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靶标探测系统研究与试验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使用R-Fans-32三维激光雷达(LiDAR)研究植株三维激光点云与植株叶面积之间的关系,为变量喷雾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假设植株激光点云数量与叶面积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搭建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靶标探测的试验系统,先测量靶标植株的高度来探究该探测系统的精度,激光雷达以10Hz的扫描频率和lm的探测距离实现对10株番茄的三维点云数据的获取,激光雷达上位机软件Ctrlview实现对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储存.利用Cloud Compare软件对储存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利用LiDAR360软件对植株进行高度测量和点云数量的获取.对采集的植株点云进行数量统计,利用CL-202植物叶面积测量仪对采摘的靶标植株叶片测量叶面积,验证植株点云与叶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激光雷达探测所得到的番茄植株的高度与手工测量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92%.利用线性函数拟合植株点云数量与叶面积,拟合度为0.7805,最大相对误差为5.64%.[结论]设计了一种用于探究基于激光点云的变量喷雾系统可行性的试验系统,依据三维激光点云计算植株的叶面积精度良好,R-Fans-32三维激光雷达可作为变量喷雾系统的探测部件.
关键词: 变量喷雾 激光雷达 信息采集 三维点云 叶面积 测量


马铃薯病毒病病原RT-PCR分子鉴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新疆马铃薯主产区的病毒病发病种类,分析该区域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原,为马铃薯病毒病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 年在我国新疆马铃薯主产区乌鲁木齐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巴里坤县、泽普县采集马铃薯病毒病疑似感病样本87 份,并对样本进行RT-PCR检测,对于阳性样本的CP基因进行克隆及测序,完成同源性、地理来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 87 份样本中检测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检出率分别为100%、37.93%、6.89%,以PVY检出率最高,未检出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PVY是危害该区域马铃薯样本的主要病毒病原.试验对PVY阳性带病样本进行克隆与序列比对,其中5 份样本CP基因序列与中国(福建、山东、江苏)及波兰等地分离物一致性达到100%,与其他国家的分离物的一致性达到99.04%以上.[结论]我国新疆马铃薯主产区主要由PVY、PVS、PLRV的一种或多种病毒所侵染,其中PVY病原较严重.


不同生态环境下葡萄光合特性差异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下葡萄光合特性变化,研究2 个葡萄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不同主栽葡萄品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方法]在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镇和吐鲁番市鄯善县2 个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以无核白鸡心和无核白2 个葡萄品种为材料,采用LI-6400 和FMS-2 测定其光合指标和荧光参数,分析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温度和光照差异对2 个葡萄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鄯善葡萄架下最高温度持续时间和光照时间均高于乌鲁木齐,鄯善最高温度为43℃,乌鲁木齐最高温度仅有38℃,日最高温度超出35℃的天数分别为86 和20 d.鄯善PAR值高于乌鲁木齐,鄯善最高值为1 975.5 μmol/(m2·s).2个葡萄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趋势,鄯善高于乌鲁木齐,10:00 时无核白鸡心葡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鄯善为41.8 μmol/(m2·s),显著高于乌鲁木齐的39.4 μmol/(m2·s).2 个葡萄品种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ΦPSⅡ、qP和NPQ等值均表现为在鄯善高于乌鲁木齐,电子传递速率在乌鲁木齐高于鄯善.[结论]无核白鸡心葡萄在鄯善环境条件下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优于乌鲁木齐,鄯善的净光合速率高于乌鲁木齐,该葡萄品种对鄯善环境逐渐适应;鄯善环境条件下实际光化学效率、qP、NPQ值均大于乌鲁木齐,电子传递速率在乌鲁木齐值更高.无核白葡萄对光能的利用率在乌鲁木齐环境条件下优于鄯善,相较于无核白鸡心葡萄该品种对鄯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鄯善实际光化学效率、qP、NPQ、电子传递速率等值均高于乌鲁木齐.


滴灌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对关键生育期施氮量的响应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讨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对关键生育期施氮量的响应,为棉花氮肥精准调控提供理论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在棉花蕾期、盛花期、盛铃期按同时期农户常规施氮量(CNF)的75%、100%、125%、150%和200%设计5个施氮水平,共13个处理,研究氮肥调控对棉花三桃个数、单铃质量、单株有效铃数、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常规蕾期14.29 kg·hm-2和盛铃期35.63 kg·hm-2的施氮量较为合理,棉花单铃质量、单株有效铃数和产量较高.盛花期增施氮肥有利于棉花高产形成,农户常规盛花期施氮量的2倍(Nflower-200)处理与CNF相比,单铃质量、单株有效铃数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6.49%、15.75%和11.24%.CNF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大为21.28 kg·kg-1,Nflower-200处理经济效益最高为7 370.17元·hm-2.可见,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棉花关键生育期精细化氮肥调控,建议当地农户在棉花盛花期适当加大氮肥施用量,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不同食用豆的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食用豆的营养成分和特点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测方法.以 8 种不同食用豆类为试材,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各种豆类红外光谱特征和官能团特征峰的性质,鉴定比较了不同豆类中三大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红外光谱图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型的差异,并对其所含营养成分中官能团和极性键振动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食用豆类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峰在 3292 cm-1 附近-OH 伸缩振动和 1143 cm-1、1051 cm-1 附近的 C-O 和 C-O-C 伸缩振动;蛋白质的吸收峰显示在 3292 cm-1 附近的 N-H 伸缩振动和1645 cm-1、1548 cm-1 附近的蛋白质酰胺Ⅰ带和Ⅱ带吸收区;脂类物质的吸收峰显示在 2926 cm-1 附近的 CH2 伸缩振动和 1384 cm-1 附近的CH3 弯曲振动.8 种食用豆类营养成分都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类物质,但在官能团区有一定的差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能够直观、简便地比较不同食用豆类的营养特点.


小麦穗部位种子浸泡液电导率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电导率预测小麦穗部位种子活力的可行性,为快速预测种子活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小麦主栽品种新春44号为材料,在花后15 d(A15)、20 d(A20)、25 d(A25)、30 d(A30)、35 d(A35)、40 d(A40)和45 d(A45) 7个不同收获时间条件下,分别将穗部位均分为B1、B2、B3、B4、B5和B6 6个样本,形成宽广的种子活力水平范围,研究穗部位电导率与种子活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种子电导率与苗高、苗鲜重、苗干重、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简化活力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56 8、0.811 6、0.864、0.802 7和0.803 6。【结论】电导率测定简单易行,电导率与苗高、苗鲜重、苗干重、活力指数和简化活力指数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用测定电导率的方法能够预测穗部位种子的活力。


LC20呋虫胺长期暴露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亚致死浓度(LC20)呋虫胺长期暴露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科学利用呋虫胺防治麦长管蚜及延缓对其抗性发展和延长药剂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带虫浸叶法测定呋虫胺对麦长管蚜3龄若蚜的LC20,并利用LC20浓度呋虫胺对麦长管蚜进行15代长期暴露;采用试管幼苗饲养,测定麦长管蚜对呋虫胺的抗性倍数,记录连续2代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繁殖和存活率,并测定F0代成蚜体长、体宽和体重;运用特定种群生命表及DPS软件分析各世代低抗品系与敏感品系之间体长、体宽、体重、存活率、成蚜寿命和产蚜量的差异。【结果】利用LC20浓度呋虫胺长期处理麦长管蚜15代后,其对呋虫胺达到低水平抗性(6.54倍);与敏感品系比较,F0代低抗品系2, 3和4龄若蚜发育历期显著延长,成蚜体长、体宽和体重显著增加,但每成蚜产蚜量、成蚜寿命都显著减少或缩短,其子代(F1代)成蚜存活率和每成蚜产蚜量明显降低,成蚜寿命也显著缩短,2龄若蚜历期及若蚜历期显著缩短;种群生命表参数中F0及F1代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显著降低,而种群加倍时间(DT)及F1代平均世代历期(T)显著延长。【结论】LC20浓度呋虫胺长期暴露能增加麦长管蚜的抗药性,刺激F0代成蚜个体体型变大,同时对F0及F1代麦长管蚜的寿命及繁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草甘膦对海岛棉农艺性状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草甘膦对海岛棉农艺性状及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棉花化学除草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抗草甘膦海岛棉新品系新长棉 5 号为研究对象,于棉花 10 叶期喷施 1.25%、2.5%、5.0%、10.0%4 种浓度草甘膦,测定分析株高、茎粗、叶期及光合指标的变化.[结果]4 种浓度草甘膦处理后的海岛棉株高、茎粗、叶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相比对照均呈下降趋势,草甘膦浓度越高,下降越明显;而细胞间 CO2 浓度(Ci)呈升高趋势.1.25%处理于喷药后14d生理指标与对照无差异,24 d农艺性状逐步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现蕾期(10 叶期)喷施4 种浓度的草甘膦会显著降低海岛棉的生长势,5%以上浓度处理影响海岛棉生长,新长棉5 号田间化学除草使用草甘膦2.5%以下浓度为宜.
关键词: 海岛棉 草甘膦 农艺性状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比较
《草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新疆伊犁昭苏盆地筛选出综合生产性能较优的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分别以毛苕子(Vicia villosa)+燕麦(Avena sativa)、毛苕子+小黑麦(Triticale)、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燕麦和箭筈豌豆+小黑麦按豆禾牧草异行混播(豆科牧草:禾草为1:1、2:1、3:1和4:1)的方式建植栽培草地,将牧草产量、牧草营养产量、相对饲用价值和种间相容性作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不同混播方式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毛苕子+燕麦在1:1混播时具有较高牧草产量、粗蛋白(CP)产量、粗脂肪(EE)产量和磷(P)产量;毛苕子+小黑麦和箭筈豌豆+燕麦均在3:1混播时具有较高的CP产量、EE产量,或较低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产量以及较高的P产量;而箭筈豌豆+小黑麦在1:1与4:1混播时生产性能相似。2)两种评价方法均显示箭筈豌豆+燕麦在3:1混播、箭筈豌豆+小黑麦在2:1混播、毛苕子+燕麦在1:1混播和毛苕子+小黑麦在4:1混播时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性能。因此,在评价指标相同的情况下,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相似性;箭筈豌豆+小黑麦2:1和毛苕子+燕麦1:1的豆禾异行混播方式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性能,适宜在昭苏盆地推广示范。
关键词: 混播草地 混播比例 种间相容性 相对饲用价值 生产性能 主成分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


烘干温度和时间对灰枣品质特征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考察不同干燥条件下灰枣品质差异,筛选合适的制干温度、时间,为灰枣热风干燥提供基础理论数据和技术参考,研究以采后灰枣为试材,测定不同干燥温度(45℃、55℃、65℃、75℃)、不同干燥时间(4 h、6 h、8 h)下灰枣外观品质及内在品质等相关指标,并综合评价制干果实的品质。结果表明,(1)在45℃、55℃、65℃处理4~6 h下灰枣表皮颜色较亮、内部褐变不明显、感官评价得分较高、果实纵横径差异不大,而随着干燥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灰枣果实的表皮颜色慢慢由明到暗,红色褪去,黄色变深及皱缩现象明显、内部褐变较严重。(2)在65℃、75℃持续处理6~8 h条件下,灰枣制干黄酮、总酚、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较高,但65℃/8 h、75℃/6 h、75℃/8 h处理下表皮颜色、内部褐变、感官评价、果形指数指标表现较差。(3)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出采后灰枣最佳烘干温度和时间为45℃/4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