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玉米自交系在苗期耐低氮能力的鉴定与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玉米苗期耐低氮自交系的鉴定方法和指标,从而筛选出耐低氮能力强、可应用于育种实践的玉米自交系,以108份玉米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正常氮、低氮2种条件下玉米苗期水培试验,系统测定与根部生长发育、生物量相关的10项指标;根据耐低氮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与分析方法,筛选出玉米苗期耐低氮自交系和主要鉴定指标.结果表明,在不同氮处理下,玉米自交系苗期各项指标均受到影响,但影响程度在自交系间和指标间均有不同.主成分分析将10个单项指标转化为3个综合指标,基于自交系耐低氮综合评价值,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玉米自交系分为4种类型,其中强耐低氮型共7份,耐低氮型共25份,中间型共52份,低氮敏感型共24份.运用逐步回归法计算得出总根长、根尖数、根分支数、地下部干重和根冠比的耐低氮系数,并将其作为玉米自交系苗期耐低氮特性的主要指标.本研究不仅筛选出了一批具有强耐低氮能力的玉米自交系,也为玉米苗期耐低氮自交系的鉴定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苗期 低氮胁迫 指标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谷子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与品质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不同选择目标下最适宜的谷子品种,综合评价适宜不同选择目标的最佳谷子品种。【方法】2021~2022年分析对比20份谷子新品种的25个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利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赋权,采用DTOPSIS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对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结果】除千粒重外,其余24个指标的谷子品种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种分析方法的排序结果与产量排序结果的吻合程度更高,即灰色关联度分析较DTOPSIS法更注重评价产量。Ci最大差异值为30.01%,ri最大差异值为7.71%,γ最大差异值为11.85%,DTOPSIS法更能体现出各谷子品种的差异性。【结论】DTOPSIS法和熵权法赋权的加权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适用于综合评价谷子品种。半干旱生产区应选择张杂谷16号;各性状更平衡的品种应选择金苗K2;兼顾产量和各性状平衡的品种应选择济谷22号。

关键词: 谷子 综合评价 灰色关联度 DTOPSIS法 熵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有效改善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团聚体性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改善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结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效果,为吉林省黑土区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8年田间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M0)、25%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25)、5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50)和10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100) 5个处理。在每个处理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原状土样,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等氮量下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同比例下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碳氮比。【结果】干筛条件下,相比CK处理,M0处理降低了0—20 cm土层大团聚体比例(R>0.25)和团聚体稳定性。相比M0处理,M25、M50和M100处理增加了2~10 mm粒级比例及R>0.25,降低了0.25~2和<0.25 mm粒级比例;增加了团聚体稳定性。在20—40 cm土层,各处理7~10 mm团聚体比例较0—20 cm土层降低了3.56%~9.92%,5~0.5 mm各粒级比例有所增加,而5~7和<0.5 mm团聚体的比例基本持平。与M0处理相比,M25和M50处理降低了R>0.25,M100处理有所提高。湿筛条件下,相比CK处理,M0处理0—20 cm土层R>0.25增加了0.13%,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均有所降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下降了3.4%,水稳性团聚体碳氮比(C/N)下降了21.29%。相比M0处理,M25、M50和M100处理R>0.25没有显著差异,但C/N分别增加了6.85%、33.02%和34.97%;M25处理MWD和GMD有所降低,而M50和M100处理MWD和GMD有所提高;M25和M50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9.18%和16.08%,M100却降低了5.36%。所有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2、1~2和0.5~1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低。20—40 cm土层,相比CK处理,M0处理R>0.25下降约10个百分点,而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均增加约2个百分点。相比M0处理,3个有机替代处理R>0.25增加8.29~13.25个百分点,而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分别降低1.26%~2.31和1.65%~2.34个百分点,3个有机替代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相比M0处理,有机替代各处理团聚体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25~0.5和0.053~0.25 mm两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有机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长期以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可最有效改善0—40 cm土层土壤>0.25 mm团聚体的占比,提升大团聚体中有机碳与全氮的累积量,进而加速大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与肥力,是吉林黑土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农业发展的适宜有机肥施用比例。

关键词: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 黑土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纬度下花生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高纬度下花生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提高花生种质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本研究以226份花生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1个农艺性状以及8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2.90%(含油量)~34.07%(蔗糖含量),其中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10.00%;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237(亚油酸含量)~2.077(荚果长)。不同类型的种质多样性表现不同,品系的5个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选育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长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较高,含油量与其他品质性状负相关程度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将226份花生种质资源划分为3大类群,类群Ⅰ包含14份种质,主要特征是油酸、还原糖、可溶性糖、蔗糖及总糖含量较高,可用于高油酸、鲜食花生品种选育;类群Ⅱ包含30份种质,主要特征是结果枝数、主茎高、含油量等12个表型性状平均值大,可用于高油品种选育;类群Ⅲ包含182份种质,主要特征是结果枝数及第一侧枝长等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高,材料类型丰富,可为高产品种选育提供广泛的基础材料。通过综合得分F值筛选出10份优异种质,可用于高纬度下花生育种的优异亲本。

关键词: 花生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24年吉林省数个未免疫羊场绵羊布鲁氏杆菌和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报告

吉林畜牧兽医 2024

摘要:应吉林省数个肉羊(绵羊)养殖场的检测需求,对吉林省中西部地区6个疾病高发并且未免疫羊场的布鲁氏杆菌和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未免疫羊场的布鲁氏杆菌抗体平均阳性率是19.8%、肺炎支原体抗体平均阳性率是56.8%,说明这6个未免疫羊场的绵羊布鲁氏杆菌病和支原体肺炎发生率较高,应该实施严格淘汰处理和免疫预防,控制疫病的流行,以提高肉羊养殖水平和生产效率,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关键词: 布鲁氏杆菌 肺炎支原体 绵羊支原体肺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元质量特性过程能力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猪可食组织中常见精神活性物质及其代谢物

分析试验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猪可食组织中氯丙嗪、异丙嗪、甲苯噻嗪等精神活性物质及其代谢物的方法.通过构建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的多元质量特性双响应曲面模型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对QuEChERS方法进行优化,并结合同位素内标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0.40~200 ng/mL范围内7种目标化合物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范围为0.05~0.10 μg/kg,定量限范围为0.20~0.40 μg/kg.5种不同基质中7种目标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在78.5%~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89%~10.8%之间,10日内方法重现性RSD在2.3%~12%之间.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猪可食组织中几种常见精神活性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定量分析检测.

关键词: 多元质量特性 过程能力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精神活性物质 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猪肉TPA质构测试条件

东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响应面法对猪肉的TPA测试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质构仪对猪肉进行TPA测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测中速度、两次下压间隔时间和压缩比3个因素对猪肉质构特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猪肉的TPA测试条件进行优化,依据回归分析确定最优测定条件。【结果】测中速度对猪肉凝聚性、弹性影响显著(P<0.05),两次下压间隔时间对凝聚性、黏性、咀嚼度、硬度影响显著(P<0.05),压缩比对猪肉凝聚性、弹性、黏性、咀嚼度、硬度影响显著(P<0.05),测中速度与两次下压间隔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猪肉硬度影响显著(P<0.05),测中速度、两次下压间隔时间、压缩比对黏结性所建立的模型不成立。【结论】进行响应面Box-Behnken分析法分析得到猪肉TPA测试最佳测试条件为:测中速度1.42 mm/s、两次下压间隔时间5.31 s、压缩比50.1%。

关键词: 猪肉 质构特性 响应面法 测定条件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量下黑土地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差异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适宜施氮量条件下黑土地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22和2023年2个春玉米生长季,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开展,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全生育期不施氮(N0)、90 kg·hm-2(N90)、135 kg·hm-2(N135)、180 kg·hm-2(N180)和225 kg·hm-2(N225),通过测定春玉米穗位叶蔗糖含量和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探究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穗位叶蔗糖合成能力和籽粒淀粉合成能力;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春玉米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积累特性,明确施氮量对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N0、N90、N135、N180、N225处理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8 992.90、11 199.47、12 126.78、14 049.42、13 213.21 kg·hm-2,以施氮量为180 kg·hm-2的N180处理最高。(2)N180处理开花后0、12、24、36、48 d穗位叶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均显著高于N0、N90、N135处理,与N225处理无显著差异。开花后24、36、48 d,N180处理籽粒可溶性淀粉酶(SSS)活性最高,较N0、N90、N135、N225处理两年平均分别提高62.43%、31.33%、14.85%、7.80%。(3)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各处理籽粒总淀粉、支链、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和活跃积累期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以N180处理最优。与N0、N90、N135、N225处理相比,N180处理两年平均总淀粉积累速率和积累活跃期分别高43.35%、23.16%、13.22%、5.92%和7.30%、3.84%、4.11%、3.83%,两年平均籽粒淀粉积累速率达到最大时籽粒淀粉积累量为12.90 g,各处理成熟期总淀粉积累量分别为6 725.60、8 510.17、9 150.62、10 387.35、9 604.04 kg·hm-2。(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与灌浆期穗位叶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籽粒总淀粉积累量、支链淀粉积累量、直链淀粉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穗位叶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量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施氮量为180 kg·hm-2处理下春玉米灌浆期穗位叶蔗糖代谢关键酶和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最高,灌浆期籽粒淀粉积累速率最大,淀粉活跃积累期最长,籽粒产量和淀粉积累量最高,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关键词: 春玉米 施氮量 籽粒淀粉积累 产量 蔗糖合成酶 籽粒淀粉合成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主要生育期基因型鉴定与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是光周期敏感作物,大豆的生育期除了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还受到遗传因素的调控。目前的研究发现,调控大豆开花和成熟的位点包括E1~E12和J基因,其中E1~E4是调控大豆开花和成熟的主要基因。本研究鉴定了250份大豆材料的E1~E4基因型及开花、成熟表型,通过关联分析发现,E1、E3基因与始花期、成熟期间的关系最密切,显性的E1、E3基因均有延迟开花的作用,隐性变异由于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导致开花提前。结果显示,大豆基因型组合可分为10组,分别为e1-nle2e4、e1-nlE2E3e4、e1-nle2E4、e1-nlE2E4、e1-asE2E4、e2e3e4、e1-ase2E4、E1e2E4、E1E2e3e4、E1E2E4,不同基因型组合决定了大豆生育期的多样化和对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本研究结果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分子模型,对于培育特定生态区的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豆 生育期 基因型 分子育种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坡耕地垄侧栽培对玉米生理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垄侧栽培是我国东北山区推广应用多年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式,为明确其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特性、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机理,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坡耕地进行了2年大田垄侧栽培模式(T1)和传统栽培模式(CK)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在抽雄期(V12)和吐丝期(VT)可显著提高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T1处理在拔节期(V8)对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有显著负影响,对超氧化物歧化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没有显著影响。在V12和VT期,垄侧栽培对碳代谢酶、氮代谢酶及叶片保护酶均没有显著影响。在V8和V12期,垄侧栽培在干物质积累方面没有明显影响,但在VT期,T1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CK。T1处理在V8期对根系伤流有显著负影响,但在V12和VT期有显著正影响。T1处理对叶面积没有显著影响,可降低株高和穗位,增加玉米穗粒数、百粒重,提高玉米产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坡耕地垄侧栽培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生理特性有重要影响,可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词: 玉米 生理特性 垄侧栽培 坡耕地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