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溪黄草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0
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溪黄草的转录组信息。【方法】溪黄草叶片总RNA经过提取、建库、测序,从头测序(de nove)组装,获得非冗余通用基因(unigene)序列,再进行注释和比对,得到溪黄草转录组的遗传信息。【结果】共获得37 418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1 054.1 bp,N50为1 840 bp。共有23 978条(64.08%)unigene在至少1个数据库中获得功能注释,其中2 429条(6.49%)unigene在所有数据库中均能获得注释。在真核生物蛋白质同源簇数据库/蛋白相邻的聚类(KOG/COG)数据库中注释到信号转导机制的unigene数目(1 974条,15.35%)最多。20 222条unigene在基因本体论(GO)数据库中获得注释,主要包括65个功能分类。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中共有3 674条unigene得到注释,涉及289个代谢通路。还鉴定到大量unigene涉及信号转导、黄酮类物质合成、萜类物质合成和苯丙素生物合成。此外,采用微卫星识别工具(MISA)对组装的unigene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SR)检测,共鉴定到9 489个SSR位点,并使用Primer 3.0设计引物。【结论】这些转录组数据为进一步了解溪黄草的生物学过程、生长发育、次生代谢通路提供了相关资源信息,也为下一步功能基因组分析、分子标记开发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溪黄草 转录组 unigene 功能注释 简单重复序列(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部分地区菜茬免耕旱直播稻田杂草调查
《杂草学报 》 2020
摘要:为明确菜茬免耕旱直播稻田中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采用倒置"W"形取样法在珠三角部分地区的田块进行杂草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珠三角部分地区菜茬免耕旱直播稻田共有杂草29种,隶属于15科23属,其中优势种杂草4种,区域优势种杂草5种,常见杂草7种,一般杂草13种。牛筋草、光头稗、稗、碎米莎草等在不同地区菜茬免耕旱直播稻田总体相对优势度较高。博罗县菜茬免耕旱直播稻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明显低于花都区和白云区,但其Simpson优势度指数较高。
关键词: “菜稻菜”轮作 免耕旱直播稻 杂草群落 优势度 物种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酸梭菌发酵龙眼多糖的工艺优化及多糖含量变化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丁酸梭菌液体发酵龙眼多糖的最佳发酵工艺,并确定发酵前后多糖变化情况.单因素试验初步评价龙眼多糖添加量(5%、10%、20%、30%、40%)、发酵时间(10、12、14、16、18 h)、接种量(1%、2%、3%、4%、5%)和初始pH(5.0、6.0、7.0、8.0、9.0)对丁酸梭菌活菌量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并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发酵前后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龙眼多糖含量20%、接种量3%、发酵时间16 h、初始pH为7.0;影响顺序为发酵时间>初始pH>龙眼多糖添加量>接种量;添加龙眼多糖发酵的丁酸梭菌活菌量较不添加龙眼多糖增长了2.8倍(P<0.01),总多糖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464.65 mg/mL(P<0.01),说明添加龙眼多糖对丁酸梭菌发酵的活菌数有促进作用,发酵后产生了新的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5个荔枝品种抗氧化活性评价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荔枝种质资源功能性品质并为抗氧化活性种质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35个荔枝品种成熟果实果肉中多酚、黄酮、维生素C含量,从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三个方面分析各品种抗氧化能力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各品种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比较和分类.[结果](1)不同荔枝品种间多酚、黄酮、维生素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0.01),其酚类物质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为64.92~173.64、2.01~23.45、69.74~186.22 mg·100 g-1,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81.5%~97.76%;总黄酮含量介于73.44~331.52 mg·100 g-1;维生素C含量介于6.00~56.33mg·100 g-1;不同荔枝品种间DPPH清除能力介于71.78%~99.61%,FRAP介于1.18~10.10μmol·g-1,ORAC介于0.97~39.72μmol·g-1.(2)荔枝果肉中游离多酚、总酚、总黄酮含量与FRAP、ORAC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维生素C含量与FRAP呈显著正相关(p <0.05);依据相关系数大小排列:游离多酚>总酚>总黄酮>ORAC>FRAP>结合多酚>维生素C>DPPH清除能力;(3)聚类分析依据功能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高低将35个荔枝品种分为4大类.[结论]不同荔枝品种间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 <0.01),多酚、黄酮类物质是荔枝果肉发挥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妃子笑''绿纱''红绣球''井冈红糯''岭丰糯''金包银''状元红'是一类多酚、黄酮物质含量高,抗氧化活性强的品种.
关键词: 荔枝 品种 抗氧化活性 多酚 黄酮 维生素C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生菌、低聚壳聚糖、酸化剂及复合酶对1~66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低聚壳聚糖、酸化剂单独使用及与复合酶组合使用对1~66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1 440只1日龄快速型岭南黄羽肉公雏,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分为8个处理组:对照组(无抗生素添加)、抗生素组(225 mg/kg金霉素+200 mg/kg恩拉霉素)、益生菌1组(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200 mg/kg乳酸杆菌+1 000 mg/kg活性酵母)、益生菌2组(200 mg/kg混合菌产品)、低聚壳聚糖组(50 mg/kg低聚壳聚糖)、酸化剂组(2 000 mg/kg苯甲酸+2 000 mg/kg柠檬酸)、无抗组合1组(50 mg/kg低聚壳聚糖+1 000 mg/kg酸化剂+500 mg/kg复合酶)、无抗组合2组(益生菌1组+无抗组合1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试验分3个阶段,试验期66 d.结果显示,1~21日龄,与对照组相比,低聚壳聚糖组和无抗组合1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益生菌1、2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无抗组合2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益生菌1组和无抗组合2组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低聚壳聚糖组和无抗组合1组胸腺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无抗组合1组血浆IgG含量高于抗生素组(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酸化剂组外,其他各组血浆Ig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22~42日龄,益生菌1组、低聚壳聚糖组和无抗组合1、2组体重、平均日增重均高于抗生素组,且低聚壳聚糖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益生菌1组、低聚壳聚糖组和无抗组合1组料重比均低于抗生素组(P>0.05);不同无抗组合对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浆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43~66日龄,不同无抗组合对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益生菌1组、低聚壳聚糖组和无抗组合1、2组血浆IgM含量均高于抗生素组(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2组和无抗组合1、2组腹脂率均低于抗生素组(P>0.05),酸化剂组腹脂率低于对照组(P>0.05),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益生菌2组和无抗组合1、2组45 min肉色L~*值低于抗生素组(P>0.05),低聚壳聚糖组45 min肉色L~*值低于对照组(P>0.05),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综合本试验3个阶段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等结果,推荐1~66日龄快大型黄羽肉公鸡基础无抗日粮中同时添加50 mg/kg低聚壳聚糖、1 000 mg/kg酸化剂和500 mg/kg复合酶代替抗生素来提高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结构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既可以缓解土壤污染问题又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及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质量.研究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结构的变化对了解碳周转规律、促进农业管理和生产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3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土壤,分别为红壤、褐土及黑土.实验分为对照处理和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水稻秸秆的秸秆处理.土壤在温室条件下培养24个月,每4个月取样一次,测定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及采用碳1s X射线吸收光谱测定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各类型有机碳含量.实验结果显示,(1)黑土中总有机碳含量最高,达29.5—32.5 g·kg?1,是红壤的4.7—6.4倍,褐土的3.9—4.9倍.加入秸秆后,红壤、褐土及黑土中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124%—196%、60%—110%和21%—28%.(2)3种土壤的对照中,有机碳主要以脂肪碳、羧基碳和烷氧碳存在.这3部分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在红壤、褐土和黑土中分别为69.1%—86.6、79.6%—88.5%和87.3%—90.3%.加入秸秆后,3种土壤中有机碳类型依旧是上述3种有机碳占主导.(3)秸秆处理使红壤和黑土中有机碳疏水性增强,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改善土壤结构起促进作用.(4)秸秆加入后,红壤和褐土中发生正激发效应,这两种土壤中有机碳结构简单、稳定性减弱;黑土中发生负激发效应,其中有机碳结构趋于复杂,稳定性增强.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分子结构 碳1sX射线近边吸收光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低聚壳聚糖和丁酸钠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单独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低聚壳聚糖、丁酸钠或其两两组合添加代替抗生素对笼养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720只1日龄快速型岭南黄羽肉公鸡,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8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无抗生素添加)、抗生素组(200 mg/kg 4%恩拉霉素)、益生菌组(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低聚壳聚糖组(50 mg/kg低聚壳聚糖)、丁酸钠组(500 mg/kg丁酸钠)、无抗组合1组(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30 mg/kg低聚壳聚糖)、无抗组合2组(30 mg/kg低聚壳聚糖+300 mg/kg丁酸钠)和无抗组合3组(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300 mg/kg丁酸钠).试验分3个阶段,试验期63 d.结果表明:1~21日龄,各处理组间生长性能和血浆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低聚壳聚糖组法氏囊指数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益生菌组和丁酸钠组回肠pH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22~42日龄,各处理组间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无抗组合3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空肠pH低于抗生素组(P>0.05);丁酸钠和无抗组合1、2、3组血浆Ig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且无抗组合2组Ig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IgM含量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无抗组合1组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益生菌组IgA和IgG含量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3~63日龄,无抗组合3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益生菌组十二指肠pH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无抗组合1组腹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各处理组间肉品质和血浆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3个阶段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pH、免疫功能和胴体性状等结果,1~63日龄快速型岭南黄羽肉公鸡基础日粮中同时添加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和300 mg/kg丁酸钠代替抗生素提高生长性能效果较好;同时添加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和30 mg/kg低聚壳聚糖代替抗生素提高胴体性状效果较好;单独添加5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代替抗生素改善肠道健康效果较好.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低聚壳聚糖 丁酸钠 黄羽肉鸡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华南地区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以期为蚯蚓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室内盆栽培养试验,在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赤红壤和红壤中分别接种生态类型不同的4种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壮伟远盲蚓Amynthas robustus和参状远盲蚓A. aspergillum,研究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南美岸蚓、壮伟远盲蚓和参状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增加了2种土壤中的大团聚体(d>2 000μm)比例(P<0.05),其中,赤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35.20%、44.81%和37.88%,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14.92%、25.31%和20.18%;与空白对照相比,壮伟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降低了赤红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和水稳性小团聚体(250μm≤d≤2 000μm)的比例,却显著提升了赤红壤水稳性微团聚体(d<250μm)的比例(37.84%,P<0.05);4种蚯蚓的添加均显著提升了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P<0.05),其中添加参状远盲蚓的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均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不同的土壤中,不同蚯蚓作用后土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华南不同生态类型的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不同;内栖型蚯蚓(南美岸蚓和壮伟远盲蚓)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最好;深栖型蚯蚓(参状远盲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破坏作用最小。
关键词: 蚯蚓 土壤结构 土壤团聚体 分布 稳定性 团聚体破坏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花香型红茶与单丛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茶树品种加工的红茶和单丛茶为试验材料,采用HS-SPME-GC-MS方法,比较分析同一茶树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加工的红茶和单丛茶中挥发性成分差异,探明不同茶树品种红茶和单丛茶的特征性成分,为深入了解茶树品种特性和加工工艺对香气轮廓的影响提供借鉴。结果表明:萜醇是鸿雁12号(HY12)、大叶奇兰10号(QL10)、岭头单丛(LT)和乌叶单丛(WY)中最丰富的挥发性成分。萜醇和芳香醛是HY12和QL10的主体挥发性成分。萜烯、烃类、萜酮和脂肪酮是构成LT和WY的主体挥发性成分,吲哚可区分LT和WY香型。PLS-DA进一步证实,遗传背景相似且加工工艺相同的WY和LT香气轮廓略有差异;遗传背景不同但加工工艺相同的QL10和HY12香气轮廓不同。因此,相同的加工工艺其主体挥发性成分相同,但茶树品种的遗传背景决定茶叶香气轮廓。
关键词: 遗传背景 挥发性成分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