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播期、密度及施肥量对大麦新品种‘海花1号'产量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上海地区的大田种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播种密度及施肥量对优质啤麦品种‘海花1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对‘海花1号'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适时的早播可有效增加其有效穗数,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产量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施肥量未对其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为获得高产,较合适的播期是11月16日、播种密度240万/hm~2基本苗、施肥量270 kg/hm~2纯氮。


《上海农业学报》2008-2011年载文被引情况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统计源,调查了《上海农业学报》2008-2011年刊登的564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结果表明:《上海农业学报》2008-2011年的被引率为64.5%,近80%的总频次集中于单篇被引1~9次的论文;高被引论文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其作者的分布和结构均较为理想;在职科研人员是《上海农业学报》作者的绝对主体,在职科研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被引数量和占比均最高,在读研究生等作者的论文具有较好的被引情况;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组别论文被引频次的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期刊 科技论文 被引频次 作者群 上海农业学报


不同来源蛹虫草子实体粗多糖特征及其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活性
《食用菌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对6个不同来源的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子实体的粗多糖提取得率、多糖HPLC图谱特征及其刺激巨噬产生NO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样品粗多糖得率差异较大,以DZ得率最高(4.63%),其次为YN(2.76%)。从HPLC图谱看YS和DZ都含有出峰时间在10.5 min的多糖,分别占总量的24.5%和30.1%;JXC和NL、YN和NH的HPLC图谱比较相似;各样品的粗多糖均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的产量,以JXC和YN的活性较好。


工厂化生产条件下猴头菌株品比试验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工厂化周年生产要求的猴头菇菌株,为工厂化生产提供生产用种,以11株不同来源的猴头菌株为试验材料,以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拮抗情况、工厂化生长条件下栽培周期、子实体形态、菌刺形状以及产量等为筛选指标,观察各菌株的菌丝生长特性以及工厂化生产条件下栽培出菇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试验发现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拮抗情况、工厂化生长条件下的栽培周期、子实体形态、菌刺形状以及产量等指标有较大差别;其中0608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0605菌株的产量最高并且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最适用于工厂化条件下;刺长猴头的畸形率最低、子实体颜色和菇型最好但其生长周期最长。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与传统大棚式栽培对生产菌株的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本试验的筛选0605菌株最适宜于工厂化生产;刺长猴头菌株可以作为工厂化猴头菇菌株育种的优良母本。其中0605菌株菌丝在PDA平板上的生长速度达到了0.2865cm/d,生产周期可以控制在60天以内(采收两批子实体),产量达到了217.52g/袋。


甜菜夜蛾引起的青菜产量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接虫的方法,测定了秋季青菜不同生育期甜菜夜蛾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青菜不同的生育期,随着接入虫数的增加,青菜产量均逐渐下降。青菜不同生育期对甜菜夜蛾危害的敏感性不同,以青菜前期较为敏感,低虫量的甜菜夜蛾危害就可能引起青菜产量明显的损失,因而前期的防治最为关键。青菜前期以低龄幼虫为主时防治指标为单株虫量0.1头左右,以中高龄幼虫为主时防治指标为单株虫量0.05头左右;青菜后期以低中龄幼虫为主时防治指标为单株虫量0.2~0.3头,以高龄幼虫为主时防治指标为单株虫量0.5头左右。


沪郊农户的种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大城市粮食安全供给角度
《上海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上海市郊区农户粮食生产情况的调查,对农户粮食种植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沪郊的粮食播种面积逐渐下降,农户的种粮意愿不容乐观。农户的性别、年龄、户主职业、务农时间、农资价格、种粮预期收益及政策因素变量等对农户的种粮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为了保证上海市的粮食供给安全,建议采取平抑农资价格、加大农业劳动力人才培养及结构调整力度、完善粮食专业合作社运营机制、加大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等措施来提高农户的粮食种植意愿。


黄色诱虫板测报和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黄色诱虫板在测报和防控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中的作用和效果,为测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绿色防控其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黄色诱虫板诱集法与常规赶蛾法调查结果比较,确定其测报的可靠性;防治效果采用测产法,将黄色诱虫板处理的水稻产量同杀虫剂处理田块产量进行比较。【结果】3个水稻品种受害情况均表现为7月份较轻,8、9月份相对较重;8月份黄色诱虫板诱集到的稻纵卷叶螟成虫最多,2周内诱集的成虫数量最高达53头/板,平均每天诱集数量为(2.86±0.43)头/板;黄色诱虫板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稻纵卷叶螟成虫诱集的效果。黄色诱虫板下部距离水稻冠层越近,诱集效果越好;同赶蛾数据相比,黄色诱虫板预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黄色诱虫板对于稻纵卷叶螟成虫具有一定的诱杀作用,防治效果等于或好于使用杀虫剂田块的防治效果。【结论】通过对黄色诱虫板测报和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进行评价,认为黄色诱虫板在测报和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新品种‘沪油杂7号'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隐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20228AB、临保系M-6477、恢复系08184,经"三系"配套育成的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杂交新品种‘沪油杂7号',其籽粒含油率高达47.76%,芥酸含量为0,硫苷总量为21.75μmol/g。在2008-2009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22.4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8.85%;产油量1 252.50 kg/hm~2,比对照增产17.29%。在2009-2010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146.70 kg/hm~2,比对照‘沪油杂4号'增产14.48%;产油量1 346.10 kg/hm~2,比对照增产12.46%。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核不育 三系法 杂交种 ‘沪油杂7号' 双低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