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717条记录
促生菌及其组合对新疆干旱区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效果受作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筛选适应新疆土壤类型及气候特点的具有促生长、抗倒伏和耐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等作用的功能菌株,为新疆干旱区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挖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种方式进行小麦盆栽试验,测定单菌及其组合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从新疆不同生态环境土壤中分离得到9株具有促生功能的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盐碱、耐干旱等特性。在轻度盐碱土中,9株菌小麦发芽率增幅为6.67%~33.33%,株高为6.91%~54.09%,鲜重为15.74%~75.32%,叶绿素含量为27.03%~143.87%;8株菌提高了小麦植株具抗病性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增幅为18.06%~89.59%;5株菌提高了小麦植株具抗逆性的过氧化物酶(POD)酶活;3株菌增加了小麦植株与抗倒伏特性相关的木质素含量,分别提高了19.10%、13.77%和8.43%。结合促生、抗倒伏、抗逆性等功能,对其中3株具有不同功能的菌株Y24(类芽孢杆菌属)、SD5(芽孢杆菌属)、L6(盐单胞菌属)进行组合。组合后SD5-L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总体效果最佳。发芽率和鲜重较SD5和L6单菌分别增加7.15%和0.00%、133.33%和1.23%,叶绿素、木质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00.00%和92.03%、5.34%和2.45%,PAL、POD酶活性分别增加了8.25%和44.80%、4.13%和-6.04%。【结论】在新疆干旱区轻度盐碱胁迫下,促生菌组合后小麦未明显增加株高,但发芽率、鲜重、光合作用、抗倒伏和抗病性等功能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菌株,不同菌株之间能够协同增效。芽孢杆菌属和盐单胞菌属组合可以发挥菌株更大作用,可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关键词: 小麦 功能菌株 合成菌群 促生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伊犁河谷玉米主要害虫田间一喷多防药效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伊犁河谷玉米高效杀虫剂混配种类、施药量和减药增效配套技术,为新疆玉米主要害虫的协同高效防治及节本增效提供指导。【方法】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杀虫剂,同时配合增效助剂对药剂混配组合进行减施处理,比较分析其对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和棉铃虫的实际防效。【结果】不同复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的防治效果不同,处理30%氯虫苯甲酰胺SC+9.8%甲维·虱螨脲SC药剂对玉米主要害虫的防效优于处理30%氯虫苯甲酰胺SC+22%噻虫·高氯氟SC。其中处理5 30%氯虫苯甲酰胺(凯荔)SC 7.5 mL/667m2+9.8%甲维·虱螨脲(丝扑瑞)SC 18.75 mL/667m2+迈诺安飞防助剂10 mL/667m2药后28 d,对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棉铃虫防效最高,防效分别为91.68%、93.44%和91.22%。相同复配药剂下,添加飞防助剂可在降低用药量的同时增加其防治效果。【结论】处理5防效最佳,于玉米大喇叭口期施药,可兼防多种玉米害虫。此外,飞防过程中适量添加飞防助剂可达到较好的减药增施效果。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棉铃虫 双斑萤叶甲 一喷多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技创新赋能新疆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析及实证案例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析新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及路径。【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基于新疆乡村产业发展科技行动实证,收集和汇总相关案例,总结科技创新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状,并从乡村产业振兴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其有效发展路径。【结果】探索出构建多元化科技经费投入保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集成化示范推广,延链补链强链,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创建一批成果转化示范平台等有效路径。【结论】从战略高度科学把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科技行动整体方向;聚焦各地优势主导产业,推动科技赋能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基层长效运行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政策;强化项目统筹,提升管理水平。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乡村产业振兴 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估测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基于室内高光谱数据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估测模型,为快速、准确获取土壤中养分信息提供新的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106个风干的土壤样品进行研磨过筛,在室内进行反射率光谱数据的采集,对采集的光谱数据进行Savitzky-Golay滤波、一阶微分(FDR)、连续统去除(CR)、多元散射校正(MSC)4种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连续投影算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特征波段的筛选,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不同预处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预测的高光谱分析模型。模型评价指标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分析误差(RPD)、平均相对误差(MAE)。结果显示:4种预处理方法中以连续统去除处理的预测精度最为突出,其模型R2、RMSE、RPD、MAE分别为0.90、13.0、2.26、0.13;模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316x+8.763。因此,利用连续统去除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能够较好地估测乌鲁木齐市土壤中碱解氮的含量。该结果可为室内高光谱数据快速反演土壤碱解氮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偏最小二乘回归 高光谱遥感 光谱变换 估测模型 连续投影算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对'无核紫'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研究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对‘无核紫’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新疆鲜食葡萄优质果品生产和果实品质调控技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以‘无核紫’葡萄为试材,在果实膨大期至转色期,分别采用二氢卟吩铁、壳聚糖、油菜素内酯、γ-氨基丁酸和植物源酵素营养液5种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果面喷施处理,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CK),并于果实成熟期对穗重、粒重、可溶性固形物、硬度、耐拉力、色差及裂果率等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源酵素营养液处理下‘无核紫’葡萄的穗重、穗长、穗宽、粒重均高于CK,分别达到968.42 g、25.82 cm、15.83 cm、4.49 g,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油菜素内脂、植物源酵素营养液处理下‘无核紫’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提高,分别较CK提高12.30%、19.14%。植物源酵素营养液处理有利于‘无核紫’葡萄色泽形成和裂果率的降低,植物源酵素营养液处理下‘无核紫’葡萄的裂果率最低,浸泡24 h后的裂果率为20.00%,与CK相比降低了77.77%。在果实膨大期至转色期,采用植物源酵素营养液进行果面喷施处理,有助于‘无核紫’葡萄果实品质提高。

关键词: 葡萄 生物活性物质 品质 可溶性固形物 植物源酵素营养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粒用高粱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粒用高粱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筛选出适宜新疆和田地区种植的优质酿酒高粱品种.[方法]以25 个粒用高粱品种为材料,分析其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结果]25 个高粱品种均可正常生长并成熟,适应性强,其中极早熟特矮品种仅 1 个龙杂 20(95 d),适合机械化栽培的中杆品种有晋糯103、晋杂111 和主济粱3 号等20 个品种.产量变化156.53~1 182.61 kg/667m2,品种2878A×IR60 的产量为最低,济粱4 号的产量最高.龙杂20 的糖分含量(18.42 g/kg)及赖氨酸含量最高(3.26 g/kg),单宁含量最低(0.66 g/kg).济粱3 号与济粱4 号的淀粉含量最高且差异不显著.[结论]农艺性状、产量及酿酒品质各品种间均存在差异,济粱4 号的综合表现更佳.

关键词: 粒用高粱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因子和温度对甜菜孢囊线虫侵染和发育的影响及甜菜抗性品种筛选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菜孢囊线虫Heterodera schachtii是甜菜生产的毁灭性病原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自2015年甜菜孢囊线虫在我国新疆首次被发现后,该虫在我国造成了极大危害。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采自新疆的甜菜孢囊线虫在不同性质土壤、温度及pH条件下的侵染和发育过程,同时对24个甜菜主栽品种对甜菜孢囊线虫的抗性进行了筛选鉴定。结果表明,在甜菜孢囊线虫侵染和发育过程中,最适的土壤为沙土比例1∶0和6∶1的土壤,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范围为5~9,我国24个主栽甜菜品种中,只有‘Cofco1001’对甜菜孢囊线虫表现出抗性,其他品种对甜菜孢囊线虫均表现感病或高感。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甜菜孢囊线虫在我国的发生规律并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甜菜孢囊线虫 土壤因子 温度 pH 抗性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落叶型棉花黄萎病的生物学特征及药剂防治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新疆昌吉市和沙湾市落叶型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的多菌灵、乙蒜素、唑酮乙蒜素、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菌5种农药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的药剂用于指导棉花病害防治.[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通过不同离子、pH值、碳源及温度生长的适应,分析各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并对5种农药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昌吉市和沙湾市各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离子培养基为Ca2+,最适pH值5~7,最适碳源是蔗糖.5种供试药剂均对各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多菌灵、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极强,昌吉市多菌灵、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其抑制中浓度EC50值仅分别为 0.292 3~0.819 3 μg/mL、0.016 61~0.026 95 μg/mL 和 0.101 5~0.884 6μg/mL,沙湾市EC50值分别为 0.358 8~5.694 μg/mL、1.813 ×10-2~2.727 ×10-2 μg/mL 和 0.181 0~0.608 8 μg/mL;而乙蒜素、唑酮乙蒜素对病原菌的防效最差,其EC50在昌吉市分别高达71.04、111.6 μg/mL,沙湾市分别为79.22、171.7 μg/mL.[结论]昌吉市、沙湾市的各病原菌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5℃,含Ca2+培养基为最适离子培养基.各病原菌在pH值5~7时生长速率最快,最适生长环境为酸性环境,对偏碱性环境也有较好的耐受性.微菌核在偏碱性的环境下更易形成,在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最快.多菌灵、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菌有强抑菌作用,可在昌吉市和沙湾市用于防治棉花黄萎病.

关键词: 落叶型棉花 黄萎病 生物学特性 菌丝生长速率法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2,4-表芸苔素内酯对盐胁迫下不同盐敏感型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盐胁迫下不同浓度2,4-表芸苔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处理对番茄种子萌发特性和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影响番茄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效果的最佳浓度,为外源EBR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盐敏感型'M82'和耐盐型'IL-7-5-5'番茄种子为材料,在50 mmol/L的NaCl处理下,添加0.01、0.1和0.5 μmol/L的外源EBR,测定番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发芽率、发芽势等形态指标,分析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外源EBR处理后的'M82'和'IL-7-5-5'种子的发芽势较盐胁迫处理均提高了 10%~30%以上,种子活力指数均提高了 100-200以上,并且随着EBR浓度升高,2个番茄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均呈下降的趋势.0.01 μmol/L EBR处理的'M82'种子胚芽长和鲜重较盐胁迫下分别增加了 94.26%和135.71%;0.1 μmol/L EBR处理的'IL-7-5-5'胚芽长和鲜重较盐胁迫分别增加了 32.48%和14.52%.幼芽体内MDA和SOD、CAT、POD活性显著提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增加,但不同EBR浓度、不同番茄品种之间的生理指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外源EBR可以增强在盐胁迫条件下番茄种子萌发过程中调节渗透的能力,增强体内抗氧化系统的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减少,促进番茄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提高番茄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盐胁迫下0.01 μmol/L的EBR处理对'M82'的缓解效果最佳,0.1 μmol/L对'IL-7-5-5'的缓解效果最佳.

关键词: 番茄 2,4-表芸苔素内酯 盐胁迫 种子萌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潜叶蛾食物源引诱剂筛选及引诱效果评估

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新入侵我国的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害虫,对我国番茄产业造成严重威胁。行为调控技术是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控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究花香气味、番茄植物挥发物以及传统食诱剂(发酵糖水和糖醋酒液)挥发物成分对番茄潜叶蛾的行为影响,为嗅觉行为调控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利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反应实验测定剂量为1, 10, 100和1 000μg的9种花香化合物[芳樟醇、邻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己酸乙酯、顺-茉莉酮、(-)-柠檬烯、苯乙醛、β-香叶烯、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酸乙酯]、 4种番茄植株挥发物成分(乙酸辛酯、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及11种传统食诱剂挥发性化合物(2-乙基甲苯、癸醛、癸酸乙酯、3-糠醛、1,2-二乙基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丙苯、壬酸乙酯、苯甲醛和1, 4-二乙基苯)共24种化合物对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EAG反应,筛选出12种引起高EAG反应的物质,利用Y形管嗅觉选择试验测试1, 10, 100和1 000μg的这12种化合物对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最后利用养虫笼产卵选择试验测试上步试验筛出的6种对番茄潜叶蛾具有引诱作用的物质对番茄潜叶蛾雌成虫的产卵引诱效果。【结果】筛选出芳樟醇(10,100和1 000μg)、癸醛(1, 10, 100和1 000μg)、邻甲氧基苯甲酸甲酯(10, 100和1 000μg)、乙酸辛酯(10, 100和1 000μg)、 3-糠醛(1, 10, 100和1 000μg)、庚酸乙酯(10, 100和1 000μg)、苯乙醛(10, 100和1 000μg)、间苯二酚(1, 10,100和1 000μg)、水杨酸甲酯(1,10,100和1 000μg)、对苯二酚(1,10, 100和1 000μg)、苯甲酸乙酯(1, 10,100和1 000μg)及1,4-二乙基苯(100和1 000μg)12种物质能够引起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较高的EAG反应。嗅觉仪行为选择试验结果显示,癸醛(10μg)、庚酸乙酯(10和1 000μg)、乙酸辛酯(100μg)、间苯二酚(10和1 000μg)、水杨酸甲酯(100和1 000μg)及苯甲酸乙酯(100和1 000μg) 6种物质对番茄潜叶蛾成虫都具有引诱作用,其中癸醛(10μg)、庚酸乙酯(10和1 000μg)、间苯二酚(10和1 000μg)及苯甲酸乙酯(100和1 000μg)对雌或雄成虫具有显著引诱效果,且癸醛(10μg)和苯甲酸乙酯(100μg)具有同剂量下的双性引诱效果。同时产卵选择试验结果表明,癸醛(10μg)、庚酸乙酯(100μg)、乙酸辛酯(1 000μg)、间苯二酚(10μg)、水杨酸甲酯(1 000μg)和苯甲酸乙酯(1 000μg)这6种物质对番茄潜叶蛾雌成虫均具有显著的产卵引诱作用。【结论】筛选出癸醛、庚酸乙酯、乙酸辛酯、间苯二酚、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酸乙酯6种对番茄潜叶蛾成虫具有引诱和产卵引诱活性的挥发物质,其中癸醛和苯甲酸乙酯具有开发双性引诱剂的潜力,为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治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引诱剂 番茄植物挥发物 糖醋酒液 发酵糖水 花香气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