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年份茯砖茶的挥发性成分差异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9份茯砖茶(分别于1975、1985、1991、1994、1996、1999、2004、2009和2012年生产)为试材,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检测结果表明:9份茯砖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05种,其中共有成分62种,不同年份茶样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93、91、88、78、77、72、88、87和83种,以1975年生产的茯砖茶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数量最多,总含量最高(62.202%);挥发性成分以酸、醛、酮类为主;棕榈酸、壬酸、植酮、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正己醛是多个样品的主要化合物。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份样品茯砖茶归为5组,1975年和2012年的茶样各成1组;1985和1991年的茶样为1组,1996、1999和1994年的茶样为1组;2004和2009年的茶样为1组。


冷藏对米蛾卵液中游离氨基酸变化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眼蜂的工厂化繁育常使用米蛾卵作为中间寄主卵,为了满足赤眼蜂生产的需要,需对米蛾卵进行冷藏,但冷藏米蛾卵影响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测定了新鲜米蛾卵(U)、新鲜杀胚米蛾卵(CK)、杀胚米蛾卵在4℃条件下冷藏15 d(N15)、30 d(N30)、45 d(N45)和60 d(N60)后,米蛾卵卵液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结果共鉴定到24种游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包括昆虫发育必需的10种氨基酸。U和CK之间的游离氨基酸组分没有显著差异,N15、N30和N45游离氨基酸总量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N60中的氨基酸总量与N45比较没有显著增加。对24种游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丙氨酸、谷氨酰胺、鸟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赖氨酸、丝氨酸、焦谷氨酸等8种氨基酸的含量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有着显著的变化,其中,丙氨酸变化幅度最为明显,随着冷藏时间的增加,含量从0.1624 mmol/L增加到8.6192 mmol/L;组氨酸在N30、N45和N60处理之间显著下降,从0.7553 mmol/L降低到0.2495 mmol/L。因此,冷藏会导致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一定变化,这可能是冷藏米蛾卵影响赤眼蜂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品种桑蚕蛹脂肪酸组成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93个品种桑蚕蛹的粗脂肪含量,并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桑蚕蛹不同品种间粗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变化幅度为19.1%~36.28%。桑蚕蛹油脂肪酸主要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组成:软脂酸质量分数为22.24%~29.92%,硬脂酸质量分数为3.22%~11.85%,油酸为24.06%~37.36%,亚油酸为3.09%~7.07%,亚麻酸为24.55%~37.02%。不饱和脂肪酸占到总脂肪酸的61.61%~73.31%,n-6/n-3范围为0.102~0.235。2个桑蚕品种75和79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4.9%和36.28%,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达70%,是昆虫不饱和脂肪酸优良资源。


转寄主对蝇蛹俑小蜂发育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家蝇作为繁育寄主,再以橘小实蝇作为转换寄主,分别研究以家蝇和橘小实蝇为寄主的蝇蛹俑小蜂的发育和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2种寄主饲养的蝇蛹俑小蜂在形态、发育和营养物质含量上均有不同的分化。2种寄主饲养的寄生蜂从卵发育至成虫均为17~21 d,其中卵期和预蛹期均为1 d,但橘小实蝇为寄主饲养的寄生蜂幼虫期(8.3 d)比家蝇长(6.6 d),而蛹期和成虫寿命则是家蝇为寄主饲养的寄生蜂时间较长,分别为9.8和12.5 d,以橘小实蝇为寄主的雌、雄蜂头壳宽度(1.0和1.4 mm)均显著小于以家蝇为寄主的雌(1.6 mm)、雄蜂(1.7 mm)。2种寄主饲养的寄生蜂的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以橘小实蝇为寄主的寄生蜂体内可溶性蛋白、总糖的含量均高于以家蝇为寄主饲养的寄生蜂,分别为138.81μg/g、1.15%,差异显著。因此可明确蝇蛹俑小蜂在寄生橘小实蝇的过程中,会作出相适应的改变以提高生存能力和寄生率。


植物中氮素利用及硝态氮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硝态氮转运蛋白在植物吸收利用氮素方面发挥主要功能,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氮素的吸收、转运和再利用都需要硝态氮转运蛋白参与调控。目前硝态氮转运蛋白主要分为四类:NRT1(NPF)、NRT2、SLAC/SLAH、CLC。硝态氮在植物吸收、代谢和基因表达方面是一种很重要的信号调控分子,硝态氮转运蛋白可作为植物的硝态氮受体。通过论述氮素代谢过程中硝态氮转运蛋白家族基因的功能和在拟南芥等作物中的研究现状,为作物的抗逆性研究和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二氯喹啉酸土壤残留对后茬蔬菜药害测定及修复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盆栽土壤添加法测定二氯喹啉酸土壤残留对几种蔬菜的药害情况,并初步采用土壤添加活性炭和煤渣进行药害修复。结果表明:在二氯喹啉酸土壤残留设定浓度范围内,从不同蔬菜根长、株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看,豆角基本不受影响,而其他3种蔬菜根的生长影响相对较大,表现为根部显著肿大,畸形严重,其中菜心对土壤中二氯喹啉酸残留敏感性最高,IC10(抑制根长10%生长所需浓度)为0.176μg/kg,其次为黄瓜(IC10:4.918μg/kg)和辣椒(IC10:7.5μg/kg)。土壤添加活性炭(0.4 g/kg)和煤渣(4 g/kg)均对二氯喹啉酸土壤残留导致的黄瓜药害有一定的缓解效果。此结果可为田间合理选择轮作作物种类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二氯喹啉酸 土壤残留 药害 活性炭 煤渣煤渣 修复


一次性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一次性施肥对水稻生长的作用效果,进而明确水稻一次性施肥是否能达到传统分次施肥的增产效果及其机制。本研究以传统分次施肥为对照,研究了一次性施用常规速效肥、硝化抑制剂DCD型稳定肥、硝化抑制剂DMPP型稳定肥以及树脂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分蘖动态、灌浆期光合速率以及主要生长节点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分别一次性施用各种类缓/控释肥均可以满足水稻各生长期对氮、磷、钾的吸收,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增强水稻光合速率和碳氮代谢水平,提高或保持了水稻正常产量。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较传统分次施肥对水稻具有稳产或增产的作用是因为其能在整个生育期内满足水稻的养分供应,在不降低千粒重及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或是保持水稻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


温度升高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未来温度升高对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影响,选取了华南地区常见且分布较广的11种木本植物、7种草本植物和3种藤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温度升高(20、25、30、35℃)的实验方法研究其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木本植物中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无患子(Sapindus muloross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和马樱丹(Lantana camara)的光合生理指标在不同温度下差异均不显著;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的光补偿点(LCP)和气孔导度(Gs)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的胞间CO2浓度(Ci)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海南石梓(Gmelina hainanensis)的Gs和Ci均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在不同温度下差异不显著;凤凰木(Delonix regia)的Pmax和Gs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在30℃达到最大。草本植物中,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的光饱和点(LSP)、LCP、Pmax、Ci在不同温度下均差异不显著,Gs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飞扬草(Euphorbia hirta)、升马唐(Digitaroa ciliaris)、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的Pmax和Gs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金钟藤(Merremia boisiana)、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和厚叶悬钩子(Rubus crassifolius)的Pmax、Gs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0℃时达到最大值;LCP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LSP在不同的温度下无显著性差异。厚叶悬钩子的Ci在不同温度下无显著性差异;金钟藤的Ci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30℃达到最大值;薇甘菊的Ci和温度呈正相关。与木本和草本植物相比,温度升高对藤本植物的Pmax、Gs、LCP和Ci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 温度升高 生活型 光合作用 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 藤本植物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桑叶多酚工艺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粤椹大10’品种的桑叶粉为原料,选择乙醇浓度、料液质量浓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次数等5个因素做单因素实验,在这个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进行3因素3水平的实验,得到桑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最终得出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次数1次、超声功率400 W、乙醇浓度70%(V/V)、料液质量浓度0.030 g/m L、超声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桑叶多酚含量为8.33 mg/g。此结果的模型适合桑叶多酚超声波提取,可用于实际生产。


香蕉水通道蛋白SIP2-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香蕉中克隆了一个水通道蛋白(AQP)基因MaSIP2-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存在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717 bp,编码239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MaSIP2-1所编码的蛋白与其他植物中AQP编码的蛋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中与马来西亚野生香蕉、油棕、麻风树、野茶树的AQP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8%、74%、65%和63%。器官特异性分析表明,Ma SIP2-1在香蕉的根、茎、叶片、花和果实中均有所表达,其中在茎中表达量较高。通过对其在干旱、高盐、低温、涝害胁迫下的表达结果分析显示,该基因响应干旱、高盐、涝害3种胁迫。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 SIP 香蕉 生物信息学 胁迫 荧光定量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