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基于FY3A/MERSI资料分析广东省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

气象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国产极轨气象卫星FY3A的MERSI AOD产品分析2010—2013年广东省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MERSI AOD产品与地面太阳光度计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72,其平均绝对值误差为0.12,均方根误差为0.15,数据精度可满足研究需要;从AOD的空间分布看,珠三角>西翼>东翼>山区五市,其中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为广东省AOD均值最高的地区,梅州市、河源市为广东省AOD均值最低的地区;从AOD的时间分布看,2010—2013年间,AOD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年为拐点,与此同时,AOD还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为AOD高值期,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

关键词: FY3A/MERSI 气溶胶 光学厚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针菇的酶解工艺及热反应风味成分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经济、实用的酶解金针菇风味调味品,以市售鲜金针菇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和风味蛋白酶及其双酶水解金针菇,制备富含氨基酸的酶解液,经美拉德热反应制备风味独特的调味品。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水解度为指标,探讨加酶量、酶解时间、料液比、初始p H值和酶解温度对金针菇酶解效果的影响,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美拉德热反应酶解液的风味成分。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和风味蛋白酶(1∶1,W/W)混合酶解效果优于单酶。当混合酶加酶量0.5%、酶解时间2 h、料液比1∶20、p H 6.0和酶解温度50°C时,水解度最高为31.20%,酶解液中呈鲜谷氨酸占比最高为23.6%,美拉德热反应主要风味成分有24种,包括醛类、酮类、呋喃类、醇类等化合物,其中八碳类化合物对风味有重要贡献,相对含量达46.07%。

关键词: 金针菇 酶解 美拉德 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瓜抗感镰刀菌酸突变体LINE逆转座子RT序列特征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LINE逆转座子逆转录酶(RT)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节瓜g DNA,获得580 bp左右目的片段;PCR产物克隆测序后经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获得41条来自感枯萎病材料及其抗性突变体的RT序列。感、抗材料的序列长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48~590 bp与573~590 bp,存在明显缺失突变,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3.6%~98.9%与46.1%~99.3%;核苷酸序列聚类分析分为5个家族,家族I包含29个序列,为节瓜LINE逆转座子主要家族成员。对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感、抗材料分别包含25个与4个保守氨基酸,抗性突变体半保守氨基酸数目略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53.5%~100%与10.3%~100%;与抗性突变体相比,感病材料终止密码子突变发生率较高(23条,100%),移码突变生率略低(11条,47.82%);仅发现1条抗性突变体序列具转录活性。两种材料均存在较高缺失突变、终止密码子突变与移码突变发生率,表现高度异质性。将节瓜RT序列与已知物种相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节瓜LINE逆转座子RT序列较保守,与拟南芥、葡萄、李等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节瓜 抗感镰刀菌酸突变体 LINE逆转座子 逆转录酶 比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高温胁迫对茄子主要生理指标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耐热性茄子苗期短期高温胁迫响应机制的差异,以茄子热敏品系05-1和耐热品系05-4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时间(0、6、12、18 h)高温胁迫对叶片细胞膜透性、AsA、GSH、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耐热品系的相对膜透性升高幅度明显低于热敏品系;同时耐热品系较热敏品系AsA和GSH含量高,而且耐热品系GSH开始增加的时间早于热敏品系;耐热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而热敏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从叶片解剖结构来看,正常生长温度下,耐热品系要较热敏品系茄子的叶肉细胞排列紧密;高温胁迫后耐热品系叶肉细胞和叶绿体发生膨大、变形的时间要迟于热敏品系,与此同时,叶绿体淀粉类多糖颗粒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 茄子 高温胁迫 生理指标 解剖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园DEM快速构建与应用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园建设一般以地形图作为辅助支持。Google Earth能提供1∶10000~1∶50000的小比例尺地形数据,通过构建数字高程模型,可为坡地茶园规划提供一种快速而较为精准的地形数据。以广东韶关一个茶园规划为例,通过在GoogleEarth采集高程数据,利用克里格法选择高斯模型进行空间插值和构建数字高程模型,制作两种等高距地形图,并在茶园种植区划分与道路、灌溉设施、排水设施的规划中应用,为茶园的概念规划与总体规划提供了一种地形图快速获取与应用的方式。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克里格法 茶园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硼对荔枝果实产量和钙硼形态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妃子笑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肥效试验与室内分析,探讨了硼对荔枝果实产量、种植效益和钙硼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硼砂喷施量为0.05%~0.1%时,荔枝果实运输硼及贮存硼的能力最强,也最有利于果皮、果肉和果核的各形态钙积累。(2)果胶钙和草酸钙是荔枝果皮和果核中钙的主要赋存形态,果胶钙、磷酸钙和水溶性钙是果肉中钙的主要赋存形态。水溶态硼是荔枝果皮、果肉和果核中硼的主要赋存形态。(3)在广州从化荔枝主产区,为获得最高的坐果数、坐果枝条数、产量和种植利润,硼砂喷施量以0.05%为宜。荔枝生产中硼、钙、萘乙酸不宜同步喷施。

关键词: 荔枝 产量 硼形态 钙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袋对粤引早脆梨果实品质影响的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广东砂梨栽培效益,选用10种不同类型果袋对早熟砂梨品种粤引早脆梨进行套袋试验。结果表明,套袋后粤引早脆梨果皮颜色、果面光洁度、果点数量和锈斑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套袋果的单果重量和可食部分均有所下降,分别比对照下降12.70%和14.21%。与对照相比,套袋后粤引早脆梨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降低2.49%~14.66%和2.17%~16.72%,而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和果实硬度则分别提高0.35%~21.06%、3.25%~42.52%和1.47%~14.11%。综合比较认为,内袋黄外袋内黑外黄双层果袋(D-2)效果最好。

关键词: 套袋 果实 外观品质 内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角果木内生真菌Coriolopsissp.J5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红树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Coriolopsis sp.J5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MTT法和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及抗菌活性。结果从角果木内生真菌Coriolopsis sp.J5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14-acetoxy-15-hydroxyirpexan(1)、15α-hydroxytrametenolic acid(2)、3β-hydroxylanosta-8,24-dien-21-oic acid(3)、latifolicinin C(4)、对羟基苯乙酸甲酯(5)、methyl 5-(2-methoxycarbonylethy)furan-2-carboxylate(6)和5-(2-carboxy-ethyl)-furan-2-carboxylic acid(7)。化合物1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和人肝癌细胞(BEL-7420)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化合物5具有抗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棉花枯萎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活性,化合物6具有抗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活性。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角果木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和7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7的核磁数据;菌株Coriolopsis sp.J5能代谢产生具有细胞毒活性和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关键词: 角果木 内生真菌 化学成分 细胞毒活性 抗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龙血树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DcF3′H)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是植物黄酮类化合物骨架修饰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在形成结构多样化的黄酮类化合物中起重要作用。在前期已获得的龙血树转录组数据基础上克隆了1个海南龙血树F3′H基因,命名为DcF3′H。DcF3′H含有的开放阅读框长1 533 bp,编码510个氨基酸。推导的DcF3′H分子量为58 ku,等电点p I为6.59。DcF3′H含有细胞色素P450的保守结构域和CYP基序,与甘蔗、玉米、猕猴桃、小麦、烟草、黄瓜和大豆等植物的F3′H同源性分别为76%、75%、77%、74%、75%、76%和75%。进化树分析表明,DcF3′H与中国水仙亲缘关系较近,与苜蓿和鹰嘴豆的亲缘关系较远。荧光定量表达结果显示:DcF3′H在根、茎、叶、花和果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花中表达量最高,根中表达量最低;无机盐诱导剂处理能显著提高DcF3'H的表达量,处理3 d时DcF3′H的表达量提高了5.58倍。此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海南龙血树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类黄酮3′-羟化酶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标记提高筛选普感水稻抗病突变体的准确性

植物病理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丽江新团黑谷(LTH)是一个云南地方粳稻普感品种,对全球近2 800多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均表现为感病表型。本研究为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LTH种子,分单株收获M_1代种子。对M_2和M_3代植株分别进行稻瘟病的自然诱发筛选和人工喷雾接种筛选,以期从LTH中筛选获得抗性提高的突变体。在突变体筛选过程中,我们发现突变体的遗传背景受到零星异交或混杂干扰,这种情况在其他本底抗性水平较高的抗性突变体筛选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为了确保突变体遗传背景的真实性,我们利用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在粳稻LTH与籼稻品种间存在多态性的In/Del标记,分析候选抗性植株是否为LTH纯合背景,以排除杂合假抗性个体。通过两种不同的筛选策略,最终从M_3代植株中分别鉴定出1份和4份抗性突变体,为进一步研究LTH普感特性奠定基础。将其中一个LTH抗病突变体分别与野生型LTH和籼稻普感品种CO39进行杂交,获得的F_2群体人工喷雾接种稻瘟病菌后调查抗、感植株的分离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体性状符合单个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诱变育种工作中,不仅要做到充分隔离,还需借用分子标记辅助剔除零星意外串粉造成的杂合假突变体,以提高水稻突变体筛选的准确率。

关键词: 辐射诱变 丽江新团黑谷 突变体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稻瘟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