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侵染冬瓜的病毒病原种类鉴定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我国主要冬瓜产区采集具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病叶材料105份,根据葫芦科作物上常见的5种病毒病原的CP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105份待检冬瓜材料进行RT-PCR检测。检测结果表明:5对特异引物可分别在105份待检材料的95份中检测到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4种病毒,未检测到南瓜花叶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SqMV);并且发现不同的冬瓜主产区致病的病毒种类有较大差异;同时还发现,在这些待检样品中4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较普遍,其中以PRSV与WMV组合最常见,占复合侵染现象的31.25%;未发现有4种病毒复合侵染。


橡胶树羟基腈水解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基因家族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体内羟基腈水解酶(HNL)催化羟基腈类化合物水解,释放氢氰酸,抵御害虫和病原菌的侵害。橡胶树是产氰植物,生物信息学研究表明,橡胶树有6个HNL基因,在分子进化分析中与大戟科其他植物的HNL基因聚为一类,与十字花科等植物的HNL亲缘关系较远,说明大戟科HNL基因的重复发生在与十字花科等植物分化之后,大戟科植物通过HNL基因的重复强化对病虫害的防御作用。通过RT-PCR从橡胶树热研7-33-97品系中克隆了其中最重要的1个HNL蛋白编码基因Hb HNL-1。该基因c DNA序列全长1 003 bp,阅读框771 bp,编码257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29.2 ku,理论等电点为5.7。定量PCR分析表明,Hb HNL-1在初生胶乳中的表达量是次生胶乳中的100多倍,在幼嫩叶片中的表达量为成熟叶片的8倍。说明橡胶树的幼嫩组织器官是Hb HNL-1的重点防御部位。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HbHNL-1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分析 基因家族


两种火蚁与黑头酸臭蚁上颚形态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 Fabricius和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的上颚类型及形态特征。头宽和上颚长度测量结果表明:两种火蚁的头宽和上颚大小具有连续性特征,黑头酸臭蚁工蚁仅1个类型,3种蚂蚁中黑头酸臭蚁的上颚最小,其前端具4个锋利切齿叶,后部有一排小而钝的臼齿叶,上颚内缘较光滑。在形态上,红火蚁的大、中、小型工蚁与热带火蚁工蚁的上颚区别不大,表面纹理光滑,都具4个锋利小齿,上颚内缘也比较光滑;热带火蚁兵蚁上颚仅3个小齿且较钝,其上颚内缘凹面比两种火蚁工蚁的深且纹理粗糙,推测红火蚁工蚁不仅用于筑巢,还用于防御,而热带火蚁兵蚁的强壮上颚可能主要用于磨碎食物,而非保卫蚁巢。


南方根结线虫Mi-eft2基因RNAi沉默效应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方根结线虫延长因子2基因(Mi-eft2)T克隆质粒为模板,克隆该基因的3个部分片段(各200 bp),作为体外合成ds RNA的模版,利用该ds RNA(F1ds,F2ds,F3ds)干扰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J2)的Mi-eft2表达。结果显示,利用real-time PCR作为检测方法,干扰处理后的J2线虫Mi-eft2的表达量(F1、F2、F3),与对照处理的J2线虫Mi-eft2的表达量(F0)相比,分别降低了21%、69%、0.02%。将经过干扰处理的J2线虫和作为对照处理的J2线虫(500头/株)分别接种5株番茄,培养45 d后观察表型。发现干扰处理后J2线虫与对照处理的J2线虫接种番茄后产生的根结数相比较,分别减少了57.09%、68.94%、7.01%。说明Mi-eft2表达的沉默效应会使南方根结线虫对番茄造成的危害程度相应降低,也说明了利用RNAi干扰该基因表达的方法有利于对南方根结线虫病害防治方法的探索。
关键词: 南方根结线虫 Mi-eft2 RNA干扰 双链RNA


螟黄赤眼蜂的个体发育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螟黄赤眼蜂广泛应用于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常用米蛾卵进行规模化繁育。本文观察了螟黄赤眼蜂在米蛾卵中的个体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在26℃±1℃的条件下,螟黄赤眼蜂从产卵到成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历时8 d,其中胚胎期26 h,幼虫期36 h,预蛹期48 h,蛹期84 h,在产卵后的192 h后成虫开始羽化。螟黄赤眼蜂卵为白色透明的棒状,随着胚胎发育时间的增加,其长径和短径逐渐变大,但两者之比逐渐减少;刚进入幼虫期的虫体长径与短径之比较大,虫体上下宽度基本相等,但体积随取食而快速增加;虫体出现梅花斑和米蛾卵卵壳颜色变黑是进入预蛹期的标志;蛹的头、胸和腹部明显分界,梅花斑消失,腹部二条黑带逐渐横贯整个腹背面,复眼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加深,最后为深红色。经过192 h的发育,螟黄赤眼蜂成虫羽化,咬破米蛾卵壳而出。


不同龙眼品种果实成熟时糖含量及其特征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37个龙眼品种果实成熟时假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比较不同龙眼品种的糖组分特点与差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糖组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37个龙眼品种进行分类。结果显示,37个龙眼品种果实假种皮在成熟时期TSS含量在16.84%~27.34%之间,假种皮中可溶性糖主要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蔗糖含量明显高于含量相当的葡萄糖和果糖。相关性分析表明,龙眼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与甜度和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甜度和总糖含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不同品种龙眼果实假种皮中蔗糖/己糖的比例可将37个龙眼品种分为蔗糖积累型、中间类型和己糖积累型。


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的烟粉虱隐种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广东地区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采用分子鉴定、烟粉虱传毒试验与分子检测的方法,对传播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广东棉花、红麻和黄秋葵曲叶病发生的田间,2014年采集的30头烟粉虱mt COI与Asia II 7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8.3%~99.6%,2015年采集的10头烟粉虱中,8头烟粉虱mt COI与MEAM1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9.2%~99.5%,2头烟粉虱mt COI与Asia II 7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9.8%~99.9%,说明烟粉虱种群包括入侵隐种MEAM1和土著隐种Asia II 7。在利用烟粉虱人工传毒试验中,MEAM1、Asia II 7和Asia II 1这3个隐种均可在棉花曲叶病株上饲毒获得CLCu Mu V及β卫星分子;除MEAM1隐种外,Asia II 7、Asia II 1隐种可传播CLCu Mu V,侵染红麻及黄秋葵植株引起曲叶病,前者传毒效率分别为50%和100%;而后者为33%和100%。以上3个烟粉虱隐种传毒接种棉花未见成功。


国产人工打洞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国产人工打洞方法所结沉香的化学成分,从国产人工打洞沉香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3-羟基-4-甲氧基-苯丙酸甲基酯(2)、姜油酮(3)、对甲氧基苯丙酸(4)、正三十二烷醇(5)、(20R)-24-ethylcholest-4-en-3-one(6)、麦角-4,6,8(14),22-四烯-3-酮(7)、豆甾醇(8)。化合物1,2,4~8均为首次从沉香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抗菌活性表明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 aureus)和烟草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均有抑制作用,化合物7仅对烟草青枯菌具有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