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MeCWINV6酵母单杂交文库构建及其调控基因筛选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eCWINV6是木薯6个细胞壁转化酶基因之一。本研究中应用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MeCWINV6启动子的上游转录调节因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提供基础。由MeCWINV6的启动子构建诱饵融合载体,转化酵母细胞构建诱饵菌株。运用SMART技术构建木薯酵母单杂交c DNA文库,再共转化诱饵菌株,经同源重组筛选MeCWINV6启动子的上游转录调节因子。构建的c DNA文库库容为7.08×106,插入片段大小在250~2 000 bp间。筛选大于1 000 bp的35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和Blast同源性分析筛选出锌指蛋白、组氨酸蛋白H1.2和AT-hook核定位蛋白三个转录因子以及一个线粒体受体TOM5。为进一步研究MeCWINV6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了候选转录因子。

关键词: MeCWINV6 SMART技术 c DNA文库 酵母单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年广东甘薯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产业是广东省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种植区域相对集中于粤西、粤东地区。2015年广东省甘薯种植面积30.44万hm~2,产量142.26万t,均居全省主要农作物第3位,甘薯单产较往年稍有回落,但总体稳定。2014年广东甘薯产业成本收益与2013年基本持平,预计2015年广东甘薯总体价格将呈稳中有升趋势。为促进广东甘薯产业健康发展,详细分析了广东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关于提升广东省甘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甘薯产业 广东 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地方稻种暹罗占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谱抗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来源于华南的地方稻种暹罗占对稻瘟病菌表现出广谱抗性,以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选育的暹罗占近等基因系NIL-XLZ对测试的44个不同来源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为84.4%,其抗谱优于广谱抗瘟基因Pi2、Piz,与抗瘟基因Pi9和Pi50相近。为进一步了解暹罗占抗稻瘟病的遗传基础,以感病品种广恢290为母本、暹罗占为父本,构建了广恢290/暹罗占的F2遗传分离群体。选取致病谱较广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GD08-T19对来源于广恢290/暹罗占的F1与F2个体进行了抗病遗传分析,结果显示F1个体全表现抗病,1760个F2个体的抗感分离比率为4.06∶1,表明暹罗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的抗稻瘟病基因。利用分布于Pi2、Pi1、Pita座位附近的44对SSR引物,对构建的抗/感基因池及遗传分离个体进行了分析,将暹罗占含有的一个抗瘟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Pi2/Pi9/Pi50基因家族区域247 kb的范围内。抗菌谱分析、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暹罗占含有广谱抗瘟基因Pi50。本研究结果为暹罗占在水稻抗病育种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地方稻种 稻瘟病 抗病基因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类活性短肽的理化与功能特性比较

中国粮油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大米肽、大豆肽、小麦肽、白蛋白肽、花生肽、山药肽、玉米肽、海洋胶原蛋白肽和乳清肽在不同p H值和钠离子强度条件下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溶解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下各活性短肽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溶解性、起泡性均优于酸性条件下的,但其泡沫稳定性差异不明显;随着钠离子强度的增强,各活性短肽的起泡性增强,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及溶解性降低,但其泡沫稳定性变化不明显;在相同p H值条件下,乳清肽、玉米肽、大豆肽和花生肽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优于大米肽、小麦肽、白蛋白肽、山药肽和海洋胶原蛋白肽;在相同的钠离子强度条件下,乳清肽、玉米肽、大豆肽、海洋胶原蛋白肽和花生肽的乳化稳定性优于大米肽、小麦肽、白蛋白肽和山药肽,乳清肽和大豆肽的乳化活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优于其他7种短肽。不同种类活性短肽上述理化特性差异与其氨基酸组成和分子质量大小密切相关,应根据其特性差异进行选择性应用。

关键词: 短肽 理化特性 功能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玉米和水稻秸秆还田效应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网袋法模拟秸秆还田(设置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单独还田,玉米秸秆、水稻秸秆+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4个试验处理)研究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还田后秸秆腐解率和腐解残余物有机碳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通过秸秆还田盆栽试验(设置无秸秆还田,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单独还田,玉米秸秆、水稻秸秆+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5个试验处理)研究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还田后土壤基本性质以及生菜生物量和养分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腐熟剂促进秸秆腐解效果明显,与秸秆单独还田相比,玉米秸和水稻秸+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的秸秆腐解率分别提高32.36%和29.76%,有机物料腐熟剂有促进腐解残余物有机碳质量分数下降的趋势,腐殖酸质量分数分别提高29.17%和20.71%,胡敏酸质量分数分别提高55.60%和48.84%,胡敏酸/富里酸比值分别提高54.17%和29.73%;且以玉米秸+有机物料腐熟剂的腐解效果更好;秸秆+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的质量分数以及生菜生物量,同时促进生菜对养分的吸收。与秸秆单独还田相比,玉米秸和水稻秸添加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的土壤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2.74%、9.01%,生物量分别提高25.85%、18.07%,且以玉米秸+有机物料腐熟剂的腐解效果更好。可以看出,玉米秸和水稻秸添加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均可促进秸秆的腐解和有机物质转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 有机物料腐熟剂 秸秆还田 腐殖质组分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个果桑品种桑椹成熟期间的生物碱和花青素含量变化规律

蚕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证桑椹的食用营养保健品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桑椹成熟过程中生物碱和花青素2类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以供确定桑椹的采收适期参考。结果表明:2个供试果桑品种的桑椹在成熟期间,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荞麦碱(fagomine)2种生物碱的含量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C3R)2种花青素的含量却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在桑椹成熟前增加缓慢,至成熟后急剧上升;在不同品种同一成熟度的桑椹中,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是果桑品种"大10"高于"69",而DNJ含量和C3G含量均是"大10"低于"69","大10"桑椹中的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分别高于DNJ含量和C3G含量,而"69"桑椹中的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分别低于DNJ含量和C3G含量。上述结果提示:桑椹成熟过程中生物碱的含量逐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逐渐增多,且2类活性成分含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生产上需根据加工桑椹食品的保健功效采收不同品种及不同成熟期的桑椹作原料。

关键词: 桑椹 生物碱 花青素 成熟期 桑品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整蛋白/短肽复合型特膳营养乳的乳化稳定剂配方与均质工艺优化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整蛋白/短肽复合型特膳营养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对其乳化稳定剂的配方及均质加工工艺进行系统优化。结果表明:特膳营养乳的最适HLB为8.40,即蔗糖脂肪酸酯与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最佳配比为5:5,复合乳化剂的添加量为0.2%;稳定剂的最佳配方为羧甲基纤维素0.12%,黄原胶0.05%和海藻酸钠0.02%;最佳均质条件为均质压力20 MPa,均质温度60℃,均质次数2次。

关键词: 整蛋白 短肽 营养乳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银拖墨兰开花习性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3个温度处理和1个常温对照,观察不同温度处理对银拖墨兰开花时间和开花数、叶片生长、花箭大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细胞膜透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3、25、27℃处理对银拖墨兰的生长和发育都有促进作用,温度对花芽分化后的银拖墨兰发育开花影响明显,在一定光照条件,随温度的升高银拖墨兰的营养生长、花芽发育、生理活动相应地加快,同时开花期提前、观赏期延长、花箭粗壮。3个温度处理的生长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开花时间比对照分别提前了12、15、9 d,开花持续天数分别比对照多了2、4、2 d;其中效果最好的是25℃。

关键词: 银拖墨兰 温度 开花习性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茚虫威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环境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适合防治红火蚁的茚虫威浓度,利用丙酮溶解茚虫威原药,使用雾化手段与载体和配方其他试剂充分混合,干燥后保存,进行野外试验测定其防治红火蚁的药效。结果表明,研制的0.025%茚虫威饵剂综合防治效果达85.30%,0.05%茚虫威饵剂达100%,0.1%茚虫威饵剂达100%。3个浓度的茚虫威饵剂拥有良好的防治红火蚁药效,0.05%浓度最适合研制红火蚁饵剂。

关键词: 茚虫威 不同浓度 饵剂 红火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避雨栽培对广东寄接梨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棠梨为寄接砧,嫁接早熟砂梨品种粤引早脆梨花芽,比较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条件下果实生长发育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避雨栽培寄接梨果实生长发育期比露地栽培长10 d,成熟果实纵横径比露地栽培大,单果重量显著提高。避雨栽培果实果皮呈黄白色,色泽均匀鲜亮,果点小且不明显,锈斑少,果实外观得到明显改善;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提高13.6%和11.9%,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硬度则分别降低13.3%和15.1%,表明避雨栽培条件下的寄接梨果实内在品质优于露地栽培,这为避雨栽培技术在广东寄接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寄接梨 避雨栽培 露地栽培 果实发育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