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陆海渐渗杂交群体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有效发掘利用海岛棉优异性状基因,拓宽陆地棉栽培种遗传基础.[方法]采用新疆主栽早中熟陆地棉品种新陆中60号为母本,与优质海岛棉品种新海41号为父本杂交,并以新陆中60号为轮回亲本构建出由151个BC1F1单株组成的回交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和Join Map4.0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BC1F2纤维品质性状的进行QTL定位.[结果]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包含52个多态性标记、14个连锁群,该图谱总长824 cM,覆盖棉花基因组的18.5%;最长的连锁群为150.3 cM,包含6个标记,最短的为0.3 cM,包含2个标记.检测到1个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相关的QTL,qFL-Chr14-1,定位在第14号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8.59%.[结论]筛选的与优质QTL位点相关SSR标记可应用于棉花优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关键词: 棉花 陆海渐渗系 纤维品质 SSR标记 QTL定位


基于代谢组学解析SO2对鲜食葡萄贮藏品质的调控作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SO2处理对鲜食葡萄贮藏过程中的影响,该文以红地球葡萄为实验材料,通过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HILIC UHPLC-Q-TOF MS)分别测定了贮藏0、24、48 d时与葡萄果实贮藏品质有关的代谢物质,解析了SO2处理前后葡萄果实中的代谢物差异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SO2处理通过延缓葡萄果实的硬度下降抑制腐烂率、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上升,保持了果实贮藏品质;贮藏24 d时,SO2显著调控了葡萄果实中氮代谢、氨基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主要途径的富集作用;贮藏48 d时,SO2显著调控了葡萄果实中类黄酮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主要途径的富集作用。可见,在整个贮藏过程中,SO2通过差异化调控代谢物富集途径有效保持了葡萄果实贮藏品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SO2延缓贮藏过程中红地球葡萄劣变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八种常用杀虫剂对多异瓢虫不同虫态的安全性评价
《农药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是新疆棉田优势捕食性天敌之一.为了明确棉田常用杀虫剂对多异瓢虫不同虫态期的毒性,采用药液浸渍法和滤纸接触法,分别测定了 8 种常用杀虫剂不同剂量下对多异瓢虫卵孵化率、蛹羽化率以及幼虫和成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多异瓢虫卵和蛹的毒性最低,LC50 值分别为 9.36 和 20.98 mg/L,对幼虫的毒性最高,LC50 值为4.68 mg/L;烯啶虫胺对多异瓢虫卵和蛹的毒性最高,LC50 值分别为1.16和1.02 mg/L;吡虫啉对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的毒性最低,LC50 值分别为 665.50 和 460.51 mg/L;螺虫乙酯对多异瓢虫成虫的毒性最高,LC50 值为5.67 mg/L.经不同杀虫剂处理后,随着药剂剂量升高,多异瓢虫卵的孵化率和蛹的羽化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升高.研究表明:吡虫啉、啶虫脒和吡蚜酮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吡虫啉、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对多异瓢虫幼虫安全;烯啶虫胺和螺虫乙酯对多异瓢虫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安全性均较差.在棉田防治害虫时应考虑不施用或低剂量施用烯啶虫胺和螺虫乙酯,可适量施用吡虫啉和吡蚜酮,同时尽量避开天敌昆虫各虫态发生高峰期.
关键词: 棉花 天敌昆虫 多异瓢虫 杀虫剂 毒性 安全性评价


近30a全国棉花生产区域时空变化及区域优势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全国棉花生产布局变化,研究棉花生产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优势,为合理的配置棉花生产资源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近 30a来棉花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产等数据,以全国主要种植棉花省(市、区)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统计工具分析全国棉花生产时空变化和区域优势,研究棉花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结果]1990 年以来全国棉花总产量年际变化呈现两个阶段:波动上升时期(1991~2007 年),除新疆显著上升外,大部分省(市、区)缓慢下降;波动下降时期(2008~2020 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下降较快,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新疆显著增加.近 30a全国棉花总产量显著增加,由 5.09×109kg增加至5.91×109kg,增加了16.11%,空间上呈现"东南-西北"格局;单产与总产量变化相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加;播种面积则不同,生产重心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逐渐向西北集中的态势.全国棉花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播种面积贡献为主导,其次互作主导,单产为最低,我国棉花的生产优势区域为新疆.[结论]30a来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先减后增,生产集中程度不断增大,优势产区趋于稳定,单产逐步提升;棉花生产布局呈现全国棉花生产重心呈现出由南向北,再由北向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是新疆)变迁的特点.


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主要产量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高产是小麦育种的永恒主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控制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区段及优异基因,为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标记信息.[方法]以新疆本地188个冬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对6个不同环境下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9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利用6个环境下各性状数据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数据,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对表型和基因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将188个材料分为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2个亚群;利用6个环境下各性状数据,9个性状共检测到1309个显著性SNP标记,其中,每个显著性SNP位点可解释7.259%-70.792%的表型变异.利用BLUP数据,9个性状共检测到66个显著性位点,同时与2个性状关联的共有SNP位点有5个,贡献率波动范围为8.498%-21.877%.将同时与2个性状或2个以上环境关联到的重复位点作为稳定的显著性关联位点,9个性状共检测到38个稳定关联位点,包括株高重复位点5个,穗长重复位点10个,小穗数重复位点10个,结实小穗数重复位点6个,穗粒数重复位点6个,千粒重重复位点1个,可解释9.10%-23.81%的表型变异.将这38个位点与已发布小麦基因组位点比对,仅找到3个与本研究关联重复位点位置相近、且有注释基因功能的基因,分别是:2A染色体上与株高关联位点AX-108794050距离相近的TraesCS2A01G448800,与转录因子bHLH71的代谢合成有关;1A染色体上与穗长关联位点AX-110689765距离相近的TraesCS2A01G448800,与蛋白质编码有关;4B染色体上与千粒重关联位点AX-110399975距离相近的TraesCS4B01G031100,与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D1-8有关,参与对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结论]检测到38个与小麦产量性状关联的QTL位点,关联的优良等位基因具有降低株高、增加穗长、小穗数、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作用.


两种香料植物秸秆发酵复配后育苗基质效果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薰衣草和薄荷的废弃秸秆作为蔬菜育苗基质的可行性。【方法】对2种香料植物废弃秸秆进行粉碎和发酵,发酵完成后,分别对发酵后2种植物秸秆进行复配,以番茄为试验作物进行育苗试验。【结果】2种秸秆的发酵45℃以上高温均持续36 d以上,含有丰富的易降解有机物;发酵结束的薰衣草和薄荷秸秆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其中有机质含量分别达到709.8和688.4 g/kg,全氮、全磷、全钾总含量分别达到3.60%和5.33%,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5.57%和19.72%,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提高了55.10%和123.50%。与珍珠岩、蛭石复配后的2种秸秆基质的理化性状均在适宜的无土栽培基质的范围内,复配后的2种秸秆基质和复配后的草炭基质对番茄的出苗率、生长指标和幼苗质量等无显著差异,复配后的2种秸秆基质,薄荷秸秆基质在番茄育苗效果表现更优。【结论】2种香料植物秸秆作为蔬菜育苗基质的有机原料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木纳格葡萄谷胱甘肽-S-转移酶VvGST1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木纳格葡萄果实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基因VvGST1全长并研究其序列特征,为该基因在葡萄果实抗病作用和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有的基因序列,设计3'和5'端RACE引物,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VvGST1 基因cDNA全长.[结果]该基因序列全长719 bp,均为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221 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5.55 kDa;理论等电点pI值为6.32;分子式为C1178 H1799N293O321 S11;不稳定指数为39.22;该蛋白质是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不含跨膜结构域,没有预测到信号肽,可能存在于细胞基质中,是典型的基质蛋白.VvGST1 氨基酸序列与棉花、桃、西梅、樱桃、李子、板栗等植物聚为一类,其中与棉花属亲缘关系最近.[结论]获得了木纳格葡萄谷胱甘肽-S-转移酶VvGST1 基因全长编码序列,探明了该序列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葡萄 克隆 谷胱甘肽-S-转移酶 VvGST1 基因 序列分析


新疆棉花主产区土壤残膜赋存特征及相关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棉花主产区土壤地膜残留量状况,为棉田地膜残膜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疆9 个地(州)20 县(市)典型棉区不同耕层土壤进行采样,统计地膜残留量、残片数量、面积、质量、膜厚,研究土壤残膜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相关性及残膜量对塑化剂含量的影响.[结果]新疆棉花主产区土壤残膜量水平在3.19~454.03 kg/hm2,均值为126.24 kg/hm2,残膜区域空间分布顺序依次为南疆>北疆>东疆;分布在 0~20 cm 土层内的残膜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随着覆膜年限增加,残膜呈现向深层土壤下移的趋势.残膜含量与破碎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膜厚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中的PAEs含量与对应的残膜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新疆棉花主产区土壤残膜留量属于中度水平,土层残膜垂直分布存在残膜含量和残片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残膜区域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中残膜的含量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土壤残膜量与土壤中 PAEs 显著相关.


新疆南部农区鼠害调查与成因分析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疆农区鼠害严重,但基础资料不足。为摸清当地鼠害发生特点,提供有效治理依据,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在南疆5地州39乡64村开展实地与问卷调查,并采用夹捕法调查害鼠种群构成。结果表明,南疆5地州农村普遍遭受鼠害影响,喀什与和田地区农田受害比例达89.4%,问卷结果表明农户和农田鼠害发生率均大于75%,且西部地区重于东部,约一半受访农户估计每年因鼠害损失超过500元。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农户主要害鼠,占比超过70%;农田则以小家鼠Mus musculus和乌拉尔姬鼠Apodemus uralensis为主。这些结果表明,南疆农区鼠害处于重发态势,褐家鼠是主要鼠害来源,并有外来入侵风险。下一步应聚焦于监测主要害鼠种群动态规律,阐明褐家鼠来源和侵入机制,并探索建立适于当地的害鼠防治模式。


一株系统抗性诱导细菌D8的鉴定及其对新疆加工番茄促生防病效果初探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定豆角根际细菌D8,明确其对加工番茄的促生效果及对番茄早疫病、灰霉病和青枯病的防效和防病机理.通过发芽、浸种、灌根处理检验D8的促生作用,测量叶片中茉莉酸含量变化检验系统抗性发生;幼苗诱导接种后,分别挑战接种3种病原菌,统计病情指数和诱抗效果.结果表明:菌株D8与Paenarthrobact-er nitroguajacolicus相似性为99.15%,能显著增加种子根长、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灌根和浸种处理均可显著促进幼苗生长,浸种处理的幼苗鲜质量是对照的2.95倍.诱导接种第3天幼苗茉莉酸含量显著上升.在与3种病原菌均无拮抗情况下,D8能同时有效防治加工番茄早疫病、灰霉病和青枯病,诱抗效果介于28.77%~37.90%.
关键词: 系统抗性诱导 促生菌 加工番茄 早疫病 灰霉病 青枯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