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南菜北运新品种朝天椒一号的栽培技术

种子科技 2021

摘要:朝天椒一号是以不育系MS213-1-1作母本、自交系HG-2-3作父本选育而成的一代杂交种.为满足市场对朝天椒一号的需求,提升该品种的种植效果,保证该品种的成活率,对朝天椒一号的品种特征、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进行了分析.具体从育苗基质、种子处理、苗期管理、移植前准备及定植后管理几方面阐述了栽培技术要点,针对病虫害具体分析了病毒病、根腐病、霜霉病、疫病、叶斑病、炭疽病、白星病、螨类、蓟马、蚜虫、白粉虱、菜青虫、烟青虫的防治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 辣椒;朝天椒一号;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油脂和盐分含量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饲料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利用调和油、氯化钠探究饲料中油脂及盐分含量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在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调和油(3.0%~21.0%,W/W)和氯化钠(0~6.0%,W/W),对比分析黑水虻幼虫存活率、幼虫干重总增重、饲料转化率(ECD)、表观消化率(AD)、饲料利用率(ECI)和料重比(FCR)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当饲料油脂含量为3.0%~12.0%时,幼虫存活率(93.83%)、总增重(2.69 g)、ECD(0.34 g/g)、AD(0.54 g/g)、ECI(0.15 g/g)及FCR(1.77 g/g)最优.饲料氯化钠含量在3.0%以内对黑水虻幼虫存活率、增重及ECD的影响不显著;饲料氯化钠含量为2.0%时,幼虫存活率高至100.00%,增重高至2.52 g,ECD高至0.26 g/g,FCR低至1.42 g/g.因此,饲养黑水虻时,油脂含量不宜超过12.0%,氯化钠含量不宜超过3.0%.

关键词: 黑水虻;有机废弃物;油脂含量;盐分含量;生长性能;饲料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添加剂对91~115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3种不同添加剂对91~115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肌肉品质、肌肉感官评定及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选用1 200只91日龄清远麻鸡母鸡分为4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饲养周期25 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CON),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纳米铜复配预混剂(NC)、灵芝孢子粉复配预混剂(GLS)和大豆异黄酮预混剂(SI)。试验结束后,采集试验鸡血浆、空肠黏膜及胸肌样品,测定血液与空肠的抗氧化能力、胸肌肉质性状及风味物质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3种添加剂对91~115日龄清远麻鸡的生长性能及胴体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2)3种添加剂组试验鸡胸肌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pH显著提高(P<0.05),GLS组胸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3)使用蒸的方式烹饪时,SI组肌肉的色泽与外形评分显著提高(P<0.05),GLS组肌肉在蒸和煮的烹饪方式下多汁度均显著提高(P<0.05);(4)NC与SI组试验鸡肌肉中肌苷酸与谷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SI组肌内脂肪含量也显著提高(P<0.05);(5)NC组试验鸡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活性及SI组试验鸡空肠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GLS组试验鸡空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3种添加剂对91~115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与胴体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提高肉鸡抗氧化能力,改善其肉品质,提高肌肉感官特性,其中NC与SI可增加肉中风味物质含量,效果更优。

关键词: 清远麻鸡 抗氧化性能 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展望

农业展望 2021

摘要:当前畜禽养殖业中的粪污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心的重点内容之一。围绕中国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过程中源头减量以及粪污深度处理等,着重从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技术环节以及采用的关键技术等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分析了目前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指出了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的重点以及难点,阐明了粪污处理在猪场顶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对中国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规模化猪场 粪污处理 关键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保无人机飞防助剂与杀虫剂的混配方式对二化螟防治效果影响研究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1

摘要:为探究飞防助剂类型与杀虫剂的混配方式对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杀虫剂(10%甲维·茚虫威SC、5%氯虫苯甲酰胺SC和0.8%鱼藤酮SC)、飞防助剂(有机硅助剂、矿物油助剂和卵磷脂助剂)、施药液量(21、24和27 L/hm~2)为因素设计了3因素3水平的L9(34)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ANOVA)方法对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下,施药后第14天,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有显著性影响(P<0.05),飞防助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效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设定的施药液量范围内(21~27 L/hm~2),施药液量对水稻二化螟防效无显著性影响。混配方式7 (0.8%鱼藤酮SC、有机硅助剂和27 L/hm~2施药液量)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施药后第14天的防效达81.45%;混配方式4 (5%氯虫苯甲酰胺SC、有机硅助剂和24 L/hm~2施药液量)持效性显著,施药后第14天的防效为79.30%。本研究成果可为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药液混配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二化螟 飞防助剂 杀虫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型产气荚膜梭菌NetB毒素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鸡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致病力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坏死性肠炎B样毒素(necrotic enteritis B-like toxin, NetB)是近年来发现的是一种新的β-成孔毒素(β-pore-forming toxin,β-PFT),是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病性毒素和保护性抗原,深入研究该毒素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机理对于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至今尚无相关系统性综述报道。鉴于此,论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概况、NetB毒素的分子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相关防治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基于NetB毒素研制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治制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 G型产气荚膜梭菌 坏死性肠炎B样毒素 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理 防治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L1 ST128型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阐明贵州某规模化鸭场临床疑似鸭霍乱的病原菌耐药性及毒力特征,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ERIC-PCR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细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组局部比较分析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5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CW1~5),均为A:L1 ST128型且同源性较高;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和林可霉素4种药物耐药,其中PmCW1还对环丙沙星低水平耐药;对强毒株PmCW1的全基因组数据分析显示,PmCW1中存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多肽类等耐药基因,同时存在多药外排泵及多药耐药蛋白基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相符;PmCW1中存在的毒力基因总数为201个,主要是脂寡糖/脂多糖(LOS/LPS)、荚膜、黏附因子等编码基因;此外,还检测到IV型菌毛基因(ptfA、comE、hofB、hofC、vfr)、铁摄取相关蛋白基因(ccmABCEF、hgbBC、fur、hscB等)以及部分外膜蛋白基因(ompP5等)等;PmCW1具有典型的A:L1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征。综上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ST128型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目前鲜有报道,对其耐药性及毒力的研究可为鸭霍乱的临床用药及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分离鉴定 MLST 耐药性与毒力 基因组局部比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龙眼卷叶蛾科害虫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荔枝龙眼卷叶蛾是荔枝龙眼生产中的重要害虫防控对象,该类害虫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嫩梢、叶片、花穗和幼果,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目前针对该虫的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化学农药的滥用造成的问题众多,迫切需要研发推广绿色且高效的防控技术.目前荔枝龙眼卷叶蛾研究不够深入,而且关于危害较多且寡食性的圆角卷叶蛾Eboda cellerigera Meyrick和灰白卷叶蛾Argyroploce aprobola Meyrick的研究尚无报道.本文总结了荔枝龙眼卷叶蛾科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危害情况,论述了三角新小卷叶蛾Olethreutes leucaspis Meyrick和荔枝异形卷叶蛾Cryptophlebia ombrodelta Lower等6种主要优势种的研究概况.此外,本文还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四个方面对该类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描述,对该类害虫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相关的研究及综合防控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卷叶蛾;荔枝;龙眼;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橄榄新品种-棱尖橄榄

中国果业信息 2021

摘要:"棱尖橄榄"是从本地土橄榄的实生群体中,通过单株选育而成的鲜食型新品种。2020年11月经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定,评定编号:粤评果20200008。该品种果实长椭圆形,成熟果实黄色,果顶形状尖圆,果实表面、果基、果顶有放射纹,果中等大,平均单果重8.84 g,果实纵径3.61 cm,横径2.33 cm,果形指数1.55,果形较美观;果肉黄绿色,果肉厚度0.56 cm,果肉较厚,可食率83.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的健康功效及其健康食品开发的进展

现代食品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龙眼是我国热带水果的典型代表,对支撑广东的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龙眼具有"开胃健脾,补虚益智"等滋补功效,以龙眼为原料开发营养健康食品是促进龙眼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龙眼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以龙眼为主要原料的营养健康食品的开发进行了综述。多糖是龙眼研究最广泛的活性成分,已有研究对其结构特征、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究,但对龙眼中其他活性成分及相关功能的认知仍十分有限。目前,以龙眼为原料有133个获得批文的保健食品,但产品普遍为功能因子尚不明确的第二代保健食品。同时,以龙眼为原料的普通食品有待进一步向多元化和功能化方向拓展。创建与龙眼功能特性相适应的专用加工技术,指导其多元化加工利用是推动龙眼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龙眼 活性成分 多糖 保健食品 健康食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