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球虫药与鸡球虫病疫苗在黄羽肉鸡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0
摘要:本试验旨在比较鸡球虫病疫苗和抗球虫药在中速型黄羽肉鸡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选择进苗时间相隔2周内的8家饲养麻黄母鸡的养户,随机分为鸡球虫病疫苗和抗球虫药两个组,每组4户,每户养殖量5000只以上.鸡球虫病疫苗组按照正常的球虫病疫苗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饲喂不加抗球虫药的饲料;抗球虫药组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50 mg/kg尼卡巴嗪+40 mg/kg甲基盐霉素).通过比较生产性能、鸡球虫病防控效果、肠道健康以及成本投入等,发现两组的60 d体重和日均采食量无显著差异,鸡球虫病疫苗组料重比略低于抗球虫药组;鸡球虫病疫苗组8~60 d的死淘率极显著低于抗球虫药组(P<0.01),而且鸡球虫病疫苗组的球虫发生批次率、球虫临床用药成本和斤增重成本均低于抗球虫药组.由此可见,针对60 d上市的黄羽肉鸡应用鸡球虫病疫苗防治球虫效果更佳,且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 黄羽肉鸡 鸡球虫病疫苗 抗球虫药 生产性能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荔枝产业发展瓶颈与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荔枝产业"大而不强"现象仍然十分明显,分析其主要瓶颈问题与技术短板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我国特色水果品牌具有重要意义.从全产业链角度剖析广东荔枝产业发展现状的整体动态情况,总结出品种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导致销售不畅、中晚熟品种隔年结果或"大小年"问题突出导致产量波幅大、安全生产与品控滞后增加品牌打造难度、荔枝供应链建设落后制约荔枝合理正常消费和规模化、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三产不融合等5个方面,是制约全省荔枝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从产业技术研发的过程分析,总结出克服中晚熟品种"大小年"技术、冷链物流保鲜贮运一体化集成技术、绿色标准化种植与品控保障技术、果园宜机化与机械化集成技术、初加工产品自动化生产技术等5个方面,则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短板;从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冷链保鲜技术、加工技术及新工艺研发4个重点产业链环节,总结了近年来的主要研发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促进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基磺酸乙酯对穿心莲种子成苗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穿心莲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之一,建立甲基磺酸乙酯(EMS)突变技术体系,创制表型变异丰富的突变体库,为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育种提供新材料.[方法]通过比较分析EMS溶液的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穿心莲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的影响,获得诱变的优化体系,并对诱变后表型有差异的突变体进行形态学方面的初步评价与鉴定.[结果]在5种处理中,EMS溶液处理4 h的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显著高于对照,随着EMS溶液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延长,穿心莲种子的发芽率降低,诱变率增加,其中0.5%EMS溶液处理12 h的诱变率最高;其次是0.8%EMS溶液处理8 h.与对照相比,突变体植株具有明显的表型差异,包括在叶色(杂斑叶)、叶型(心型、叶裂等)、叶序(轮生叶)、株高(矮化)、分枝(顶生二枝)和花轴(无花轴)等.[结论]建立了穿心莲种子的EMS诱变方法,获得突变体植株,可为穿心莲基因组学的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瓜品种概况及其制种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 2020
摘要:节瓜,冬瓜的一个变种,属葫芦科冬瓜属一年生攀草本植物.起源于我国南部地区,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和类型丰富.本文简要介绍节瓜的品种类型、品种选育概况和我国近年主产区的主栽节瓜品种,重点概括了节瓜的良种繁育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比较研究黄羽肉鸡基因组选择
《畜牧兽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比较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实施基因组选择的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BV)准确性.本研究在AH肉鸡资源群体F2代中随机选取395个个体(其中公鸡212只,母鸡183只,来自8个半同胞家系),同时采用10*SLAF测序技术和Illumina Chicken 60K SNP芯片进行基因标记分型.采用基因组最佳无偏估计法(GBLUP)和BayesCπ对6周体重、12周体重、日均增重、日均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剩余采食量等6个性状进行GEBV准确性比较研究,并采用5折交叉验证法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同一基因标记分型平台,两种育种值估计方法所得GEBV准确性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的性状对基因标记分型平台的选择存在差异,对于6周体重,使用基因芯片可获得更高的GEBV准确性(P<0.05),对于剩余采食量,则使用简化基因组测序可获得更高的GEBV准确性(P<0.05).综合6个性状GEBV均值比较,两个基因标记分型平台之间差异不到0.01,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都可以用于黄羽肉鸡基因组选择.
关键词: 黄羽肉鸡 基因组估计育种值 简化基因组测序 基因芯片 交叉验证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桂味'荔枝高接换种'仙进奉'引种试验
《中国热带农业 》 2020
摘要:'仙进奉'荔枝是201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特优质晚熟荔枝新品种.通过在'桂味'荔枝树上以高接换种的方式引种到汕尾市华侨管理区,表现为适应性好,春季高接换种第二年,植株成花率60%,平均株产量10.2kg;秋季高接换种第三年,植株成花率100%,平均株产量22.1kg;早花'仙进奉'果实成熟期与'桂味'相同,迟花'仙进奉'果实成熟期比'桂味'迟10d左右;果实单果重25.1~27.4g,焦核率85.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5%,果皮呈鲜红色,品质优.试验数据表明,引种成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侵染危害海南番茄及其分子特征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引起海南三亚、东方和陵水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分子特征,为防控该病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9年2月从海南三亚、东方和陵水采集的15份疑似番茄黄化曲叶病样本为材料,采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通用简并引物AV494/CoPR对15份样本进行PCR检测,并对PCR检测为阳性的样本进行滚环扩增(RCA)及基因克隆,获得侵染海南三亚、陵水和东方番茄的病毒基因组全序列,进而在GenBank数据库BLASTh程序进行相似性比对,利用SDT 1.2的MUSCLE alignment进行序列相似性比较分析,采用MEGA 6.0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明确所获得病毒分离物与已报道分离物的亲缘关系.[结果]获得侵染海南三亚、陵水和东方番茄的3个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其大小均为2781 nt,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病毒链上AV1和AV2基因,互补链上AC1、AC2、AC3和AC4基因.相似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TYLCV海南分离物与墨西哥和美国分离物的相似性在99.0%以上,与来自我国不同省(市)的14个TYLCV分离物的相似性在98.0%以上.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显示,海南三亚、陵水和东方3个分离物与墨西哥、美国及我国北京和江苏分离物聚集在一个小分支,进一步与来自我国其他12个省(市)、韩国、哥斯达黎加和澳大利亚的分离物形成一个分支.[结论]侵染海南番茄的TYLCV可能来自我国大陆的番茄等种苗和烟粉虱带毒传入,也有可能来自墨西哥和美国等其他国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小绿叶蝉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及高效低水溶性药剂防效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试验了3种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茶小绿叶蝉不同为害时期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为及时采取强采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强采、不防治作为对照,选用24%虫螨腈、15%茚虫威、22%噻虫·高氯氟3种低水溶性农药并设置3个施用浓度,试验其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摘受害茶叶新梢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茶叶与茶小绿叶蝉危害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存在差异,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氨基酸、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受害茶叶氨基酸含量下降22.7%,达显著差异;受害茶叶随受害等级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药后1 d不同处理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24%虫螨腈>强采>22%噻虫·高氯氟>15%茚虫威,其中24%虫螨腈的防效差异显著,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15%茚虫威和22%噻虫·高氯氟药后1 d防治效果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分别在药后7 d(48.73%)、3 d(26.19%)达到最低峰,药后21 d(90.74%、83.80%)达到最高峰;茶小绿叶蝉虫口发生数量与采茶次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茶叶受害程度1级时宜采用强采措施进行防控,新梢失水程度轻,酚氨比较低,宜采制绿茶;茶叶受害2~3级时宜采用强采+24%虫螨腈,新梢叶质硬脆,酚氨比高,宜采制红茶.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生化成分 虫口密度 低水溶性农药 茶叶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旱稻新品种'中科西陆2号'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出适宜云南和海南等地区种植的高产、广适旱稻新品种,本研究以水稻品种'明恢63'与旱稻品种'陆引46'为亲本进行杂交和回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陆生适应性QTLs导入,结合系谱法成功培育出感温型旱稻新品种'中科西陆2号'.该品种在海南参加了3个点的两年评比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4 914 kg,比'云陆201'增产25.5%,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增产潜力.'中科西陆2号'株型适中,穗部性状优良,株高105 cm,穗长22 cm,单株有效穗7个,穗粒数144粒,结实率89.2%,千粒重24.1 g.对'中科西陆2号'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显示:'中科西陆2号'抗旱性与陆稻亲本'陆引46'基本一致,显著强于水稻亲本'明恢63'.'中科西陆2号'于2019年通过了海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琼审稻2018033).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陆生适应性QTLs导入,高效地选育出高产抗旱新品种,对促进云南和海南等地旱稻品种更新换代和对旱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