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成熟度赣南“纽荷尔”脐橙香气成分和主要品质指标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赣南主栽脐橙品种-纽荷尔脐橙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成熟度纽荷尔脐橙品质指标和香气成分的变化。随着纽荷尔脐橙果实成熟,果实转为橙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维生素C(Vc)含量显著增加,可滴定酸含量降低,100%转黄果实固酸比达到19.05。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富集赣南脐橙香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共检测出68种香气成分,主要为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酯类,其中萜烯类28种,醇类17种,醛类15种,酯类6种,酮类2种,在3个不同成熟阶段分别检出了60种、38种和27种。随着纽荷尔脐橙果实的成熟,萜烯类、醇类和酯类香气成分种类显著减少,总含量增加,其中含量最高的为D-柠檬烯,在3个成熟阶段相对含量分别为87.87%,87.77%,91.66%,含量分别为881.52,2 336.60,3 702.84μg/kg。


泥炭对Pb、Cd污染菜地土壤修复效果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泥炭作为一种富含有机质的碱性改良剂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通过研究泥炭对珠三角地区Pb、Cd污染菜地土壤修复效果开展的连续盆栽试验,从生态学角度对泥炭的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泥炭可以提高0.25~1.61个单位的土壤p 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连续种植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后泥炭处理的土壤Cd有效态含量仍显著低于对照,对土壤修复持效性好;但对土壤Pb有效态含量作用效果不显著。泥炭对小白菜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种植第二茬时效果最明显,同时与对照比较泥炭处理显著降低小白菜中Cd含量,但对降低小白菜中Pb含量效果也不明显。泥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代谢多样性,种植小白菜后微生物活性提高更明显。综合判断,15 g·kg-1泥炭用量对修复珠三角地区Pb、Cd污染菜地土壤效果最好而且持效性好。整体来看,泥炭对降低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的效果优于对Pb的。
关键词: 泥炭 Pb、Cd污染 生态修复 效果评价 菜地土壤


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病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其生理小种类型,首先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广东、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辣椒疫霉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发现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在菌落形态、孢子囊的数量、生长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对分离到的7个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的辣椒疫霉菌P1是2号生理小种,而来源于山西和内蒙古的6株辣椒疫霉菌P2~P7都是3号生理小种。目前,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并没有关于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任何报道,确定了这2个地区的辣椒疫霉菌的优势生理小种为3号生理小种。


模拟氮沉降对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生长及化感作用的影响
《生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置室内模拟实验,从生长特性和化感作用的角度,探讨了氮沉降对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入侵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沉降和高氮沉降处理都明显促进了互花米草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累积,其中低高氮沉降分别使地上部生物量增加161.15%和120.20%,使地下部生物量增加128.43%和71.06%。而氮沉降使叶面积和叶重也显著增加,这将增强其对资源的捕获和利用能力。而不同氮沉降处理下互花米草的叶、根水浸液对莴苣种子萌发和幼根生长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当浸提液浓度相同时,低氮沉降比其他氮处理有更强的综合化感效应。互花米草叶和根的综合化感效应分别在低氮沉降处理下浸提液浓度为0.02 g·m L~(–1)和0.04 g·m L~(–1)时最大。高氮沉降处理下互花米草各项指标并不完全优于低氮沉降处理,这可能由于高氮沉降处理下其生长已不处于氮限制状态。全球氮沉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目前的氮沉降条件下,加强对互花米草的防治和管理迫在眉睫。


几个芥蓝品种农艺性状及菜薹品质比较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评价新选育出的芥蓝F1组合‘#25’的应用价值,对该组合及广东生产上使用的5个杂交种和3个常规种的农艺性状及菜薹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品种除菜薹的维生素C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在产量、植株性状、菜薹性状及菜薹的总糖、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参试的6个F1杂交种比3个常规种表现生长较为整齐一致,菜薹收获期相对集中,其中‘#25’、‘顺宝’和‘芊翠’3个F1杂交种的主侧薹产量居前3位,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绿宝’和‘夏翠’菜薹产量较低,但早熟,薹茎叶比较高,菜薹外观商品性好。经综合比较,F1新组合‘#25’具有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紧凑、菜薹产量高、商品性及品质较佳等特点,值得在南方芥蓝生产区域推广应用。


饲料脂肪水平对美国红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57 d的养殖试验评估饲料脂肪水平对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共配制蛋白质水平为47%,脂肪水平分别为7.19%、9.17%、10.94%、13.04%和14.20%的5种等氮饲料,每种饲料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30尾美国红鱼[初始体重(19.88±0.26)g]。结果显示:7.19%组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3.04%、14.20%组(P<0.05),但3个低水平组(7.19%、9.17%、10.9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与之相反,饲料系数呈上升趋势,其中7.19%、9.17%组显著低于13.04%、14.20%组(P<0.05);此外,13.04%、14.20%组的脏体比、肠脂比显著大于其他3组(P<0.05)。全鱼、肝脏的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持续上升,以7.19%组最低;而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则以9.17%组最高。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各组试验鱼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程度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综上所述,美国红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脂肪的推荐水平为7.19%~9.17%。
关键词: 美国红鱼 饲料脂肪水平 生长 体组成 肝脏组织结构


2014年广东肉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流感疫情对家禽养殖业重创的大背景下,对2014年广东肉鸡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肉鸡饲养量、出栏量和存栏量大幅度下降;肉鸡饲养规模总体缩减;肉鸡价格下跌幅度大,亏损严重;养殖成本增加,人工投入费用大幅上升;鸡苗价跌滞销,饲养规模缩减;在肉鸡产品进出口方面,广东供港澳肉鸡产品有所下降,白羽肉鸡进口数量大幅增加。分析了2013—2014年广东肉鸡产业产品需求情况、流通状况、价格变化,并对2015年价格进行预测,预计2015年下半年将迎来高利润高峰。此外,针对广东省大力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的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以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要求,进一步促进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广东水禽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广东全省水禽总饲养量略有降低,水禽养殖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鸭、鹅总饲养量分别占全省总饲养量的44.3%和48.3%。2013年由于"速生鸡"事件和人感染H7N9流感事件的发生,加上中央反对公费请吃和经济增速下降等原因,降低了禽产品消费,使家禽行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业绩较为低迷,2014年仍未走出低谷。为进一步推进广东水禽业的发展,应重视以下几方面:(1)转变水禽业养殖模式,采用新技术寻求新突破;(2)完善和优化水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链向一体化发展;(3)政府加强政策扶持,确保水禽业持续健康发展;(4)参加保险,实现水禽产业自救;(5)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建立水禽产业质量控制体系。


水稻恢复系华占抗稻瘟病遗传分析及基因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华占是近年来我国新选育的恢复系,广泛应用于杂交稻育种中,其配组的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利用来源于华南稻区的62个稻瘟病菌株对恢复系华占、明恢63和广恢998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华占对接种菌株的抗谱达到95.2%,对稻瘟病表现出广谱抗性。为进一步了解该恢复系所含的抗稻瘟病基因,以高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母本,以华占为父本,构建了丽江新团黑谷(LTH)/华占的F_2抗病遗传分析群体。利用对华南水稻品种具有致病谱较广的稻瘟病代表菌株GD00-193a对随机选择的1 000个来源于LTH/华占的F_2个体及其F_1个体进行抗病遗传分析,结果发现F_1个体表型全为抗病,1 000个F_2个体的抗/感比率符合3:1的显性单基因分离比,说明华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抗稻瘟病基因。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250对SSR引物,通过分离群体分析结合隐性群体分析法将华占的一个抗稻瘟病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的Pi2/Pi9/Pi50区域。通过Pi2等位基因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华占含有Pi2抗病基因。本试验结果为华占在杂交稻上的应用及其配组组合的品种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