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石榴果实表面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喀什石榴果实表面真菌的种类,并测试其对石榴果实的致病能力。【方法】分离纯化石榴果实表面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真菌进行鉴定分类,并通过刺伤接种试验测定真菌对石榴果实的致病性,为新疆石榴果实真菌病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数据参考。【结果】分离鉴定了7株不同的石榴表面真菌,其中4株可明显致石榴果实腐烂:琉球曲霉(Aspergillus luchuensis)和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对石榴果皮和籽粒均表现出较高的侵染能力,水葫芦链格孢(Alternaria eichhorniae)仅对籽粒果肉具有较高侵染能力,阿氏青霉(Penicillium adametzioide)对石榴果皮和籽粒侵染能力较弱。红色篮状菌(Talaromyes rubrifaciens)、南极枝孢菌(Cladosporium antarcticum)和煤油霉菌(Amorphotheca resinae)未表现出对果皮和籽粒明显的致病能力。【结论】新疆南疆生态条件下石榴果实主要致病菌较其他适生地存在一定区别。


种植模式与灌溉定额对机采长绒棉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优化机采长绒棉株行距配置与灌溉定额,是构建棉花合理个体与群体结构,提高产量和机采脱叶效率,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设置了一膜三行等行距(S3)、一膜四行宽窄行(S4)和一膜六行宽窄行(S6)3种种植模式,副区为3150 m3·hm-2(W1,中度亏缺,田间持水量50%)、4050 m3·hm-2(W2,轻度亏缺,田间持水量75%)和4980 m3·hm-2(W3,充分灌溉,田间持水量100%)3个灌溉定额,研究了不同处理对长绒棉各层次冠层结构、光合有效辐射传输规律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扩大行距和轻度亏缺灌溉可以降低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增加下部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透过率(Tr);在S3W2处理下,冠层上、中、下各层Tr分布均匀,接近2∶2∶1的比例;虽然冠层整体光截获率(In)有降低趋势,但下层光截获率增加,显著提高了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和棉铃质量,促进了产量的提高;此外,平均行距的扩大和灌溉定额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WUE);最终,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S3)和轻度亏缺(4050 m3·hm-2)处理有利于促进冠层中下部光合有效辐射光能传输,不仅不会显著降低棉花产量还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WUE,该结果对促进长绒棉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产量和机采品质协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长绒棉 种植模式 灌溉定额 光合有效辐射 产量形成 水分利用效率


中国-中亚五国棉花产业合作可行性分析
《中国棉花 》 2024
摘要: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日益密切,在能源、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合作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农业科技领域,尤其是棉花领域科技合作方面亟待加强,解决中亚国家棉花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是中国棉花产业立足新疆,辐射中亚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对比中国与中亚五国 2000-2019 年棉花种植面积、皮棉总产量、皮棉单产变化趋势,为中国-中亚五国棉花产业合作提供数据支撑.结果显示:中国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到 2019 年下降 14.6%,产量增加 33.3%.中亚五国棉花种植面积、产量水平表现为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到2019 年中亚五国棉花种植面积为 192.69 万hm2,占全球的 5.2%;皮棉产量为 117.55 万t,占全球棉花产量的 4.6%;中亚五国棉花平均皮棉单产为 659.95 kg·hm-2,仅为中国的 38.66%.中亚五国具有种植棉花的土地资源优势但植棉技术水平较低,中国以先进的植棉技术恰好可形成互补,通过技术资源共享可以有效提高中亚五国棉花单产.加强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棉业合作,提高其植棉水平,有利于中国-中亚五国棉业合作共赢.


棉花-花生轮作下的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升棉花和花生产量,开展棉花-花生轮作模式研究,分析轮作模式下土壤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以棉花连作、花生连作、棉花花生轮作、花生棉花轮作和休耕为研究对象,探明轮作后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系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结果发现:轮作提高了根系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土壤样本中共获得5 009 952个有效序列,休耕模式下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含量最多。在轮作种植模式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其次轮作模式增加了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丰富度。根据功能不同,将菌群共划分为8类,轮作出现较多微生物基因遗传相关的功能类群,整体以代谢相关的类群居多,与人类和植物病原菌的功能蛋白组富集明显。由此得出,棉花,花生轮作能够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增加多样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作物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 棉花-花生 轮作 细菌群落 PICRUSt功能预测


新疆不同品种桑葚营养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新疆不同品种桑葚的营养品质.方法 以新疆地区11个桑葚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还原糖、有机酸、矿物元素、氨基酸、抗氧化活性等 15 项品质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品质评价.结果 新疆不同桑葚品种各个品质指标之间大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富马酸含量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 100.00%,果糖差异最小,变异系数为 7.46%.黑桑 1 号中黄酮含量、矿物元素总量较高,分别为 2.86 mg/g、5860.29 mg/kg;黑桑 2 号和药桑 1 号的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均为 4.18 mmol/L Trolox;粉桑和白桑 1 号的糖酸比分别为12.45%和 14.64%,高于其他桑种;药桑 2 号中 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强,为4.27 mmol/L Trolox;药桑1号的花青素含量最高,为2.59 mg/g;药桑5号氨基酸总含量最高,为1.349%.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15项品质指标简化为 3 项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 85.432%,可以反映品质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根据综合评价得分高低,将品种排序为药桑3 号>黑桑2 号>黑桑1 号>药桑 1 号>药桑2 号>药桑6 号>药桑 5 号>药桑4 号>白桑2 号>白桑 1 号>粉桑.结论 综合评价得出药桑 3 号综合品质最优,但其糖酸比在 3%左右,风味品质比较差,适合作为保健品开发的果桑品种;粉桑和白桑虽然综合品质较差,但其口感比较好,适合鲜食或者制作成桑葚酒、桑葚干.
关键词: 桑葚 不同品种 营养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早实核桃种仁油脂积累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
《经济林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早实核桃高效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种仁油脂转化期到成熟期每隔10 d进行取样,测定种仁中粗脂肪、粗蛋白、单宁、总酚、总糖和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分析基础营养物质含量和油脂含量的变化动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油脂积累的关键时期是7月下旬—9月中下旬,成熟时'中核短枝'种仁脂肪含量为67%,'新新2号'种仁脂肪含量为65%.在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共检测出5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分别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中核短枝'和'新新 2 号'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分别高达 89.60%和 88.97%.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中核短枝'和'新新 2 号'种仁中油酸的占比分别为21.36%、14.09%,亚油酸的占比分别为58.38%、61.80%.在种仁油脂积累过程中,基础营养物质对脂肪积累也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在油脂转化期蛋白质、总糖的消耗量较大,总酚和单宁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密切相关.[结论]'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种仁的油脂积累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7 月下旬—9 月中下旬迅速增加.2 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中核短枝'成熟种仁中脂肪含量较高、单宁含量和总酚含量较低,可作为优质核桃品种进行栽培利用.


机收膜杂混合物力学特性测定试验
《新疆农机化 》 2024
摘要:机收后的废旧地膜含有大量秸秆、根茬等杂质,膜秆混合物各组分的物理力学特性差异影响后续机械分离效果,本文统计分析了膜杂混合物组分占比,并对棉秆力学特性和经过一个生产季的废旧地膜进行抗拉特性测定,试验统计结果显示膜杂混合物中砂土占比46.28%,秸秆占比30.20%,根茬占比6.29%,地膜占比17%。棉秆力学特性测定显示不同直径棉秆的力学特性差异显著,抗压强度范围为16.75~24.63 MPa,抗弯强度范围为22.68~27.69 MPa。地膜抗拉特性测定结果显示地膜抗拉力为1.28N。研究结果为膜杂混合物分离装置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参数确定提供依据。


甜瓜不同生长阶段5种重金属在植株中富集分配的变化及关联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甜瓜不同生长阶段5种重金属在植株中富集分配的变化及其关联性。【方法】于2020年6月26日至7月25日,每间隔4 d分别采集甜瓜根、茎、叶、果实及对应根际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样品中铜Cu、镉Cd、砷As、铬Cr和镍Ni 5种重金属含量,定量分析植株各部位5种重金属富集系数所占百分比,研究不同生长阶段5种重金属在甜瓜植株中富集分布及其关联性。【结果】6月26日至7月25日,甜瓜植株Cr、Ni、As的富集分配为根>叶>茎>果实;6月26日至7月25日Cu与6月26日至7月16日Cd的富集分配为叶>根>茎>果实;7月16日至7月25日,甜瓜植株Cd富集分配为根>茎>叶>果实;随时间延长,甜瓜果实中Cr、As、Cd富集系数所占比例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i和Cu富集系数所占比例整体呈降低趋势;当甜瓜果实Cr、As、Cu、Ni富集分配增加时,植株根中该4种重金属的富集分配有降低趋势,叶中Cr、As、Ni的富集分配有升高趋势,Cd和Cu有降低趋势。【结论】5种重金属在甜瓜植株中的分配、富集占比变化、关联部位因重金属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冬小麦叶片氮浓度遥感估测
《干旱区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片氮浓度(LNC)是反应作物光合作用、营养状况和长势的重要指标,为精准高效地估测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叶片氮浓度,以新冬22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搭载Pika L高光谱相机获取4个关键生育期冬小麦冠层反射率数据.基于波段优化算法和相关性分析筛选LNC敏感光谱指数,结合逐步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关键生育期冬小麦叶片氮浓度估测模型,并与单变量估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波段优化算法筛选的组合光谱指数与LNC的相关性优于传统植被指数,且达到极显著性相关;在单变量LNC估测模型中,组合光谱指数构建的模型精度优于传统植被指数,其中,扬花期差值光谱指数(DSI(R940、R968))建立的估测模型最好,R2为0.789;多变量估测模型精度均优于单变量估测模型,其中,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构建的LNC估算模型最好,孕穗期和扬花期拟合效果较优,模型决定系数均为0.923,均方根误差为0.082、0.084.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冬小麦LNC估测和长势监测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冬小麦 叶片氮浓度 无人机 高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组合光谱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