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混合油脂对清远麻鸡胸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及其代谢组机制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单一和混合油脂日粮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胸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日粮油脂干预后胸肌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的代谢机制,为调控肉鸡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选取1日龄慢速型清远麻母鸡48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CON)饲喂大豆油日粮,试验组(BOF)饲喂等量的混合油脂(大豆油∶猪油∶鱼油∶椰子油=1.0∶1.0∶0.5∶0.5)日粮,试验期127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混合油脂日粮对肉鸡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0.05);显著增加了肉鸡胸肌中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油酸(C18∶1n-9)、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n-3)的比例,显著降低了亚油酸(C18∶2n-6)比例(P<0.05).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在试验鸡胸肌中共筛选到110种差异代谢物(变量权重值(VIP)>1,P<0.05),其中63种差异物质被注释,主要是磷脂代谢物,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乙醇胺(PE)等.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混合油脂组显著增加了胸肌中谷胱甘肽和肌肽含量(P<0.05).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α-亚麻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甘油磷酸代谢等脂质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P<0.05).综上,混合油脂日粮相较于大豆油日粮提高了肉鸡的饲料转化效率,促进了胸肌组织中DHA和EPA的沉积;日粮油脂干预后肉鸡胸肌中磷脂代谢物、氧化稳定性代谢物和脂类代谢途径发生显著改变.本研究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通路可为调控肉鸡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清远麻鸡 混合油脂 脂肪酸组成 胸肌代谢组学 磷脂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荔枝半同胞家系果实性状遗传变异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以26个野生荔10号荔枝自然杂交子代半同胞单株为材料,分析其果实性状的遗传变异和估测其遗传参数,以期弄清野生荔枝的遗传规律和在酿酒品种培育中的可行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果实的表型性状(果实形状、果肩形状、果皮颜色、龟裂片形状、裂片峰形状)变异范围广,均分离出3~5个不同类型;除果皮颜色外,其余性状亲本性状遗传更加顽固;呈母本性状占比数依次为果肩形状(55.56%)>果实形状(44.44%)>龟裂片形状(40.74%)>裂片峰形状(29.63%)>果皮颜色(14.81%)。品质性状家系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果重(28.44%)>果皮厚度(17.48%)>果肉厚度(15.44%)>可食率(12.2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8%)>果形指数(5.59%);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果重(0.9992)>可食率(0.998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0.9753)>果形指数(0.9733)>果肉厚度(0.9663)>果皮厚度(0.9585);遗传增益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果重(87.74%)>果肉厚度(48.32%)>果皮厚度(30.16%)>可食率(17.9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37%)>果形指数(-4.77%)。单果重在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增益3项指标值均最高,表现出突出的遗传变异、遗传力和遗传增益效果,表明该性状受较强的遗传控制,且后代的选择余地较大。筛选出9个特异单株:8个单株入选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5%)特异单株,1个单株入选高可食率(≥80%)特异单株,改良效果好。

关键词: 野生荔枝 半同胞家系 果实性状 遗传变异 遗传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食用农产品污染物快速检测标准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

摘要:快速检测技术在食用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我国食用农产品涉及的主要污染物及对应的快速检测标准体系,概述了我国食用农产品速测标准的常用技术及其优缺点。结合我国食用农产品的速测标准现状,提出速测标准存在老化现象突出、标准应用范围有限及部分速测标准水平不高等问题,并以污染物速测标准现状为依据,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速测标准体系的建议,重点在于更新标准内容和标准覆盖范围。

关键词: 食用农产品 快速检测 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广东大埔县为例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围绕茶叶"化肥零增长"和 "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工作主线,集成可推广应用的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方法]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在大埔县代表性茶园建立定位试验点3个和应用监测点14个,根据试验和监测效果集成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并通过培训和示范观摩进行推广.[结果]对3个试验点调查表明土壤质量明显提升,有机质提高0.3~2.0 g/kg;土壤酸化缓解,pH值提高0.02~0.18;茶青产量增加5.2%~17.1%,品质改善明显,种植效益提高3 960~16 110元/hm~2.对监测点调查表明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环境一级标准、茶叶重金属含量100%符合国家安全标准.通过技术示范和观摩培训,改变了农户的施肥观念,提高了施肥技术水平,茶园有机肥用量提高895.5 kg/hm~2,化肥用量减少184.5 kg/hm~2,全县2018年化肥用量较2017年减少1 676 t,减幅8.0%,初步实现了大埔茶园 "化肥零增长"的目标.推动培育茶叶品牌超过20个,新建水肥一体化茶园面积330 hm~2,茶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结论]基于测土配方、有机替代和水肥一体化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化肥用量,实现茶叶增产提质,为推动茶叶绿色高效栽培、茶业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 化肥减量增效 测土配方 有机替代 水肥一体化 技术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优质鸡群体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线粒体DNA(mtDNA) D-loop区序列分析清远麻鸡群体1、清远麻鸡群体2、阳山鸡和清远黄羽乌鸡4个优质鸡群体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根据GenBank中红原鸡mtDNA序列(登录号:NC_007235.1)针对D-loop区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并测序后对序列进行分析,统计单倍型数、多态位点数、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和核苷酸平均差异数等,利用Mega 5.10软件计算品种间进化分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获得了4个优质鸡群体D-loop区长约591 bp序列,经比对后对其中的549 bp进行分析,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27.2%~27.3%、30.1%~30.4%、29.5%~29.8%和12.8%~12.9%,G+C平均含量为42.5%,共发现92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其中单一多态位点14个、简约信息位点78个,转换和颠换分别占89.13%(82/92)和10.87%(10/92);单倍型多样度为0.682~0.835,核苷酸多样度为0.00849~0.01167;共存在32种单倍型,可分为A、B、C和E共4个分支,其中B(51.2%)和E(37.6%)为优势分支。基于单倍型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4个优质鸡群体可以归为4大分支,与单倍型分类结果一致。表明4个优质鸡群体均具有中等以上多样性,揭示4个优质鸡群体在进化过程中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母系来源。

关键词: 优质鸡 线粒体DNA(mt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砷在土壤-农作物系统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0

摘要:阻隔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砷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砷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土壤pH值、水分含量、氧化还原电势、有机质、砷本底值、复合污染、微生物、土壤类型以及根际环境)、农艺措施(灌溉、施肥、施用外源激素和钝化剂、更改种植模式等)及其他因素等,本文对影响砷在土壤–农作物系统迁移的上述诸多因素及其机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旨在为因地制宜减少农作物砷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壤 农作物 重金属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玫烟色虫草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为了寻找对草地贪夜蛾有致病性的昆虫病原真菌,本实验采用浸虫法研究了玫烟色虫草Cordyceps(=Isaria)fumosorosea SCAU-IFCF01对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的致病力,通过体视镜观察了幼虫感菌后侵染症状和体表病变过程。结果表明:菌株IFCF01可侵染草地贪夜蛾6个龄期的幼虫。4龄幼虫接种后48 h,虫体出现缩短、强直等形态变化;接种后72 h,幼虫死亡且体外形成菌丝层;接种后120 h,虫体被浅玫烟色的分生孢子覆盖。随孢子浓度的升高,幼虫的感病死亡率增加,当浓度达到1×10~9孢子/mL时,1~3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均为100%,4龄幼虫和5龄幼虫也达到了98.9%和50%,6龄幼虫仅21.1%。5 d后1~5龄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3.74×10~4、1.17×10~5、1.86×10~5、8.09×10~5和3.03×10~8孢子/mL。幼虫LT_(50)值随孢子浓度增加而递减,在浓度为1.0×10~5~1.0×10~9孢子/mL的范围内,1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LT_(50)值分别为3.62~1.37 d和4.51~1.65 d;在1.0×10~6~1.0×10~9孢子/mL时,对3龄幼虫的LT_(50)为4.03~1.82 d;浓度为1.0×10~7~1.0×10~9孢子/mL时,对4龄幼虫的LT_(50)为3.47~2.52 d。浓度为1.0×10~9孢子/mL时,5龄幼虫的LT_(50)为4.74 d。本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虫草菌株IFCF01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为今后草地贪夜蛾微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的有效真菌。

关键词: 玫烟色虫草 草地贪夜蛾 侵染症状 致病力 微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专业化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空间集聚效应探析——以广东省种植业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利用种植业产量数据,在县域层面上分析1997—2016年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空间集聚效应。[方法]在通过区位熵模型计算农业专业化指数的基础上,引入重心模型和GIS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程度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探究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的时空集聚效应。[结果](1)1997—2016年广东省农业专业化程度逐渐提升,尤以2007—2016年提升速度最快,这种变化趋势得益于广东省专业镇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2)粮食生产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目前已在粤北(河源市和梅州市西部)、粤西(阳江市)和珠三角(江门市)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蔬菜专业化集聚优势区基本未发生变化,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和东莞市等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域。瓜果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空间集聚效应不明显,种植区域分散和相对集中并存,专业化集聚优势区从粤北地区转移到珠三角及偏北区域(肇封开县、德庆县、郁南县)。桑茶专业化区域重心从广东省东北部转移到西南部,目前在粤北的云浮、粤西的茂名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区域,但规模较小。(3)广东省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专业化格局。粮食专业化产区的空间布局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决定了蔬菜专业化产区的分布呈现杜能模型的圈层结构,瓜果和桑茶专业化产区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结论]应从优化调整农业专业化空间布局、突破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效益。

关键词: 农业专业化 时空演化 空间集聚 广东省 种植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球藻醇提物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醇提物(EEFCV)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体质量约1.85 g的瓦氏黄颡鱼苗54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添加0(T0组)、0. 25%(T1组)、0. 50%(T2组)、1. 00%(T3组)、1. 50%(T4组)和2. 50%(T5组)EEFCV的6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1)T4和T5组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T0组(P<0.05),T4和T5组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T0组(P<0.05).各组的存活率、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的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T5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0组(P<0.05),T5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T0组(P<0.05).3)各组的胃、肠和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胆固醇、甘油三脂、尿素氮、葡萄糖和总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T1、T3和T4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T0组(P<0.05).5)T4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T0组(P<0.05),T3、T4和T5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T0组(P<0.05).各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EEFCV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有促进作用,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作为主要评估指标,饲料中添加1.50%的EEFCV应用效果较佳.

关键词: 黄颡鱼 小球藻 生长性能 体成分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梅州市露地早春苦瓜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长江蔬菜 2020

摘要: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整地、定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梅州市露地早春苦瓜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以期为当地露地早春苦瓜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