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抗稻瘟病品种粤标5号的遗传背景及农艺性状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粤标5号是应用分子标记技术育成的抗病优质水稻新品种,应用水稻12条染色体的237对SSR标记对该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93个标记在亲本间有明显的多态性,多态性比例为39.2%;在各染色体上,基因型来自轮回亲本的比例为30.0%~100.0%,来自供体亲本的比例为0.0~70.0%;除染色体1和9外,该品种在其它染色体上均与轮回亲本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位点,背景回复率为83.3%,低于理论回复率。此外,对粤标5号的农艺性状分析表明,该品种有多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在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粒型等与轮回亲本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将为水稻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奇楠内生真菌Fusarium sp.HP-2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中国抗生素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奇楠内生真菌Fusarium sp.HP-2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MTT法和Elman比色法,对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细胞毒活性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奇楠内生真菌Fusarium sp.HP-2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乙醇(1)、2-羟基-3-对羟基苯基丙酸甲酯(2)、N-(2-苯乙基)乙酰胺(3)、5α,8α-表二氧-(20S,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千层塔烯二醇(5)、fusarnaphthoquinone A(6)、(+)-solaninol(7)和2,3-dihydro-5-hydroxy-8-methoxy-2,4-Dimethylnaphtho[1,2-b]furan-6,9-dione(8)。化合物4和8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有抑制作用,化合物6~8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7和8具有抗青枯雷尔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活性。结论奇楠内生真菌Fusarium sp.HP-2能代谢产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首次报道萘醌类化合物6和7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以及化合物7与8的抗植物病原菌活性。


2015年广东柑桔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柑桔种植面积和产量历年均居我国前列,2014年全省柑桔种植面积达25.95万hm2,产量390.42万t,占全国柑桔产量的11.17%,是广东水果乃至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广东柑桔生产的优势区域基本形成,包括以柚类、蕉柑、脐橙和马水橘为主的粤东柑桔产业带,以沙糖橘、贡柑、年橘为主的粤中柑桔产业带,以马水橘、红江橙为主的粤西柑桔产业带,以沙糖橘、贡柑、早熟温州蜜柑为主的粤北柑桔产业带。广东柑桔区域布局使得各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在相应产业带得到较充分表现,为高产优质高效益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柑桔生产、区域布局、市场供给、价格动态方面对广东省2014—2015年柑桔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柑桔产业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病虫害严重、科技投入力度弱、加工率低、产业化营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广东发展柑桔产业的对策建议。


不同贮藏温度下‘宝岛蕉’果实淀粉降解与乙烯释放量关系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弄清不同贮藏温度下香蕉果实淀粉降解与乙烯释放量的关系,以‘宝岛蕉’果实为材料,针对25、20、16℃3个不同贮藏温度下果实中乙烯、总淀粉、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变化进行分析。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25、20、16℃温度下乙烯高峰分别出现在第5、6、8天,乙烯释放量分别为2.480、0.505、0.281 ng/(g·h);(2)25℃温度下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下降速度均较20、16℃快。25℃贮藏7天时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下降至0.6、0.36、0.24μg/g,而20℃贮藏7天时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为1.69、0.56、1.13μg/g,16℃贮藏12天时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2、0.81、1.39μg/g;(3)相关性分析发现,20℃和16℃温度下,乙烯释放量与支链淀粉含量变化不相关,而25℃温度下,乙烯释放量与支链淀粉含量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结果证明:25℃贮藏温度下,持续的高乙烯释放量可能主要促进了‘宝岛蕉’果实中支链淀粉的降解。


农业技术扩散主体的动力机制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采用波特钻石模型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扩散主体(农业科研机构、政府基层推广部门、中介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个组合的动力机制进行量化分析,对扩散动力机制进行详细阐释,扩展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机制的理论内涵。结果表明,农业科研机构在扩散动力机制中竞争力最高(76分),明显高于政府基层推广部门(55分)和中介组织(35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得分分别为68分和73分,但就农业技术的广谱性而言,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竞争力较低,仅能作为补充性扩散主体使用。在多种扩散主体组合中,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144分)、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149分)具有较高的竞争力。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技术的广谱性较专业合作社弱,因此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是最有效的扩散主体组合。


乙基多杀菌素抗性小菜蛾代谢解毒酶酶活性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对乙基多杀菌素的代谢抗性机理,为延缓小菜蛾对乙基多杀菌素抗药性发展及抗性治理技术提供支持。【方法】通过酶动力学方法测定了小菜蛾对乙基多杀菌素高抗、中抗和敏感种群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4种代谢解毒酶的比活力。【结果】乙基多杀菌素高抗小菜蛾种群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分别为15.38、3.15和7.30 OD·min~(-1)·mg~(-1)pro,显著高于敏感种群;但乙酰胆碱酯酶在中抗种群和敏感种群中比活力差异不显著;多功能氧化酶在高抗、中抗和敏感种群中的比活力分别为4.97、4.08和4.23 OD·min~(-1)·mg~(-1)pro,差异不显著。【结论】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随着小菜蛾对乙基多杀菌素抗性的增强而增强,而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在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小菜蛾对乙基多杀菌素的代谢抗性机理研究应重点关注这3种酶。


稻作对酸性硫酸盐土酸分布及迁移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酸性硫酸盐土(ASS)酸含量极高,Fe、Al、Mn、As等有毒金属移动性强。许多开发利用方式不仅影响其成土母质黄铁矿的氧化程度并可能带来生态风险,稻作利用被认为是生态风险较低的方式。本研究开展水田和荒地两种利用条件下ASS中酸含量调查研究,探讨稻作利用方式对ASS酸含量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8月,在广东省台山市发育于珠江三角洲滨海ASS的水稻田和严重酸化的长期撂荒地采集土壤样品,从土表向下0—300cm范围内采用宽45 mm的土钻每20 cm采集1个样品,每个剖面共采集15个样品。比较两种利用方式下ASS各土层土壤p H值、水溶性酸、交换性酸、吸持性酸含量,探讨稻作利用方式对ASS酸分布及运移的影响。【结果】珠江三角洲平原ASS的酸含量极高,在0—80 cm深度范围内,总存在酸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提高,土层深度每下降20 cm,总存在酸含量就平均提高61.62%;80 cm以下土层总存在酸含量随着土层深度下降逐渐降低,其中80—180 cm深度范围内的降幅较大,土层深度每下降20 cm,总存在酸含量就平均降低61.62%;当土层深度下降至220 cm时,p H值上升到6.0,酸含量非常低。稻作利用方式显著影响ASS的酸含量及其在土壤剖面的迁移情况。与荒地比较,稻田0—80 cm土层的总存在酸含量显著降低,其中水溶性酸、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含量平均降幅分别为77.01%、36.75%、27.74%,水溶性酸和交换性酸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吸持性酸仅在0—20 cm和60—80 cm土层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00—120 cm深度范围内稻田的总存在酸含量显著高于荒地,其中水溶性酸、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含量的增幅分别为128.19%、54.87%、154.96%,120—240 cm土层中,稻田的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含量稍高于荒地,但差异不显著;240—300 cm土层中,稻田的酸含量与荒地基本相同。总体上,稻作方式改变了ASS中酸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其中0—80 cm土层中酸含量显著降低,而100—120 cm土层的酸含量显著提高,并以吸持性酸为主要形式固定累积下来。稻田在0—80 cm深度范围内的水溶性硫含量显著低于荒地;而稻田100—120 cm土层的水溶性硫含量则显著高于荒地,其他土层的差异不显著。水溶性硫与水溶性酸、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均显著正相关,表明稻作利用方式可能通过影响硫酸盐矿物的转化过程而改变ASS的酸分布及迁移。【结论】稻作利用方式显著降低上层土壤酸含量,并加强了酸淋洗下移作用,使100—120 cm土层中的酸含量大幅提高,并以黄钾铁矾等羟基硫酸盐次生矿物暂时吸持固定下来。因此,稻作利用方式有效降低ASS酸含量水平,降低ASS对实地作物的危害作用,但因其强淋溶作用可能加大了对地下水体污染的风险。


基于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分析的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能力发展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数量大幅增加,类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体系也成为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供给方,并且在农业科技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示范传播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通过对全省随机挑选的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仍存在一些较为普通的供需失衡问题,亟需政府部门、涉农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扶持,从组织、运行、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适当提高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服务能力。
关键词: 广东省 农民专业合作社 供需分析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发展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