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商品猪全程绿色高效无抗饲料配制技术体系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1
摘要:在饲料禁抗政策约束下,商品猪(特别是刚断奶仔猪)肠道健康问题成为制约生猪健康养殖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益生菌、有机酸、酶制剂、植物提取物、发酵饲料、中短链脂肪酸等替抗产品在改善猪肠道健康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组合益生菌、酸化剂、酶制剂、中短链脂肪酸等替抗产品,并优化饲料原料预处理和饲料加工工艺,集成了商品猪全程绿色高效无抗饲料配制技术体系,以期为饲料生产企业和养猪场提供借鉴.
关键词: 商品猪;无抗营养;无抗饲料;配制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不同类型的丝瓜果实香气物质解析与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全面了解丝瓜果实香气挥发性成分,以及不同类型丝瓜的香气物质差异,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三种不同类型丝瓜(普通丝瓜类型SG、大肉丝瓜类型DR、双青丝瓜类型YL)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类丝瓜的商品果实中共定性挥发性物质55种,其中烃类化合物最多,为15种。YL、DR和SG中分别检出43、52和47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分别是苯甲醛、壬醛和芳樟醇。经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表明,55种化合物能够清晰区分SG与DR、YL,而DR和YL之间挥发性物质差异相对较小,这与三类丝瓜的生物学分类相关。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类丝瓜中两两比较检出30种差异显著化合物(p<0.05),并且20种差异化合物在SG中的含量高于DR和YL。己醛、反-2-己烯醛可能是丝瓜果实青味的主要贡献化合物,而苯乙醛可能是大肉丝瓜类型DR甜香的主要贡献物。本研究将为后续丝瓜香味性状的研究以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丝瓜 果实 香气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南瓜育种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瓜为葫芦科南瓜属草本植物,起源于美洲大陆,是一类重要的园艺蔬菜作物,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且栽培面积广泛,是世界南瓜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南瓜主要有3个栽培种被大面积种植,分别为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其中中国南瓜的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肉用中国南瓜包括食用嫩瓜型和食用老瓜型。近5年来,我国南瓜研究者围绕中国南瓜产业发展新需求开展了系列工作,在基础研究、育种技术以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从中国南瓜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定位、克隆及分子机理研究、品质性状评价指标及检测技术研究、单倍体、种间杂交等育种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述了过去5年我国南瓜研究者取得的最新进展,分析了中国南瓜育种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关键难点,并对未来育种工作进行展望,提出未来育种研究的重点方向,为中国南瓜育种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嫁接番茄砧穗互作机理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营养丰富且食用方式多样,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线虫、枯萎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及高温、干旱、涝害、盐渍化等不良环境对番茄产业造成的损失持续存在.嫁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操作简单且能显著提高番茄对不良环境的抗性,在我国番茄产业的应用空间巨大.近年来,随着植物嫁接相关研究的开展,人们对嫁接植物的愈合机理、砧穗互作及性状改良等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总结了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及内在因素(如亲和力、激素等)对嫁接番茄成活与愈合的影响;从砧木与接穗之间的遗传物质转移、基因及蛋白质的表达等角度探讨了嫁接植物性状改变的影响因素;从抗旱性、耐热性、抗盐性、抗病性、产量与品质等角度探讨了嫁接番茄的应用潜力,以期为嫁接技术应用于番茄产业的生产提供参考,并对目前嫁接番茄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番茄;嫁接;愈合机理;亲和性;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部分地区赛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1
摘要:为了解广东省部分地区赛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广东7个马术俱乐部的383份赛马新鲜粪便样本进行检查.结果发现赛马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2.0%(46/383),7个马术俱乐部中有5个呈肠道寄生虫感染阳性,感染率范围为1.2%(1/82)~54.3%(19/35),统计学差异极显著(P<0.01);显微镜观察鉴定出2种/类寄生虫虫卵,圆线虫和马副蛔虫感染率分别为11.5%(44/383)和0.7%(3/383);雌马、雄马和骟马感染率分别为16.1%(5/31)、6.8%(3/44)和12.3%(38/308),不同性别赛马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需要加强广东省赛马肠道寄生虫的防控.
关键词: 寄生虫;肠道;感染;赛马;广东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糙米结合酚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以糙米为材料,通过碱解得到结合态酚粗提物,采用多种色谱手段分离纯化得到4种单体物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核磁共振(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6-羟基-2-氧代-1,2,3,4-四氢喹啉-4-羧酸甲酯(1)、4-羧甲氧基-6-羟基-2-喹诺酮(2)、4-羧基-6-羟基-2-喹诺酮(3)和2-(5-羟基-2-氧代吲哚-3-基)乙酸甲酯(4)。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糙米中分离报道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糙米结合酚提取物中4个单体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化合物1含量最高,为0.90 mg/g DW。同时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DPPH)、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FRAP)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为指标评价4个单体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好的是化合物4,其IC50值为72.19μM;FRAP法还原能力最强的是化合物2,FRAP值为249.60 mmol FeE/mol;ORAC法显示化合物3和4抗氧化能力最强,分别为2.87和2.69μmol TE/μmol。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对糙米结合酚的认知,为糙米功效物质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时期饲喂杂粕型饲粮对蛋鸭产蛋性能、生殖器官及卵巢激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长时期饲喂杂粕型饲粮对蛋鸭产蛋性能、生殖器官及卵巢激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蛋鸭生产中合理应用杂粕提供参考.试验选用19周龄龙岩麻鸭3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鸭.豆粕组饲喂豆粕型饲粮,杂粕组饲喂不同杂粕型饲粮[含有9%棉籽粕、9%菜籽粕、9%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10%木薯干],试验期12个月.结果表明:1)饲喂杂粕饲粮的蛋鸭平均产蛋率显著低于豆粕组(P<0.05),尤其在换羽期显著低于豆粕组(P<0.05).2)饲喂杂粕长达12个月可造成蛋鸭生殖器官(卵巢和输卵管)损伤,并破坏优势卵泡完整性,卵泡变形破裂,局部退化萎缩.3)长时期饲喂杂粕型饲粮后棉酚主要在蛋鸭肝脏中残留,其次是肾脏、卵巢、输卵管和小肠.4)杂粕组蛋鸭卵巢中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和黄体生成素受体(LHR)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豆粕组(P<0.05),雌激素受体(ER1)mRNA相对表达量有下降趋势(P=0.080).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杂粕型饲粮12个月可导致蛋鸭生殖器官损伤,产蛋性能下降.因此,生产中蛋鸭不宜长时期饲喂杂粕型饲粮.
关键词: 杂粕;龙岩麻鸭;产蛋性能;器官发育;卵巢激素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剂筛选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引起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设计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检测引物,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菌Nigrospora sphaerica的杀菌剂,为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发病黑皮甘蔗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5 d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和孢子;对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基于ITS序列,采用MRGA7.0以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根据获得的ITS序列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Ng1F/Ng1R和Ng2F/Ng2R;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7种不同杀菌剂对甘蔗黑孢霉叶斑病原菌N.sphaerica的室内抑菌效果进行筛选。【结果】通过病原菌形态和分子鉴定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引起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sphaerica,其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和pH 7;Ng1F/Ng1R可用以甘蔗黑孢霉叶斑病原菌的检测;咪鲜胺药剂0.16 mg/L和施保功药剂2.4 mg/L对N. sphaerica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抑菌效果均可达到93%以上。【结论】引起甘蔗种传病害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sphaerica,Ng1F/Ng1R可用于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检测,咪鲜胺和施保功药剂可作为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药剂或种苗脱毒处理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相关问题探讨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粮食生产是稳民心、安天下的重要战略产业.广东省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备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广东省的粮食生产基本情况进行梳理,2010-2019年间,粮食产量及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其次,分析了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规模小、粮食生产成本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低、种植结构问题突出、农业机械化潜力较低等因素制约了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最后,从撂荒耕地复种、种植结构调整、科技提升产能等7个方面就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稳定及提升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粮食生产;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机械化;对策建议;广东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