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柱花草甲壳质酶基因SgGH19-1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甲壳质是真菌细胞壁、昆虫外骨骼和甲壳类动物外壳的主要成分。甲壳质的降解主要依赖甲壳质酶的水解作用。诱导PR-3类甲壳质酶蛋白积累是植物增强对真菌性病害抗性的适应性机制。柱花草是一种重要的热带豆科牧草,由胶孢炭疽菌引起的炭疽病是危及柱花草生产的主要真菌性病害。但柱花草甲壳质酶对炭疽菌侵染的响应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鉴定柱花草PR-3类甲壳质酶基因,并对其表达模式、编码蛋白的生化酶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同源克隆获得了1个柱花草PR-3类甲壳质酶基因,其编码区序列全长984 bp,属于糖苷水解酶19家族的ClassⅠ亚族,将其命名为SgGH19-1。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接种炭疽菌诱导SgGH19-1在柱花草叶片中显著增强表达,并伴随着甲壳质酶活性的提高。随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了SgGH19-1重组蛋白,生化酶学性质表明,SgGH19-1蛋白兼具甲壳质内切酶与外切酶活性,但内切酶活性比外切酶活性高9.1倍。SgGH19-1的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40℃。综上所述,SgGH19-1基因参与柱花草对炭疽菌侵染的响应,其编码的蛋白具有甲壳质酶活性,可作为柱花草抗炭疽病育种的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假蒟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效果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假蒟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试验通过ABTS法检测3种假蒟提取物(石油醚、正丁醇及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采用LPS法建立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体外炎症模型,用假蒟提取物预处理后,以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假蒟提取物总抗氧化活性由大到小依次是假蒟正丁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P<0.05),其中假蒟正丁醇提取物总生物碱、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2.81 mEq/100 g、161.82 mg/g。与空白组相比,LPS组IPEC-J2细胞的TNF-α(P<0.05)、IL-1(P>0.05)及IL-6(P<0.05)含量均升高;与LPS组相比,假蒟预处理组的这几种细胞因子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乙酸乙酯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综合试验结果,假蒟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影响IPEC-J2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抑制炎症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希蕉合生花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阿希蕉为野生香蕉资源,可作为重要的遗传育种资源并具有观赏价值.本研究以阿希蕉合生花为植物材料,进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阿希蕉在巴西蕉愈伤诱导培养基上可诱导出愈伤组织,最佳芽分化培养基配方为MS+6-BA(3.0 mg/L)+NAA(0.1~0.2 mg/L),最佳芽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6-BA(2.0 mg/L)+NAA(0.1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MS+IBA(3.0 mg/L)+NAA(0.3 mg/L).从取材到获得根系完整的组培苗约需100 d,繁殖效率100株/花苞以上,增殖效率高,可达到快速繁育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东方真叶螨功能反应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加州新小绥螨对橡胶重要害螨东方真叶螨的控害潜能,系统研究了21、24、27、30、33、36℃六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东方真叶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东方真叶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能很好的拟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在21~36℃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东方真叶螨成螨和卵的日均捕食量与捕食效能(a/Th)均在33℃时最强,但对若螨和幼螨的日均捕食量与捕食效能在30℃最强。在27℃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东方真叶螨若螨、幼螨和卵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62、1.40和1.01。在相同的猎物密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加州新小绥螨存在种内竞争和自我干扰作用,捕食作用率与其自身密度关系为E=0.1631P~(-0.39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种质'F200'耐盐生理特性探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种质‘F200’的耐盐性及其在盐胁迫下生理特性的变化,本试验在室内用300 mL 300 mmol/L的Na Cl处理植株,对照用Hoagland营养液代替,分别测定处理前和处理3 d、6 d、9 d、12 d的H_2O_2、MDA、相对电导率、CAT、POD、SOD、脯氨酸、可溶性糖、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处理初期,H_2O_2含量增加,植株通过维持较高的SOD、P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同时主动积累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来清除活性氧、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及含水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胁迫损伤逐渐加重,植株无法维持高水平的酶活性,酶活下降。因此,抗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增加可能是木薯种质‘F200’初期耐盐的主要生理因素,叶绿素含量则仅作为‘F200’耐盐性判断的参考指标,本研究为木薯耐盐机制的深入探究及其耐盐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花蕾注射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及药剂在果实中的残留
《农药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胸蓟马是中国香蕉上重要害虫,生产上对该虫仍缺乏较为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采用香蕉花蕾注射法施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SC)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研究了其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了药剂在香蕉果实中的残留。药效试验表明:于香蕉现蕾初期,22.4%螺虫乙酯SC和70%吡虫啉WG分别按有效成分0.12和0.18 g/株的剂量注射施药1次,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分别为89%和86%。残留试验表明:花蕾注射施药后,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2和6.5 d,且在施药后95 d的香蕉成熟果实中未检测到其残留。本研究表明,香蕉花蕾注射螺虫乙酯与吡虫啉对黄胸蓟马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与安全性,可推荐在香蕉园轮换使用。
关键词: 香蕉 花蕾注射法 螺虫乙酯 吡虫啉 害虫防治 黄胸蓟马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智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中药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益智主产海南,为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在我国中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结果表明,益智作为重要的药食同源作物,是多种中成药、保健品和食品的重要原料,具有悠久的人工栽培和应用历史,在大健康背景下后市看好,但产业发展存在种植布局不尽合理、优良品种缺乏、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生产程度低、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产业层次低等瓶颈问题。建议产业发展应加强益智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栽培品种选育,推广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益智质量标准,完善药材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益智功能性成分,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功能性产品;挖掘海南益智独有的产品特质,打造益智知名品牌,提升益智名优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政策扶持和产业监管,推动益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幼胚发育阶段对离体培养物诱导效果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幼胚愈伤诱导和胚抢救最佳时期,为杧果高效体胚发生体系构建及胚抢救技术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热农1号'杧果为材料,探讨幼胚不同发育时期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同时比较了幼胚不同发育时期对幼胚萌发的影响。【结果】授粉后25 d幼胚处于球形胚期,30 d处于心形胚期,35 d处于鱼雷胚期,40 d之后处于子叶胚期。授粉后40 d早期子叶胚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期;早期子叶胚在含有3.0 mg·L~(~(-1))2,4-D、1.0 mg·L~(~(-1))KT(或0.5 mg·L~(~(-1))KT及0.5 mg·L~(~(-1))ZT)培养基(PM3和PM4)中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54.4%~62.2%,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授粉后35 d鱼雷胚的萌发率最高,为47.2%,显著高于其他时期。愈伤组织能经体胚发生途径正常成苗,幼胚萌发后也能正常发育成苗。【结论】'热农1号'杧果幼胚愈伤诱导最适宜的时期是早期子叶胚,胚抢救最适宜的时期是鱼雷胚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β-胡萝卜素在反刍动物营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具有强抗氧化作用,在反刍动物饲养过程中,动物可以通过采食青绿饲料获得.随着β-胡萝卜素越来越多的功能被发现,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其作为添加剂补充到饲粮中.β-胡萝卜素不仅对反刍动物繁殖性能具有积极影响,而且对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均有良好效果.牧草富含β-胡萝卜素资源,并且在青贮中可以被较好的保存.因此,探明粗饲料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粗饲料中β-胡萝卜素资源将有助于促进反刍动物健康养殖和高品质畜产品生产.本文着眼β-胡萝卜素资源,综述了其含量在青绿饲料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对反刍动物机体代谢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旨在为其在反刍动物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 青绿饲料 青贮 反刍动物 畜产品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裸花紫珠基因组调研及SSR特征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裸花紫珠是海南省特色黎族药大品种,具有止血散瘀、消炎抗菌之功效。目前,裸花紫珠参考基因组信息缺乏。通过研究裸花紫珠的基因组大小、杂合率及SSR特征,可为裸花紫珠基因组精细测序的文库构建和SSR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依据。为此,该研究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基于K-mer分析手段来研究裸花紫珠基因组的大小及杂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MISA工具分析其SSR特征。结果表明,裸花紫珠基因组大小约为822. 43 Mb,重复序列比例约71. 67%,杂合率约0. 85%,基因组的GC量约49. 20%。提示裸花紫珠为高杂合、高重复的复杂基因组。通过对基因组序列进行SSR特征分析,共鉴定了206 049个SSR,其中,单、双、三核苷酸重复基序占比较高,共198 993个,占96. 57%。在2~6核苷酸重复基序类型中分别是AT/AT,AAT/ATT,AGCC/CTGG,AAAAT/ATTTT,AGATAT/ATATCT的数量最多。该研究为裸花紫珠基因组精细测序的文库构建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其SSR分子标记开发和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子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