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对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吉林玉米带不同氮素管理措施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平衡状况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两年的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措施(EI)在减少氮肥用量28%的情况下,并未影响作物的产量和氮素吸收,而其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却分别提高了48.1%、56.9%、43.8%和11.0%;第一年不施氮肥第二年补施氮肥不会影响第二年春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在氮素输出项中,EI处理两季作物氮素总表观损失仅为97 kg/hm2,而FP处理高达226 kg/hm2。因此,在考虑高产的基础上兼顾保护环境的要求,基于氮肥农学效率、作物目标产量和作物施肥反应的生态集约化养分管理措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氮素管理措施。
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东北春玉米农田春季低温冷害和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的问题,于2009年-2010年设置3种耕作处理,即传统垄作(LL)、平作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研究大田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0~40cm土层储水量有显著影响,其中PL和PP处理播种时的初始储水量比LL处理高8.7和6.0mm,而苗期则分别高4.1和3.4mm;玉米生育中后期PL和LL处理储水量则呈高于PP处理的趋势。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差异以苗期为主,即5cm土层的平均温度PL和PP处理显著低于LL处理,但最低温度则以PL和PP处理显著高于LL处理,分别高1.6和1.2℃。总体来看,PL处理不仅可提高玉米苗期土壤的最低温度和耕层土壤储水量,而且可增加中后期土壤积蓄雨水量,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因而籽粒产量比LL和PP处理分别高7.6%和6.4%。
朝鲜碱茅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生物技术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开展朝鲜碱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以野生朝鲜碱茅(Puccinellia chinampoensis)为材料,通过单因子试验对ISSR-PCR反应进行优化。确立最佳的PCR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含有模板DNA 40 ng,dNTPs 0.2 mmol/L,引物0.8μmol/L,TaqDNA聚合酶1 U,MgCl22.5 mmol/L和10×PCR Buffer(Mg2+free)2μL。此外,还筛选到10条扩增稳定、条带丰富的候选引物,并确定了各自的最佳退火温度。
灌溉方式对大豆光合性状及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均匀灌溉、固定隔沟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溉方式,分别在大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进行灌溉,每次单沟灌水量分为60、45和30 mm 3个水平,以不灌溉为对照,研究了灌溉方式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可极显著提高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大豆产量,交替隔沟灌45 mm的R4期光合速率、产量与交替隔沟灌60 mm差异不显著,而且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从节水增产增效角度分析,交替隔沟灌溉45 mm的灌溉方式最佳。
关键词: 大豆 灌溉方式 光合速率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WU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单倍型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世界性的玉米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证明,吉林省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存在化性差异,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在繁殖力、抗寒性、滞育后发育历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等氮量投入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989年建立的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等氮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氮磷钾肥配施(NPK)及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牛粪+NPK、秸秆+NPK)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与不施肥(CK)相比,分别提高192.0%、218.3%和192.6%。NPK、牛粪+NPK及秸秆+NPK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处理。经18年长期定位试验,与试验初期相比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碱解氮含量,以牛粪+NPK处理效果最好,分别增加46.6%、28.6%和36.8%。施用牛粪及秸秆后土壤pH值年纪间变化不大,长期施用化肥土壤pH值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肌肉生长抑制素RNA干涉载体的构建与验证
《生物技术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针对猪肌肉生长抑制素mRNA的RNA干涉载体,并体内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分别体外转染化学合成4个19 bp的siRNA片段获取针对肌肉生长抑制素的序列,构建RNA干涉载体,将上述载体注射到猪股四头肌中,RT-PCR检测证明其表达有效性及生肌调节因子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获得了针对肌肉生长抑制素的2个小干涉RNA序列,构建了2个重组载体,股四头肌注射混合后的等量重组载体,RT-PCR显示注射重组RNA干涉载体可显著降低肌肉生长抑制素的mRNA水平(约降低了40%),生肌调节因子mRNA水平显著上调(分别约为对照组的2.1~3.9倍)。结论:该试验为在转基因动物的肌肉中表达外源基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 肌肉生长抑制素 小干涉RNA 生肌调节因子 体内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AFLP和SSAP研究短芒大麦突变系种群遗传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FLP和SSAP分子标记,研究了松嫩平原4个以耐盐突变体为主要组成的短芒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ium(Trin.)Link)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由于2种分子标记原理稍有不同,获得分析结果显现出微小差异,但2种方法的结果仍保持了极显著的相关性(r=0.88,P<0.01)。AFLP和SSAP检测结果表明,短芒大麦种群多态位点比率P分别为23.3%和37.7%;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0和0.14;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7和0.09;基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49和0.44。表明,各短芒大麦种群虽以单一突变种为主要组成,但经多年的种植,种群内已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和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虽然种群间遗传差异较大,但种群遗传变异仍主要存在于种群内。
关键词: 短芒大麦 遗传结构 遗传变异 AFLP SSA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