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度嗜盐菌Halomonas salifodinae N35-6产四氢嘧啶的培养基优化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从新疆哈密七角井盐湖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四氢嘧啶产量较高的中度嗜盐菌N35-6 发酵培养基.[方法]以四氢嘧啶产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成分,利用 HPLC检测四氢嘧啶产量.[结果]从七角井盐湖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能够产四氢嘧啶的细菌,经 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为Halomonas salifodinae,并命名为 H.salifodinae N35-6,该菌株四氢嘧啶产量能够达到 0.83 g/L.[结论]中度嗜盐菌Halomonas salifodinae N35-6 具有高产四氢嘧啶的潜力.


籽瓜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籽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深度挖掘籽瓜优异种质应用潜力,采用相关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方法对100份籽瓜种质资源的21个农艺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7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53~1.65,14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10.41%~35.56%,各表型性状间具有遗传相关性。以欧氏距离为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00份籽瓜种质资源聚为5大类群,其中第Ⅴ类群具有高产特性,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提取前7个主成分,其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4.185%,可以作为籽瓜种质资源主要评价指标;籽瓜种质资源的综合得分范围为-2.78~2.86,依据综合得分排序,筛选出了3份优异籽瓜种质资源材料。本研究从多角度系统评价籽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可为后续籽瓜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及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受棉铃虫诱导的棉花糖基转移酶UGT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分析受棉铃虫诱导的棉花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UGT基因家族,为UGTG01、UGTG02、UGTGo4、UGTGo6、UGTGo7基因功能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受棉铃虫诱导筛选出的棉花糖基转移酶UGT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棉花糖基转移酶UGT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树、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以及保守基序与结构域。【结果】从棉花基因组中搜索到5个推定的UTG基因家族成员,其氨基酸数目介于468~534个,理论等电点分布在4.97~5.58,相对分子质量区域为52 743.1~60 208.62,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质外,均为亲水性蛋白质。基因结构均含有1个外显子,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为主,均含3个Motif基序和有Glycosyltransferase_GTB-type superfamily结构域。5个基因在根、茎、子叶、真叶、花、棉桃中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差异性,5个基因与UGT73C家族基因,水稻的UGT707A3、大豆的GmUGT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结论】糖基转移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5个糖基转移酶与UGT73C、UGT707A3、GmUGT都处于进化树的同一个分支上,其可能具有相似的抗虫功能,能通过调控皂苷元、类黄酮、柚皮素等物质响应棉花的抗虫性。
关键词: 糖基转移酶 亚细胞定位 系统进化 生物信息学 基因家族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的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综合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西北地区高产稳产的品种和理想的测试点,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2022年西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的12个品种在19个试点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试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结果表明,产量变异主要包括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别占产量变异总平方和的4.39%、74.50%和10.08%。AMMI模型解释了82.76%的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GGE双标图将19个试点分成3个生态区域;其中,甘肃省平凉市、天水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陕西省延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和可克达拉市7个试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较强。通过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鉴定出适合西北地区高产稳产的品种为‘DK 2207’和‘玺旺188’。AMMI模型能够充分分解互作效应,并着重评价品种的稳定性,而GGE双标图则在评价试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方面有优势。综上,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西北春玉米品种和测试点评价的可靠性。
关键词: 玉米 区域试验 AMMI模型 GGE双标图 产量分析


一株耐铀菌株的鉴定及其促生特性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退役铀矿区土壤中筛选获得耐铀促生菌株,为铀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提供优良菌种资源,以解决退役铀矿区污染治理问题.梯度稀释某退役铀矿区污染土壤,涂布含铀培养基,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耐铀性能菌株B2.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 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初步鉴定.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在铀胁迫下的生长曲线和培养基铀含量,分析其耐铀能力和铀吸附或吸收能力.通过平板法测定其固氮、解磷、产纤维素酶、合成铁载体能力.用Salkowski比色法测定其产吲哚乙酸(3-indole acetic acid,IAA)能力及产量.通过种子萌发和盆栽实验,验证该菌株的促生能力.综合形态观察结果、生理生化特征和基于 16S rDNA序列的进化分析,确定菌株B2 为微枝形杆菌属细菌(Microvirga makkahensis sp.),在铀浓度为 0-400 mg/L时,其生长曲线符合S型生长曲线模型,当铀浓度达到 600 mg/L后生长受抑制,其对培养基中的铀无吸附或吸收作用.菌株B2 具有固氮、解磷、产纤维素酶、合成铁载体和产IAA的促生特性,培养 48 h后IAA产量可达到 24.39 μg/mL.菌株B2 可显著提高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种子的发芽率,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显著增加上海青生物量.菌株B2 为一株具有产IAA等促生能力、耐铀的微枝形杆菌属细菌,能有效促进上海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可作为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铀污染土壤的候选菌株.
关键词: 耐铀 植物促生 微枝形杆菌 吲哚乙酸(IAA)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生物量 上海青


9个欧洲李品种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9 个欧洲李品种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型,为提高生产效率和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 对蔷薇科通用引物对9 个欧洲李品种的叶片基因组DNA进行特异性PCR扩增,片段回收,将克隆测序的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并分析序列.[结果]9 个欧洲李品种均扩增出2 条带,鉴定出9 个样品中的8 个欧洲李品种的S基因型,其中理查德早生和斯泰勒的S基因型相同为S1S9,法兰西和Silvia的S基因型相同为S1S5,乌孜干1 号、总统、Decbrowice 和女神的S基因型分别为S1S11、S6SSJ、S1SSJ、SSAS11,塔城酸梅仅鉴定出具有一条S1-RNase等位基因,未能确定出其S基因型.基因频率分析发现S1-RNase基因出现频率最高,S6-RNase和SSA-RNase基因频率最低.欧洲李SSA、S6、S9、SSJ和S5 亲缘关系较近,参试李亚科树种的S-RNase基因不能单独聚成一个亚类,而是彼此交错分布在李亚科各个分支中.[结论]欧洲李的S基因型是由2 种不同的S等位基因组成,鉴定的9 个样品中,有8 个欧洲李品种得到完整的S基因型,其中S1-RNase基因出现频率最高,李亚科植物S基因的分化早于各个种形成之前,而S基因种内的进化发生在各自单独的系统中.


不同类型外源碳添加对灰漠土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类型外源碳长期施用对耕层灰漠土土壤碳储存及固碳潜力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处理,即 NPK处理(CK);NPK+1.5 t秸秆(NPKS);NPK+1.5 t有机肥(NPKM);NPK+1.5t棉秆炭(NPKB1);NPK+3.0 t棉秆炭(NPKB2),选取 2013-2021 年采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耕层灰漠土土壤容重(BD)、有机碳密度(SOCD)、有机碳累积速率、有机碳储量(SOCR)和施用年限与有机碳储量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经过 9 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从 2013-2021 年 BD 变化趋势来看,施用NPKS、NPKM、NPKB1、NPKB2 与 NPK 相比,均呈现降低趋势,与 NPK 相比平均分别降低 1.84%,0.86%,5.03%,6.66%.(2)相比 NPK,NPKS、NPKM、NPKB1、NPKB2 处理中土壤 SOCD 提升幅度平均分别为 12.21%,11.04%,24.14%,46.95%,其中,棉秆炭提升效果显著;累积速率分别提高 73.16%,66.95%,133.52%,247.18%.(3)NPKS和NPKM处理相比SOCR增幅分别为 11.67%~30.88%,12.2%~33.24%;NPKB1和NPKB2 处理SOCR提升效果最为显著,相较于 2013 年最高提升幅度分别为 29.28%,45.44%.综合来看,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棉秆炭均是提高灰漠土土壤碳储量的有效措施,其中,添加施棉秆炭处理更有利于灰漠土短期快速提高土壤有机碳固存,棉秆炭自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长期添加棉秆炭提高土壤碳固存以及改善土壤肥力、缓解温室效应,从而作为实现碳中和的一种有效途径.


不同来源葡萄种质资源果实叶酸含量及ISSR比较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来源葡萄果实中叶酸积累的差异,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高叶酸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方法]采用ELISA技术检测22份葡萄种质资源果实叶酸含量;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22份葡萄种质资源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检测出叶酸含量与聚类结果.[结果]22份葡萄种质资源果实叶酸含量的范围在1.93~46.95 ng/g,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1处,22份葡萄材料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35.79 ng/g;其余为第2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15.71 ng/g.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2处,21份葡萄材料又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16.53 ng/g;第2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12.24 ng/g.欧亚种的叶酸含量较欧美杂种稍高3.998 7 ng/g;从30条引物中筛选出9条扩增稳定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用于葡萄的ISSR扩增.共扩增出78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9.7%.22份葡萄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74 4~0.846 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54 5.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1处,22份葡萄材料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包含1个欧亚种(红巴拉多),其余为第2大类.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2处,21份葡萄材料又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包含11个欧亚种(炎兴无核、灰比诺、瑞都翠霞、京蜜、黑奇无核、无核白、1124、京翠、红宝石、无核紫、达米娜),6个欧美杂种(杂1、夏黑、蜜红、红标无核、洛浦早生、宇选1号).第2大类包含4个欧亚种(美人指、粉红亚都蜜、木纳格、里扎马特).[结论]群体1的叶酸含量比群体2的叶酸含量高,欧亚种的叶酸含量较欧美杂种稍高.
关键词: 不同来源 葡萄种质资源果实 叶酸含量 检测 ISSR


长期施肥下干旱区灰漠土磷的平衡与活化特征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灰漠土长期不同施肥管理措施下,农田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的变化关系及对磷素盈亏的响应,为科学施磷及土壤质量定向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始于1989年的不同施肥措施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磷盈亏状况及土壤有效磷(Olsen-P)对土壤盈亏的响应关系、磷素活化系数(PAC)等进行分析.[结果]NP、PK、NPK、NPKS处理土壤PAC随施肥年限呈抛物线变化,并在第16年时达到峰值,NPKM、1.5NPKM处理PAC随施肥年限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年增加速率分别为0.23%和0.42%.CK、NK当季土壤表观磷盈亏呈现亏缺状态,当季土壤磷平均亏缺量分别为8.9、15.5 kg/hm2;NP、PK、NPK、NPKS 当季土壤磷盈余值的平均值分别为 35.4、38.9、32.3 和 25.4 kg/hm2,NPKM、1.5NPKM 处理当季土壤磷盈余值分别为49.6、127.8 kg/hm2,年际盈余量随种植年限逐渐下降,施磷处理土壤有效磷增量与累计盈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每盈余100 kg/hm2磷,Olsen-P浓度可提高4.02 mg/kg.[结论]施肥方式和年限可显著影响灰漠土 PAC和磷盈亏,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PAC和土壤磷盈余;仅施化肥磷或化肥配施秸秆,土壤PAC和磷盈亏均存在峰值.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灰漠土 有效磷 全磷 磷活化系数 磷盈亏


基于BSA分析技术对陆地棉抗旱基因的鉴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抗旱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棉花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和抗旱基因的挖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陆地棉石远321和奎85-174为亲本构建重组自交系中选取的20份极端抗旱和旱敏感材料,将筛选的极端材料分别构建极端抗旱池、极端敏旱池,与亲本进行BSA测序分析,以陆地棉基因组为参考,通过BSA测序分析,挖掘抗旱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关联到3个相关的候选区域,候选区域的总长度为6.12 Mb,其中共包含86个基因。结合GO注释、KEGG通路和前期筛选出的5个关键指标,共筛选出5个候选基因。【结论】5个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根和茎,并且在抗旱性强材料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抗旱性弱的材料,且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