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稻田土壤肥力及生物学活性的沼液适宜用量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沼液为养殖业废弃物,含有多种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和无机养分,其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施用沼液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出稻田的适宜沼液用量。【方法】以"黄秀软占"为试验材料,2013年在广东省博罗县连续开展了2茬大田试验,以不施肥(CK)和施常规化学肥料(CF)为对照,设施用沼液200、400、600、800和1000 m3/hm25个水平,依次记为BS200、BS400、BS600、BS800和BS1000。分析了施用不同量沼液稻田土壤主要养分和酶活性,并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连续施用沼液存在累积叠加效应;第一茬试验土壤p H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下降,连续施用2茬土壤p H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施用沼液与不施肥和施用化肥相比,能够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早稻以800 m3/hm2处理、晚稻以600 m3/hm2处理最优,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似系数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且晚稻各处理间差异程度大于早稻。主成分分析表明,早稻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土壤理化指标和微生物丰度,晚稻第一主成分反映了除脲酶以外的所有理化因子、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指标信息,说明连续施用2茬沼液对土壤理化因子、尤其是对生物活性产生了重要影响。【结论】施用沼液能够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在水稻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施用沼液为400 800 m3/hm2时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综合沼液对土壤肥力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且连续施用沼液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建议稻田生态系统沼液的适宜用量为600 800 m3/hm2。


28份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率表现及聚类分析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8份外引及自育单倍体诱导系为父本、粤甜28为母本,经诱导率测定及聚类分析,对诱导系改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外引及自育诱导系诱导率均高于原始诱导系Stock6,变幅在0.43%~3.57%,(高诱1号×EDI)×EDI?-2、(高诱1号×Zy-1)×高诱1号BC_3-5、Y04-3912、(高诱1号×Zy-1)×高诱1号BC_2F_2-19及高诱1号等5份诱导系诱导率低于1%,其余22份诱导系诱导率均高于1%,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原始诱导系Stock6。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0.58处可将28份诱导系划分为3大类,第Ⅰ大类包含25份诱导系,包含2个亚群,其中,第一亚群含20份诱导系,第二亚群含5份诱导系;第Ⅱ类包含Stock6、新选系S1-4等2份诱导系;第Ⅲ类中仅含诱导系Y04-3912。综合来看,对原始诱导系Stock6的诱导率改良较为成功,改良系与原始诱导系Stock6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改良系遗传基础仍较狭窄,需进一步拓宽诱导系种质基础。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柑橘木虱在广东果园的发生调查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木虱是重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因此调查木虱发生动态及其携带黄龙病菌的情况对指导黄龙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广东多个果园的黄龙病发病情况,观察了柑橘木虱的生物学特性,统计了柑橘木虱在不同月份的发生数量,检测了木虱携带黄龙病菌情况。结果发现:失管果园中,黄龙病发病严重且木虱数量大,已成为散播病害的重要源头,而与失管果园保持一定距离且加强木虱防控可减轻黄龙病危害;还发现:广东地区6月份柑橘木虱种群已有一定数量,7、8月,其种群数量再次攀升,到了9、10月份,种群数量保持在高位。11、12月间,种群数量快速下降。最后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加强黄龙病防控的措施。


烟粉虱体内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的LAMP快速检测技术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 Mu V)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棉花曲叶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地区。该病害由烟粉虱传播,随着烟粉虱扩散范围增加、危害不断加重,棉花曲叶病对我国棉花生产的潜在危害也日益增加。加强该病毒传播介体携带病毒的快速、特异性检测技术研发,对该病害的有效检疫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 Mu V)的基因序列设计出LAMP检测4条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扩增体系并优化扩增条件,扩增试验证明引物组合的特异性高,LAMP检测所需时间短,仅29 min即可定性检测CLCu Mu V扩增产物;该方法较普通PCR的扩增灵敏度高,可用于检测1头烟粉虱体内是否携带CLCu Mu V,简便易行,只通过颜色变绿或浊度变浑浊即可定性判断。建立的LAMP检测技术可被用于苗木上烟粉虱携带CLCu Mu V的早期检测,为介体昆虫带毒的检疫监测提供一种快速、准确和易操作的新技术。


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基于广东省1995-2013年的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利用时间序列验证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EKC"倒U型"曲线,并运用VAR模型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并进入转折期;而VAR实证结果则验证了EKC结果,并发现面源污染对经济发展具正向影响,而负向效应较滞后。因此,要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治理力度,提高农户生态环保意识。


香蕉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土壤质量和健康的敏感性指标。研究认为,根际微生物区系失调是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香蕉不同生长期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和数量的研究,对香蕉枯萎病发生的机理及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实验采用Real-time PCR和T-RFLP技术,对巴西蕉不同生长期根际细菌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香蕉生长期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从3月的1.1×1010copies/g土壤逐渐增加到7月的2.7×1010copies/g土壤,随后逐渐减少。然而,根际细菌多样性从3月到7月呈逐渐减少趋势,到7月达到最低,为1.99。另外,不同月份中优势菌的种类和在总细菌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在实验期内,随着香蕉生育期的延长,某些细菌种类大量繁殖,土壤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失衡,土壤微生物环境有恶化趋势。
关键词: 香蕉 根际 土壤细菌群落 末端限制性酶切长度片段多态性 荧光定量PCR


2015年广东甘蔗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糖生产原料,而食糖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全球贸易的主要农产品。位于中国南方的广东,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甘蔗种植,种植面积居全国前3位。深入分析广东甘蔗发展概况的同时,并简单地进行了甘蔗价格变化与成本分析,在总结广东甘蔗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