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池塘养殖"六月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滋味特征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揭示"六月黄"中华绒螯蟹食用部分(几乎全部为肝胰腺)的滋味品质特征,利用味觉分析系统,研究昆山市养殖池塘产雌、雄"六月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滋味特征.结果表明,新鲜蒸制的"六月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基本味味觉指标中,鲜味非常突出,其次是苦味和涩味.而其回味味觉指标中苦味回味最高,其次是涩味回味和鲜味回味."六月黄"雌、雄蟹个体间,苦、涩味和苦味回味等味觉强度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相关线性判别分析的初始验证判别和交互验证回判的正确率均可达到100%.池塘养殖"六月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滋味具有显著性别差异性,雄蟹的滋味特征显示出较雌蟹更为美味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象山港牡蛎养殖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15N同位素配对技术和室内模拟实验方法,考察了象山港牡蛎养殖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牡蛎生物沉积对底质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养殖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为(408.66±64.19)~(3873.76±590.41)μmol·m-2·h-1,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p<0.05),牡蛎养殖区((1967.69±1457.84)μmol·m-2·h-1)显著高于参照区((933.50±600.52)μmol·m-2·h-1)(p<0.05).影响牡蛎养殖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海水温度、颗粒有机氮(PON)、颗粒有机碳(POC)、NO2--N、NO3--N和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ORP)、S2-、总有机氮(TON)、总有机碳(TOC)、NO3--N.牡蛎生物沉积的沉降可以向底质输入大量的有机质(牡蛎生物沉积速率为(12.26±2.06)mg·ind-1·d-1,颗粒物沉降通量为(76.16±3.41) g·m-2·d-1),显著提高了养殖区的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其影响程度在秋季最高,其次依次为夏季、春季和冬季.牡蛎生物沉积对底质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机制为:牡蛎生物沉积向海底释放了大量有机质,为反硝化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提高了沉积物的还原性,从而促进了底质反硝化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MBI和M-AMBI法的桑沟湾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环境评价是衡量海水养殖活动是否健康、可持续的重要环节.为掌握北方典型规模化养殖海湾——桑沟湾沉积环境质量状况,于 2017 年 4 和 7 月对桑沟湾全湾海域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走航调查取样,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及群落结构;运用 AMBI(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指数法和 M-AMBI(Multivariate-AMBI)指数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干扰程度,评价了沉积环境质量状况.研究表明,在两次调查中多毛类均为优势种,其中 4月多毛类 36 种,占总种数 63.16%;7 月 32 种,占总种数的 60.38%.AMBI法的评估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各站位以受到轻度扰动为主,个别站位受到中度扰动和无扰动,干扰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海带区<海草区<混养区<贝类区;M-AMBI 法的评估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良或优的站位占 60.00%~68.42%,海草区环境质量状况要明显好于养殖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缓解了桑沟湾近海生态系统的养殖压力,使得桑沟湾受人为干扰较小,海草区环境质量为优,贝类区、混养区和海带区的环境质量处于中等和良之间.
关键词: 桑沟湾 大型底栖动物 AMBI指数 M-AMBI指数 底栖生态环境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仔鱼三类耳石锶标记特征及日轮形成时间验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耳石锶标记技术应用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可行性,利用80mg/L的六水氯化锶对约9日龄的草鱼仔鱼进行2d浸泡标记。浸泡完成后,在恢复饲养的过程中对鱼体进行定期取样,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前处理后的3类耳石样本进行面分布和线分析检测,以探讨锶元素对草鱼仔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同时根据耳石日轮计数来探究草鱼3类耳石第一日轮的确切形成时间及锶标记时滞。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80 mg/L的SrCl2·6H2O水溶液浸泡标记2d能够在草鱼仔鱼耳石上形成锶标记峰值。微耳石和矢耳石的锶标记峰值大于星耳石,随着恢复饲养时间的增加,锶标记高峰会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在3类耳石Sr值或Sr/Ca比值未出现上升的阶段,微耳石和矢耳石的Sr值和Sr/Ca比值检测值也均大于星耳石。面分布检测结果与线分析保持一致,3类耳石标记区域显示出明显的红色,未标记的低锶耳石区域显示为蓝色。此外,本研究通过对锶标记特征及耳石的生长日轮数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草鱼仔鱼的3类耳石中,星耳石的形成时间晚于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草鱼仔鱼孵化第12天时才形成第1日轮,而微耳石和矢耳石的第1日轮形成于草鱼仔鱼孵化后第2天。微耳石和矢耳石锶标记开始形成与浸泡开始,及锶标记消失与浸泡结束分别存在1 d的时间差,在星耳石上观察到锶标记出现在耳石核心处,锶标记信号的消失与浸泡结束存在1 d的时间差。从实验鱼存活及行为来看,本研究设计的Sr剂量范围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到由于不同耳石对锶元素的吸收程度造成的标记检测效果,和耳石自身形态结构差异及取样的难易程度,推荐微耳石可作为观测草鱼仔鱼Sr标记最适合的耳石样本,本研究结果可为草鱼及其他鲤科鱼类的增殖放流标记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苏里江饶河段鱼类的早期资源及其产卵场位置推测
《湿地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地评估乌苏里江饶河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了解现存鱼类的繁殖规模和产卵场位置,于2017年6月至8月,对乌苏里江饶河段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及环境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22 977粒,共鉴定出2目3科11属11种,其中包括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等重要经济鱼类;鱼卵平均密度为0.263 5 ind./m~3,6月15日密度最高,为2.116 ind./m~3;根据调查结果,推测乌苏里江饶河段调查点上游4~120 km范围内存在2处鲢产卵场,受精卵发生量约为1.2×10~8粒,20~90 km范围内存在3处翘嘴鲌产卵场,受精卵发生量约为3.3×10~8粒;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对鱼卵密度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水体透明度和水温,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突吻鮈(Rostrogobio amurensis)、潘氏鳅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等鱼卵密度与水温显著正相关(p<0.05),与溶解氧含量和透明度显著负相关(p<0.05);贝氏?(Hemiculter leucisculus)鱼卵密度与透明度显著正相关(p<0.05)。
关键词: 乌苏里江 鱼类早期资源 种类组成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氏气单胞菌弱毒株FS12001及其疫苗对异育银鲫的免疫效果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由维氏气单胞菌(Av)弱毒株FS12001制备的疫苗免疫效果,将Av弱毒株FS12001制备活疫苗、灭活疫苗、ISA763A-灭活疫苗和蜂胶-灭活疫苗,腹腔注射免疫异育银鲫,同时设ISA763A佐剂、蜂胶佐剂及0.65%NaCl作为对照组。于免疫后1、3、5、7和14 d经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脾脏组织中IgM、IL-1β及LZM的基因表达量;于免疫后7、14、21、28、42和48 d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IgM抗体水平,测定SOD和LZM酶活性;于免疫28 d后用2株Av强毒株分别攻毒各组实验鱼,连续观察记录7 d,计算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结果显示,各免疫组脾脏组织中IgM、IL-1β及LZM的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且ISA763A-灭活疫苗组和蜂胶-灭活疫苗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各疫苗免疫组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0.65%NaCl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各疫苗免疫组的LZM活性均在28 d最高,灭活疫苗组、ISA763A-灭活疫苗组及蜂胶-灭活疫苗组SOD活性均在7 d最高。菌株AVCA07攻毒后,活疫苗组、灭活疫苗组、ISA763A-灭活疫苗组和蜂胶-灭活疫苗组的RPS分别为63%、56%、100%和56%;菌株YC170511攻毒后,以上4个免疫组RPS分别为59%、55%、93%和72%。研究表明,用弱毒株FS12001制备疫苗,注射免疫异育银鲫后均可增加脾脏中IgM、IL-1β及LZM的基因表达量,提高血清抗体水平,增强SOD和LZM酶活性,增强其抵抗Av感染的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折叠萝卜螺卵粒孵化时间及不同饵料对仔螺生长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折叠萝卜螺(Radix plicatula)卵粒孵化时间和生菜叶、水生生物附着物、微囊料3种饵料及其部分组合对仔螺生长的影响,其中,生长分0~2、3~5周龄2个阶段,在室内条件下,统计10条新产卵袋卵粒孵化时间,分析投喂不同饵料及组合仔螺体质量等生长参数差异.结果显示:水温25.0~32.5 ℃,折叠萝卜螺卵粒孵化时间6.0~7.5 d,平均孵化率96.37%;水温22.5~32.5 ℃,不同饵料及组合0~5周龄仔螺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生长速度差异显著;0~2周龄仔螺投喂水生生物附着物+微囊料生长速度最快,投喂水生生物附着物次之;初始体质量0.005 g的3~5周龄仔螺投喂生菜叶+微囊料生长速度显著快于生菜叶和微囊料;初始体质量0.026 g的3~5周龄仔螺投喂生菜叶和生菜叶+微囊料生长速度快,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水温25.0~32.5 ℃,折叠萝卜螺卵粒孵化时间6.0~7.5 d,平均孵化率96.37%;0~2周龄仔螺投喂水生生物附着物生长速度快,3~5周龄螺投喂生菜叶生长速度快,同时投喂微囊料对0~5周龄螺有促生长作用.本研究可为折叠萝卜螺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鲎幼鲎生态养殖模式的初步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鲎被IUCN列入“濒危”名录,进行鲎的人工培育并增殖放流是恢复鲎资源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适宜的幼鲎批量化生产培育技术。为探索幼鲎人工培育新方法,利用方斑东风螺养殖系统开展了中华鲎幼鲎生态养殖试验。结果显示,中华鲎幼鲎生态养殖模式显著提高了幼鲎成活率,并促进了幼鲎群体生长发育;经过9个月养殖,生态养殖池幼鲎90%以上个体达到3龄及以上,而单养池中幼鲎超过一半个体仍停滞在1龄;单养池和生态养殖池中螺的存活率和经济效益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表明,中华鲎幼鲎生态养殖模式可有效促进幼鲎生长率并提高存活率,且不影响方斑东风螺养殖的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额尔齐斯河高体雅罗鱼个体繁殖力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高体雅罗鱼属于自治区二级保护动物,为对其自然群体进行资源修复,于2020年5月,在新疆额尔齐斯河布尔津河段采集高体雅罗鱼117尾,其中雌性Ⅳ期样本53尾,可进行个体繁殖力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群体由3+~7+龄个体组成,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8390~97184)粒,平均为(46955±14102)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97~253)粒·cm-1,平均为(145±32)粒·cm-1;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70~131)粒·g-1,平均为(85±11)粒·g-1;从多元回归分析中可以得出卵巢质量与个体绝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均呈正相关,且卵巢重与个体繁殖力之间的偏相关系数系数高于净体质量、年龄和性腺成熟系数;从最佳拟合方程中可以看出个体绝对繁殖力与卵巢质量的拟合度最高(R2=0.916),关系式为F=1.074 m02+153.347 m0+19611.041.因此,通过卵巢质量与个体绝对繁殖力的拟合方程可以预测额尔齐斯河流域中高体雅罗鱼自然种群的繁殖能力,从而丰富其繁殖生物学资料,为高体雅罗鱼的资源养护和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型鲤疱疹病毒白介素10单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介素(Interleukin,IL)10是脊椎动物Th2细胞(T helper 2 cell)和先天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分泌的一种多效应细胞因子。3型鲤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 3, CyHV3)ORF134编码IL10样蛋白,本研究构建了ORF134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DE3感受态细胞中表达CyHV3-IL10重组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重组CyHV3-IL10蛋白约为18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将CyHV3-IL10包涵体进行变性和复性,经分子筛凝胶柱层析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CyHV3-IL10蛋白,利用CyHV3-IL10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了单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筛选,获得了2株亲和力强的抗体,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对抗体进行鉴定。结果表明,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HEK293细胞中表达的CyHV3-IL10重组蛋白和感染CyHV3的镜鲤脾和鳃组织中表达的CyHV3-IL10蛋白。CyHV3-IL1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后续研究CyHV3-IL10蛋白功能和建立CyHV3诊断方法奠定基础,为CyHV3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鲤疱疹病毒3型 白介素10 单克隆抗体 Western blotting 免疫荧光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