研究.本文在查找已鉴定得到的鱼源HDPs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并总结了鱼源HDPs的分类,探讨了其生物学活性、潜在功能与应用,以期为鱼源HDPs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新型绿色功能饲料添加剂与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指导.
关键词: 鱼类;宿主防御肽;生物学活性;潜在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K-means动态聚类的鸢乌贼角质颚模式识别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K-means动态聚类算法,对2014—2019年间采集于西北印度洋、热带东太平洋、中国南海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的角质颚进行识别。基于K-means动态聚类算法能够很好地区分来自3个海区的鸢乌贼,对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后,任选2维角质颚形态学参数以曼哈顿距离和欧氏距离进行K-means动态聚类分析,总正确区分率分别为86.7%和88.7%。K-means动态聚类算法对于鸢乌贼角质颚的识别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后续改进优化K-means算法使其具有普适性,将会提高鸢乌贼种群的识别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锦绣龙虾全长转录组测序分析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丰富的转录组信息和功能基因,采用PacBio平台的Single Molecule Real-Time测序技术,对锦绣龙虾鳃、肝胰脏、肌肉、胃、肠、脑和心脏混合组织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首次获得锦绣龙虾的全长转录本文库.通过测序拼接和去冗余后共获得13297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2627 bp,获得12660个蛋白编码区和6315条长链非编码RNA序列.采用Micro Satellite(MISA)软件检测及分析其中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信息,共检测出14277个SSR位点,分布在8813条Unigene中.利用NCBI非冗余蛋白序列数据库(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s,NR)、基因功能描述分类系统(gene ontology,GO)、蛋白质真核同源数据库(eukaryotic orthologous groups,KO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等数据库对全长序列进行功能注释,其中11806条序列得到NR数据库注释,分别比对到424个物种,其中与钩虾(Hyalella azteca)基因相似的序列最多,为3907条;将获得的锦绣龙虾单基因簇与GO数据库进行匹配,划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3大类;KOG功能注释将9433条单基因簇分为26个功能组分,其中一般功能预测的最多,为1413条;KEGG注释结果发现,与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转运、分解代谢通路中注释的基因较多.通过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及功能注释,可为进一步了解锦绣龙虾的生物学特性、基因功能、相关代谢途径和信号通路等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锦绣龙虾;全长转录组;三代测序;功能注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鄱阳湖刀鲚的鉴定与资源动态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潘阳湖刀鲚资源状况,2019—2020年在鄱阳湖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工作,采集到大量鲚属(Coilia)鱼类,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随机测量112尾样本的上颌骨长度显著大于头长,长颌长/头长的范围为1.00~1.46,平均为1.17±0.07。使用线粒体Cytb基因和D-loop控制区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22尾随机样本进行物种鉴定,结果显示22尾样本均为刀鲚(Coilia nasus)。对其中5尾样本耳石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耳石锶钙比(Si/Ca)均有大于3的过程出现,表明样本为溯河洄游型刀鲚。2019—2020年,刀鲚在鄱阳湖中的单船产量分别达到8.1 ind/d和142ind/d,与历史数据相比,出现了一定的增长。鄱阳湖刀鲚资源量的恢复表明长江禁渔制度实施和取消刀鲚特许捕捞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议进一步开展鄱阳湖刀鲚产卵场调查并加强栖息地保护,促进刀鲚资源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性成熟中华绒螯蟹脑、性腺的性别差异调控机制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比较转录组法探讨性成熟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雌雄个体间脑、性腺的关键差异调控通路及繁殖调控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性成熟雌雄蟹其脑、性腺组织具有性别差异调控模式。脑内差异表达通路主要涉及信号转导、性激素调控及环境适应应答,性腺内关键差异调控通路主要涉及激素调控、氨基酸代谢调控等。脑内繁殖调控关键基因主要涉及发育及内稳态调控等,如Ⅲ型纤连蛋白域结合蛋白3a (FNDC3A)、反式甲酸2 (INF2)、神经胶质蛋白(NRG)、假苷酸合酶7同系物(PUS7)、小泛素相关修饰子3 (SUMO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性腺内关键调控基因主要涉及能源物质代谢、性细胞发育调控等,如甾醇调控原件结合蛋白1 (SREBF1)、卵泡刺激激素受体(FSH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苏氨酸激酶4 (TSSK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 (IGF2BP3)、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2 (PIK3R2)、胞质型多聚腺苷酸化原件结合蛋白(CPEB)等。本研究结果表明,性成熟河蟹雌雄个体间的脑、性腺具有差异调控模式,本转录组获得的差异调控通路及基因将为进一步开展河蟹繁殖调控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产卵类型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粘性卵翘嘴鲌与漂浮性卵翘嘴鲌肌肉品质差异,为翘嘴鲌营养品质鉴定及其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相关标准分别对2种翘嘴鲌肌肉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质构特性和矿物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粘性卵翘嘴鲌肌肉的灰分含量(1.16 g/100 g)显著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1.26 g/100 g)(P<0.05,下同),而2种翘嘴鲌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2种翘嘴鲌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粘性卵翘嘴鲌的谷氨酸(Glu)、精氨酸(Arg)含量及鲜味氨基酸总量(∑DAA)显著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2种翘嘴鲌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Val).粘性卵翘嘴鲌肌肉中检测出15种脂肪酸,漂浮性卵翘嘴鲌肌肉中检测出17种脂肪酸,其中粘性卵翘嘴鲌的二十碳一烯酸(C20:1)相对含量(0.85%)显著高于漂浮性卵翘嘴鲌(0.61%),而α-亚麻酸(C18:3)的相对含量(1.93%)显著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2.62%).质构特性方面,粘性卵翘嘴鲌肌肉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但回复性高于漂浮性卵翘嘴鲌;粘性卵翘嘴鲌肌纤维长径和短径大于漂浮性卵翘嘴鲌.2种翘嘴鲌肌肉矿物元素含量丰富,粘性卵翘嘴鲌肌肉中硒含量(0.06 mg/kg)显著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0.11 mg/kg),钙、镁、锌和铁含量在2种翘嘴鲌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粘性卵和漂浮性卵翘嘴鲌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具有高蛋白的特点,但漂浮性卵翘嘴鲌肌肉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
关键词: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产卵类型;营养成分;肌肉品质;矿物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热休克蛋白SmHsp47相互作用蛋白His-pull down和质谱鉴定
《海洋与湖沼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克隆了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热休克蛋白Sm Hsp47基因。该基因c DNA序列全长为1 92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18 bp,编码一条长度为405个氨基酸的多肽链。结果表明,大菱鲆Sm Hsp47基因在肝脏、皮肤、鳃和肠等4个组织中都有表达,表达量最高的组织是肝脏,表达量最低组织是鳃; 25°C处理6 h后Sm Hsp47在皮肤中的表达量增加150多倍。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Sm Hsp47的his标签融合蛋白,然后利用His-pull down技术捕获了Sm Hsp47的相互作用蛋白质,通过质谱分析鉴定出31种候选蛋白,其中大部分蛋白为参与翻译后修饰,蛋白转换及分子伴侣;此外还包括参与脂转运与代谢、能量产生与转换、细胞骨架、防御机制等过程的蛋白质。从31种候选蛋白中进一步筛选出3种分值较高的蛋白:未知蛋白(uncharacterizedprotein,A0A6A4TFV0)、胎球蛋白B(FetuinB,A0A2U9C388)和胶原结合蛋白(collagen-bindingprotein,A0A2U9B608),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SmHsp47 蛋白相互作用 His-pull dow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