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豆种子萌发期耐旱性评价及耐旱种质资源筛选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80份小豆种质材料萌发期的耐旱性,筛选小豆耐旱种质,为小豆耐旱品种选育、耐旱生理机制及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80份小豆种质材料种子萌发期耐旱性进行初步鉴定,以相对发芽率作为耐旱性评价的参考指标,从中筛选出3份不同耐旱性的小豆种质材料,对其进行不同浓度梯度甘露醇(0、5.0%、7.5%和10.0%)干旱胁迫试验,以确定小豆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的最适甘露醇浓度.然后用最适浓度的甘露醇溶液对初步鉴定为高耐、耐旱和弱耐的种质资源进行干旱胁迫,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和相对根鲜重等作为耐旱性评价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小豆萌发期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初步鉴定获得高耐种质3份、耐旱种质9份、中耐种质37份、弱耐种质4份.10.0%甘露醇对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达不到发芽标准,而5.0%甘露醇对3份材料种子萌发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小豆种子耐旱性鉴定的最适甘露醇浓度为7.5%.用7.5%甘露醇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初步鉴定获得的16份小豆种质(3份高耐种质、9份耐旱种质和4份弱耐种质)进行萌发期耐旱性等级划分,共发现2份高耐种质、4份耐旱种质、7份中耐种质、2份较敏感种质和1份敏感种质.16份小豆种质耐旱性初步鉴定与隶属函数法鉴定结果存在差异,但二者相关系数为0.6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结论]以相对发芽率为参考指标对小豆种质资源的耐旱性进行初步鉴定,可实现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小豆种质萌发期耐旱性的基本情况.但利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的隶属函数法评价种质资源的耐旱性更全面,鉴定结果更可靠.筛选出的耐旱性强的种质资源可用于小豆抗旱性育种,也可用于开展分子水平的耐旱机制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诺沃霉素A对茶轮斑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轮斑病是茶树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防治该病害通常使用化学杀菌剂。化学杀菌剂的频繁使用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并造成农药残留,因此,需要更为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诺沃霉素A是由植生链霉菌HEBRC-20821分泌的一种新型32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本研究探索了诺沃霉素A在离体条件下对拟盘多毛孢的抑菌活性及对感染茶轮斑病离体叶片的防治效果。诺沃霉素A在离体条件下对茶拟盘多毛孢的菌丝生长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为2.11μg/mL。当用5μg/mL诺沃霉素A处理菌丝后,在显微镜下可见茶拟盘多毛孢菌丝形态发生异常。在离体叶片条件下,诺沃霉素A在75和150μg/mL浓度下对茶轮斑病防效分别为68.29%和100%。在2 000和4 000μg/mL浓度下诺沃霉素A对茶叶没有产生药害。诺沃霉素A有望成为防治茶轮斑病的一种新型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株侧耳属食用菌菌丝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湖北省侧耳属食用菌常见栽培种的主要营养成分,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12株侧耳属食用菌菌丝中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和总糖的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菌丝中洛伐他汀和麦角硫因的含量。结果表明,食用菌菌丝中灰分含量为3.81%~6.65%,粗蛋白含量为11.18%~21.4%,粗脂肪含量为0.65%~3.45%,总糖含量为15.18%~24.70%,洛伐他汀含量为12.94~42.10μg·g~(-1),麦角硫因含量为13.59~61.25μg·g~(-1)。菌株P380菌丝中洛伐他汀和麦角硫因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42.10、51.70μg·g~(-1),表明菌株P380可能是洛伐他汀和麦角硫因合成的优势菌株。本研究结果为后期生物活性物质富集培养基的筛选及侧耳属食用菌生物活性物质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推进湖北省蛋鸡产业发展之思考
《中国禽业导刊 》 2019
摘要:一湖北省蛋鸡产业发展现状蛋鸡产业是湖北省优势产业,年产值可达150亿元,在湖北省畜牧业中的地位仅次于生猪,产业优势非常明显。作为全国蛋鸡生产大省,近年来湖北省蛋鸡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格局,具体表现在:一是蛋鸡养殖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湖北省蛋鸡存栏约1.79亿只,鸡蛋产量143.93万吨,尽管2017年和2018年受到流感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因素影响,蛋鸡存栏量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全国前10位;二是鸡蛋出口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fat-1基因动物模型和n-3 PUFAs功能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fat-1基因功能的作用机理对充分合理利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转fat-1基因动物模型是了解fat-1基因功能、作用机理的重要方法。文章详细阐述了fat-1基因通过n-3 PUFAs而发挥的生理功能、转fat-1基因动物神经系统疾病模型、转fat-1基因动物肿瘤疾病模型、转fat-1基因炎症动物疾病模型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并对转fat-1基因动物抗肥胖作用机理、转fat-1基因动物在优质家畜育种改良中的作用、利用转fat-1基因动物模型研究骨骼肌发育机理和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合理利用PUFAs资源和优质家畜改良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fat-1基因 动物模型 n-3 PUFAs 作用机理 家畜育种 转基因 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优质砂梨新品种-金昱
《中国果业信息 》 2019
摘要:"金昱"是从砂梨"安农1号"实生选育出的早熟优质砂梨新品种.2018年4月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162435.9),2018年11月获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登记编号:[GPD梨(2018)420012]}.果实圆形,果形端正,平均单果重335 g,最大果重450 g.纵径8.06 cm,横径8.42 cm,果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中添加菜籽饼和亚麻籽饼对鹌鹑产蛋性能对鹌鹑产蛋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蛋品质及蛋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菜籽饼、亚麻籽饼在产蛋鹌鹑中单独及混合应用效果,为菜籽饼和亚麻籽饼用于蛋鹌鹑日粮提供依据.试验选取480只健康13周龄"神丹1号"蛋鹌鹑,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10%菜籽饼、10%亚麻籽饼和5%菜籽饼+5%亚麻籽饼的等能等氮日粮,预饲期7 d,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日粮添加10%菜籽饼或10%亚麻籽饼对鹌鹑产蛋率、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鹌鹑平均蛋重、蛋壳厚度,增加了料蛋比和破蛋率(P<0.05),菜籽饼和亚麻籽饼混合添加显著缓解了两者单独添加对日产蛋量、平均蛋重、蛋壳厚度、料蛋比和破蛋率的影响;10%亚麻籽饼添加组鹌鹑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混合添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均显著提高了鹌鹑蛋黄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酶(PUFA)含量,并降低ω-6 PUFA/ω-3 PUFA比值(P<0.05),其中以10%亚麻籽饼组富集效果最佳,其次为10%菜籽饼组,再次为混合添加组.综上所述,在总添加量相同的情况下,菜籽饼与亚麻籽饼混合添加对鹌鹑平均蛋重、料蛋比、破蛋率、血清抗氧化能力等产生的不良影响小于单独添加组,但对提高蛋黄ω-3 PUFA相对含量效果亦小于单独添加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隆土壤消毒对高山甘蓝根肿病的防效及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验证棉隆土壤消毒对湖北利川高山甘蓝根肿病的田间防效,并采用核糖体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土壤消毒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棉隆处理对甘蓝根肿病的防效达到91.56%,显著高于氟啶胺和对照处理,产量分别较氟啶胺和对照增加63.18%和237.33%,纯收入分别增加19.38%和93.8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棉隆处理土壤根肿菌孢子数量为415个/g,低于氟啶胺处理(3 120个/g),显著低于对照(12 833个/g)。核糖体基因高通量测序总共得到1 842个真菌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al units,OTUs),其中180个(9.88%)OTUs为3个处理共有。棉隆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与对照较为类似,但部分分类单元的丰度发生较大改变。棉隆处理土壤4种真菌α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其中Chao1和ACE指数显著高于氟啶胺处理。真菌β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棉隆与氟啶胺处理的距离较为接近,而与对照较远。Metastats分析显示,同对照比较,棉隆处理有15个属的真菌丰度发生显著改变,而氟啶胺处理有18个属的真菌丰度检测到显著性改变。以上结果说明,棉隆土壤消毒能有效防治高山甘蓝根肿病,且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对土壤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防除油菜田杂草的效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新型吡啶类和环己烯酮类除草剂复配制剂对油菜田杂草的防控效果,指导新型除草剂在油菜田的合理使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油菜田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杂草防除后对田间光照和杂草氮、磷、钾及水分累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防除油菜田杂草效果显著,对菵草、大巢菜、看麦娘、牛繁缕等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良好防效,总草鲜重防效可达88. 7%~98. 0%,显著优于两种对照药剂。杂草防除后,显著降低了杂草对田间氮、磷、钾和水分的消耗,有效地改善了田间光照和水肥条件。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处理的油菜产量达到2 626. 26~2 836. 26kg/hm~2,增产效果显著,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8. 2%~27. 9%,增收2 173. 5~3 307. 5元/hm~2。研究结果表明,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在油菜田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推荐剂量为每公顷使用有效成分225~300g。
关键词: 油菜田 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 杂草防效 光照 养分 油菜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