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鸭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分析
《中国兽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贵州省某鸭场病死鸭组织中的病原菌,本研究对病(死)鸭的肝、脾、脑等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形态观察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1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荚膜血清型试验、同源性分析、动物回归试验以及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在血平板上培养形成圆形、微突起、表面光滑、奶油状的菌落,且扩增的kmt1基因序列与NCBI公布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细菌基因组间重复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ERIC)-PCR电泳结果表明,7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相同的扩增片段,同源性较高,为同一克隆株。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菌具有较强的毒力。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株对不同代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不同,对第一代药物萘啶酸耐药,对第二代药物氟甲喹以及第三代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二氟沙星、达氟沙星和沙拉沙星敏感,且二氟沙星较其他药物更易抑制菌株耐药。本研究结果为养殖场巴氏杆菌的防控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鸭 多杀性巴氏杆菌 分离鉴定 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气调包装袋对红心猕猴桃后熟品质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的气调包装袋对红心猕猴桃的保鲜效果.方法 采用2种不同类型自发气调包装袋包装红心猕猴桃,以市售微孔包装袋作对照,研究低温(5±1)℃贮藏时,不同气调包装袋包装的红心猕猴桃的生理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 与市售微孔包装袋相比,气调包装袋能够在猕猴桃后熟期间控制氧气含量低于13%,二氧化碳含量不高于5%,猕猴桃的呼吸高峰出现推迟了2 d以上,峰值下降了10~20 mg·kg-1·h-1,使其后熟的过程更充分,积累了营养物质.结论 贮藏30 d以上时,MP20气调包装袋内低氧低二氧化碳的气体环境有利于红心猕猴桃的贮藏,品质和营养成分含量明显优于市售微孔袋,MP20气调包装袋应用于保鲜红心猕猴桃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禽流感病毒H5、H7、H9亚型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动物保健 》 2021
摘要:为了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H5、H7、H9亚型(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本研究通过对禽流感病毒HA2基因保守区域的分析,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结合Taq man-MGB探针技术,建立禽流感病毒H5、H7、H9亚型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较高,最低检出限为11copies/μL;与禽类常见病毒核酸均无交叉反应;不同稀释度的重组质粒的检测变异系数为0.1%~1.16%.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禽流感病毒H5、H7、H9亚型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比传统病毒分离鉴定方法时间更短,具有敏感性强、特异性高的特点,更适用于禽流感病毒H5、H7、H9亚型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H5亚型;H7亚型;H9亚型;多重荧光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叶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胡萝卜素是茶叶重要香气物质的前体物,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会经酶促反应(主要通过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或非酶促反应(高温、光照、酸性条件及其他未知因子)降解生成许多具有花香味的香气物质.鉴于类胡萝卜素对茶叶品质的重要贡献,近年来茶叶中的类胡萝卜素物质研究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人们基于茶叶种质资源及环境因素,利用生物化学及分子相关手段已在茶叶上开展系列相关研究,以期明确类胡萝卜素在茶叶中的合成、代谢调控机制机理.综述了茶树资源(绿色正常种和黄化或白化种)、茶树生长环境(光照和温度)、农艺措施(遮阴)及采后茶叶加工工艺(萎凋和干燥)等对茶叶类胡萝卜素合成及代谢的影响规律与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茶叶类胡萝卜素的研究方向,旨在深入了解类胡萝卜素在茶叶中的合成代谢与调控机制,为今后茶叶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荔枝'凤山红灯笼'高接换种及栽培技术
《热带农业工程 》 2021
摘要:‘凤山红灯笼’荔枝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与汕尾市农业科学院选育,于201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特优质荔枝新品种。2017年在‘糯米糍’荔枝树进行‘凤山红灯笼’的高接换种,高接换种3年后,表现为生长旺盛,丰产优质,果实成熟期6月中下旬,比当地‘糯米糍’荔枝约早熟7 d。‘糯米糍’裂果率30%,‘凤山红灯笼’的裂果率低于1%;果实平均单果重26.1 g,焦核率84.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8%,果皮呈鲜红色,品质优,是‘糯米糍’改良的优良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利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广泛收集节瓜种质资源并进行综合鉴评,为创新节瓜种质、培育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方法]调查节瓜整个生育期12个主要农艺性状,检测商品瓜维生素C、总酸、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同时利用大田和人工接种相结合方法进行抗枯萎病和疫病性调查.[结果]收集的87份节瓜种质资源在瓜形、果皮颜色、雌性、抗病性、营养品质方面差异较大.20份早熟节瓜种质的平均Vc含量0.47 g/kg、总酸含量1.198 g/kg、可溶性总糖含量2.68%、糖酸比2.27、TSS含量5.08%.获得兼具强雌性、优质和抗性强的种质3份(15号、72号和76号),其中76号种质抗枯萎病病情指数为37.67,达到中抗水平,商品瓜瓜长16.5 cm,横径6.3 cm,肉厚1.4 cm,瓜形指数2.6,单瓜质量0.51 kg,植株第1雌花节位为6.1,主蔓30节内分枝率13.6%,雌花率73.4%.[结论]获得早熟节瓜种质20份,其中果皮偏黑色种质3份、雌花率大于70%的种质3份、抗枯萎病强的种质13份,营养品质较好的种质9份.利用76号选育的粤宝节瓜丰产性好、品种优良、抗性强,推广前景广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建立与探讨
《中国茶叶 》 2021
摘要:草类是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栖息天敌等多重功能,对维持茶园生态系统内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广东大部分茶企(农)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对草类进行无差别的防控措施,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严重破坏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因此,建立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对指导茶企(农)科学防治杂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内茶园杂草评价与分级方法的探索和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初探等3个方面展开,针对广东茶区产地特点,提出以发生频级、生长优势度、分布系数、防治难度为指标的杂草危害评价和分级方法,以期为茶园杂草的科学防控及茶-草和谐共生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模式对脂肪结晶O/W乳液的结晶行为与宏观性能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恒温(分别在4℃、25℃、37℃贮藏6 h)和温度波动(在37℃贮藏1 h后,转移至4℃贮藏6 h)贮藏模式下乳液的结晶行为与宏观性能。结果表明,对于恒温贮藏模式,不同贮藏温度下结晶乳液的SFC及脂肪晶体结构不同,恒温(4℃)、恒温(25℃)、恒温(37℃)贮藏的乳液固体脂肪含量(solid fat content,SFC)值分别为28.31%、22.75%和17.21%;恒温(4℃)贮藏的乳液中β’晶型含量最高(97.68%),脂肪晶体颗粒相对较小,而恒温(37℃)贮藏的乳液中β晶型含量最高(61.65%),脂肪晶体颗粒最大。对于温度波动贮藏模式,温度波动(37℃~4℃)贮藏的乳液的SFC值与恒温(4℃)贮藏乳液的SFC值相同(28%),但是脂肪结晶结构(脂肪晶体尺寸及β晶型含量)不同。恒温(25℃)贮藏乳液的表观粘度值最大、而温度波动(37℃~4℃)的表观粘度值最小。综上所述,对于相同贮藏时间,低温(4℃)贮藏易形成高SFC、脂肪晶体颗粒小的结晶乳液;高温(37℃)贮藏易形成低SFC、脂肪晶体颗粒大的结晶乳液。在恒温贮藏模式下,调节贮藏温度可以形成具有不同SFC及脂肪晶体结构的结晶乳液体系,采用恒温与温度波动贮藏模式结合可以形成具有相同SFC及不同脂肪晶体结构的结晶乳液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C-MS代谢组学解析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阿苯达唑对患微粒子病家蚕血淋巴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阿苯达唑的作用机制,为以阿苯达唑为主剂研发新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五龄起蚕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建立家蚕微粒子病模型,分别于攻毒后12、24、48、72和96 h开始饲喂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直至上蔟结茧,以未攻毒未给药的家蚕为对照,待化蛹后逐头镜检调查家蚕感染率,以评价阿苯达唑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患微粒子病蚕体血淋巴中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是攻毒后2448 h。与对照组家蚕血淋巴相比,从模型组家蚕血淋巴中共筛选并定性获得4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7种代谢物呈下降趋势、20种代谢物呈上升趋势。对模型组与阿苯达唑给药组的家蚕血淋巴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除木酮糖、D-葡萄糖-6-磷酸、肌醇、泛酸、甲基丁二酸和油酸外,阿苯达唑对多数与家蚕微粒子病相关的代谢物具有干预调节作用。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家蚕感染N.b后有6条主要的代谢通路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为:(1)淀粉和蔗糖代谢;(2)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3)苯丙氨酸代谢;(4)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5)谷胱甘肽代谢;(6)磷酸肌醇代谢。家蚕添食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后能有效减轻上述代谢通路的改变,从而促使患微粒子病家蚕处于较正常的生理状态。【结论】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在N.b感染后2448 h,结合N.b的生活史,可全面揭示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即阿苯达唑通过抑制N.b在蚕体内的裂殖体增殖,有效降低N.b感染对家蚕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破坏作用,维持家蚕的正常生理状态,而达到治疗效果。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病 家蚕微孢子虫(N.b) 阿苯达唑 代谢组学 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