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室内外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可行性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亚洲玉米螟 黄淮海夏玉米区 生命表 虫口减退率


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以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5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E2作为捕获抗体,兔抗副猪嗜血杆菌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通过方阵滴定优化夹心ELISA检测方法最佳反应条件,并对该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验证以及临床样品的检测应用。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中单克隆抗体1E2最佳包被浓度为3.434μg/m L,兔抗副猪嗜血杆菌多抗的最佳稀释浓度为3.350μg/m L,用10 mg/m L明胶37℃封闭1 h优于其他封闭液,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兔多体最佳使用浓度为1∶4 000。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可检测出15个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而与其他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检测出副猪嗜血杆菌的最低菌落浓度为1×106cfu/m L。利用该检测方法对临床115份副猪嗜血杆菌可疑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可检出83份阳性样品,检出的阳性样品数高于细菌分离及PCR鉴定方法。上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好并可应用到临床样品的检测。


紫萍休眠体形成条件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采自海南的紫萍DW2501-4和湖北的紫萍HB0301作为材料,研究缺素、脱落酸(ABA)、温度和光照时间对紫萍休眠体形成的影响,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获得紫萍休眠体形成的最佳诱导条件。单因子诱导实验结果表明:缺氮能快速有效的诱导休眠体的产生;ABA浓度超过0.05 mg/L对叶状体生长起抑制作用,0.005 mg/L对DW2501-4休眠体形成诱导效果最佳,0.01 mg/L ABA对HB0301休眠体形成诱导效果最佳;在20℃~32℃范围,较低的温度利于休眠体的形成,较高的温度利于叶状体的生长;DW2501-4和HB0301在16 h、24 h光照下比8 h光照下产生的休眠体和叶状体更多,长日照更有利于叶状体的生长和休眠体形成。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休眠体形成的最佳诱导条件为缺氮的0.5倍Hoagland's液体培养基,添加ABA浓度0.005 mg/L,培养温度24℃,光暗比16 h:8 h。


广东地区芸薹类叶菜-土壤镉污染相关性分析及土壤镉限量值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不同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以及不同蔬菜种类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不同,利用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时发现,土壤与蔬菜重金属超标情况往往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使得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并未能切实保证蔬菜安全生产需求。因此,有必要针对特定区域的特定种类的农作物进行蔬菜-土壤重金属累积相关性研究,并据此建立更符合实际且科学合理的产地环境土壤重金属限量值。本研究以芸薹类叶菜中在广东地区种植较为普遍的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和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为代表,大量采集广东地区镉污染呈不同程度的蔬菜产地原状土壤开展盆栽实验,分别建立了芸薹类叶菜类蔬菜可食用部分镉含量与土壤镉全量及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相关关系,并建立蔬菜镉含量与土壤镉全量及有效态镉的最优回归方程。然后,依据《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中叶菜的镉限量值推算出广东地区芸薹类叶菜安全种植的产地土壤镉全量和有效态镉含量限量值分别为1.22和0.43 mg·kg-1。最后,结合大田采样中大量的土壤-蔬菜对应数据对该限量值进行了验证,证明盆栽试验所得结果与大田采样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指导当地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农田土壤有效利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有效态镉 安全阈值 相关性分析 芸薹属


铅胁迫对节杆菌(Arthrobacter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节杆菌和芽孢杆菌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铅溶液中,并进行不同暴露时间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500 mg/kg的Pb(II)处理会使节杆菌中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硫代巴比妥酸活性物质(TBARS)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Pb(II)质量比变化对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铅处理会使芽孢杆菌中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GSH质量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节杆菌的可溶性糖质量浓度、GSH质量浓度、SOD活性和TBARS浓度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芽孢杆菌的可溶性糖质量浓度、GSH质量浓度和SOD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TBARS浓度随暴露时间延长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CAT活性也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铅处理对节杆菌和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两种菌通过启动不同的抗性系统来抵抗外界胁迫。


菜心Hau CMS雄性不育系的转育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Hau CMS为不育胞质供体,菜心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和连续回交,获得了一个新型菜心Hau CMS不育系,并对不同回交世代材料进行了植物学性状、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的研究。结果表明:F1和各回交世代未出现育性分离现象,不育率和不育度均为100%。F1代植株表型有分离,绝大部分特征偏向于母本,利用菜心连续回交,到BC3群体已基本趋向轮回亲本。用19对SRAP引物对F1和回交世代进行遗传变异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母本特异性条带逐渐消失,缺失条带比率从2.30%(F1)上升至50.42%(BC4),BC4群体母本特异性条带占总带型比例为4.16%。石蜡切片观察发现菜心Hau CMS不育系的花药败育发生于雄蕊原基分化时期,没有孢原细胞的分化,无花粉囊的形成。
关键词: 菜心 甘蓝型油菜Hau CMS 种间杂交 SRAP 花药发育


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新技术研究进展
《蚕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拓展蚕桑资源在食品、医药、饲料和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已经成为现代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有赖于现代加工技术的支撑。国内研究者将低温加工技术、微胶囊技术、微生物转化技术等应用于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中,例如蚕桑资源中的蛋白质、油脂等营养成分与花青素、多酚、生物碱、多糖等功能活性成分的分离提纯,桑椹、桑叶和蚕蛹食品的加工、保鲜等,并建立了部分蚕桑资源产品的加工技术体系。本文总结近10年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加工新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并探讨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亟待解决与突破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蚕桑资源 营养活性成分 功能食品 低温加工 微胶囊 生物转化


食源性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脂质代谢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已被研究证实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对脂质代谢紊乱具有改善作用,对高脂血症及相关疾病亦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目前认为,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对肠道中脂质的吸收和肝脏内脂质代谢过程,其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SREBP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以及肝脏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这三类核转录因子在这一调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食源性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脂质代谢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降脂活性 作用机制 SREBPs PPARs LXRs


海鲈鱼鱼糜冻藏过程中流变特性及凝胶结构的变化规律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冻藏温度和冻藏时间对海鲈鱼鱼糜的流变特性和凝胶结构的影响,实验采用流变仪和显微镜对冻藏过程中的鱼糜进行分析观察。结果显示,海鲈鱼鱼糜的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减小,存在剪切变稀现象;鱼糜的弹性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频率的增加而升高;鱼糜凝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冻藏温度和冻藏时间的鱼糜有所偏差):第一阶段在40℃之前,第二阶段出现在40~50℃,第三阶段在50℃之后,蛋白开始形成最终的凝胶;鱼糜随冻藏温度的升高和冻藏时间的延长,鱼糜的G′和G″减小,黏弹性下降,损耗角正切(tanδ)增大,流动性增加。鱼糜凝胶的微观结构显示,随冻藏温度升高和冻藏时间延长,纤维基质的损伤越大,形成的凝胶性能越差。本研究对海鲈鱼鱼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