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乳酸菌发酵对脱脂米糠营养成分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脱脂米糠复合乳酸菌半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明确脱脂米糠在发酵前、后营养特性的变化,以乳酸菌降糖和释放酚能力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优复合菌种,结果以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复合菌种的降糖和释放酚能力最高。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的复合乳酸菌发酵脱脂米糠的工艺条件:复合菌株添加量5.0%,菌种配比1∶1,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36 h。与未发酵米糠相比,发酵米糠中可溶性固形物、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膳食纤维、蛋白和可溶性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31.42%,21.82%,112.21%,65.54%和37.14%(P<0.05)。此外,乳酸菌发酵使米糠提取物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了21.23%,其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47.18%,49.78%,13.73%,9.0%,75.26%,24.06%(P<0.05)。同时,发酵米糠提取物的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AA/NEAA)为0.48,其必需氨基酸的比值系数分数(SRC)值更接近100。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显著改善了脱脂米糠的营养价值。本研究结果可为脱脂米糠高值生物转化利用提供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O2倍增对铁皮石斛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估CO2倍增对铁皮石斛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铁皮石斛秋芽为试材,比较CO2浓度400 μmol/mol(大气浓度,对照)和800 μmol/mol(处理浓度)处理180 d对铁皮石斛光合特性、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CO2倍增提高了铁皮石斛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但铁皮石斛未出现"光合适应"现象.CO2倍增也显著增加了铁皮石斛的茎干质量、茎鲜质量、茎高、单株叶片数和叶片厚度,分别比对照提高30%、13%、49.3%、42%和3.5%,而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则分别显著下降11.8%和20%;CO2倍增处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显著提高19%,而茎的多糖、生物碱、总氨基酸和总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均有所提高,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CO2倍增处理能显著促进铁皮石斛的生长,提高其主要药用部位茎的产量.
关键词: 铁皮石斛 2','') >CO2 光合作用 营养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态发酵生产α-酮戊二酸及其对小鼠生长、肠道结构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固态发酵制备α-酮戊二酸的菌株,研究发酵产物对动物生长、肠道结构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对9种菌株(包括乳酸菌、酵母菌和曲霉菌Aspergillus等)进行发酵,检测发酵物中α-酮戊二酸含量。发酵过程中添加琥珀酸,研究其对α-酮戊二酸产出率的影响。随后,选用16只4周龄C57/BL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普通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普通发酵物和5%的富含α-酮戊二酸发酵物饲喂4周,分析动物采食和生长、肠道结构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血象。【结果】酵母菌固态发酵产生了微量的α-酮戊二酸,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产生了约60μg/g的α-酮戊二酸,其余菌株均未检测到α-酮戊二酸。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时添加琥珀酸可促进α-酮戊二酸累积,最高产出率达到0.3%。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靶向α-酮戊二酸发酵产物稍微降低了小鼠体质量和体质量增加(P>0.05),显著增加小鼠的比目鱼肌质量(P<0.05),显著降低小鼠的褐色脂肪质量(P<0.05)。发酵产物对小鼠回肠和空肠的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无显著影响。血象和免疫学指标表明,富含α-酮戊二酸发酵产物能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提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发酵产物显著增加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P<0.05)。【结论】枯草芽孢杆菌在固态发酵过程中添加琥珀酸可使α-酮戊二酸累积,日粮添加富含α-酮戊二酸发酵物能显著增加小鼠肌肉质量,降低脂肪质量,并能显著提高小鼠的免疫机能。
关键词: 小鼠 α-酮戊二酸 枯草芽孢杆菌 固态发酵 代谢调控 琥珀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手性三唑酮在3种叶类蔬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及残留
《农药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手性三唑酮在3种叶类蔬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及残留规律。[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技术,研究手性三唑酮在菜心、油麦菜和苋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及最终残留情况。[结果]三唑酮在3种叶类蔬菜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r≥0.860),在油麦菜中存在显著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R-(-)-三唑酮被优先降解,导致S-(+)-三唑酮的富集,半衰期分别为0.8、1.7 d,ES值为-0.3275;而在菜心和苋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不明显,EF值在0.5~0.6之间,ES绝对值<0.05,S-(+)-三唑酮和R-(-)-三唑酮在菜心中的半衰期均为1.3 d,在苋菜中则分别为3.2、3.3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施药7 d后,3种叶类蔬菜中S-(+)-三唑酮和R-(-)-三唑酮的降解率均超过96.0%;施药10 d后,菜心和油麦菜中总三唑酮含量均≤0.033 mg/kg,而苋菜中总三唑酮含量为0.048~0.088 mg/kg。[结论]手性三唑酮在不同叶类蔬菜品种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受叶类蔬菜本身酶体系的影响;在菜心、油麦菜和苋菜上喷施20%三唑酮外消旋乳油,按637.5、956.3 g a.i./hm2的剂量施药1次,采收间隔期为10 d,手性三唑酮在3种叶类蔬菜中的总残留量均低于0.10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根廷马黛茶与广东红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食品与发酵科技 》 2020
摘要:本研究以阿根廷马黛茶和广东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分析马黛茶和红茶的挥发性成分,探明其差异组分,明晰马黛茶的特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醇类是马黛茶(MD)和广东红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种类。萜醇(24.34%)和萜酮(18.97%)是MD中主体挥发性成分,MD中香叶基丙酮(4.84%)相对含量高于优选5号红茶(YX5,1.14%)和大叶奇兰10号红茶(QL10,0.89%)。脂肪醛、萜醛、脂肪酮、脂肪醇和萜烯类挥发性成分在MD中相对含量高于YX5和QL10。甲氧基化合物是MD特征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6.43%。芳香醇、酸类和酚类化合物在MD中没有检测到。萜醇和酯类是广东红茶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水杨酸甲酯是酯类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YX5 (14.79%)和QL10(12.04%)中相对含量高于MD (2.4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发育时期莽山野柑果皮中挥发性物质代谢谱的变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莽山野柑果实特异香味形成机制,揭示果实发育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代谢规律,对莽山野柑(Citrus nobilis Lauriro)5个发育时期果实黄皮层挥发性物质代谢谱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莽山野柑果皮中检测到14类共94种挥发性成分,单萜及其衍生物、倍半萜及其衍生物各有40种;发育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代谢谱变化较大,有21种成分在不同发育时期低于检测限;成熟期挥发性物质总量仅为峰值期的76.93%,花后105 d(DAF105)到达峰值,DAF135最低;单萜烯含量占总量的86.10%~95.21%,橙皮内酯、倍半萜烯和二萜烯仅占0.11%~11.00%。单萜烯中以D-柠檬烯和β-月桂烯为主;单萜及其衍生物在DAF105前呈上升趋势,之后逐渐降低,与倍半萜类物质在含量变化上的趋势大体相反。
关键词: 莽山野柑(Citrus nobilis Lauriro) 挥发性物质代谢谱 橘皮精油 单萜类物质 倍半萜类物质 香气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青素介导植物抗重金属胁迫机理的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依然严重。重金属作为一种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不仅严重制约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及安全质量,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人体内,最终威胁人体健康。如何缓解植物重金属毒害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花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参与植株的生长与发育、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应答等。文章归纳总结文献报道,阐明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并以砷为例说明危害机理,介绍花青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花青素介导植物抗重金属胁迫机制,包括清除自由基、激发/促进内源抗氧化系统、螯合重金属、区室化隔离和花青素相关基因表达。针对目前重金属修复及农林废弃物化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重点开展花青素介导植物重金属胁迫和归趋的机理与应用研究,开发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的新原料,为丰富植物重金属转运机制和防控措施、减少植物重金属污染、综合利用富含花青素的有色蔬果及制糖原料等农林废弃物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棕榈粕添加水平对产蛋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器官发育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棕榈粕添加水平对产蛋期蛋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器官发育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为生产中棕榈粕在蛋鸭饲粮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选择600只健康的20周龄福建龙岩麻鸭,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鸭。各组蛋鸭分别饲喂棕榈粕添加水平为0、3%、6%、9%和12%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饲粮棕榈粕添加水平对蛋鸭平均蛋重、蛋黄重和蛋壳重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棕榈粕添加水平的升高,平均蛋重、蛋黄重和蛋壳重呈下降趋势;饲粮棕榈粕添加水平对其他产蛋性能和蛋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棕榈粕添加水平对蛋鸭血浆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及器官重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以平均蛋重为评价指标,推荐蛋鸭饲粮中棕榈粕添加水平不高于3%;饲粮中棕榈粕添加水平达6%~12%时可降低平均蛋重,但并未影响蛋鸭器官发育和抗氧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