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鹤芋胚性细胞悬浮培养和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鹤芋(Spathiphyllum cannifolium)试管苗叶柄为外植体诱导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建立了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并高频率再生出植株。结果表明,最优的悬浮培养条件为:装有20 m L液体培养基的100 m L三角瓶中接种0.3 g胚性细胞团,悬浮培养基为MS+0.5 mg·L-1 TDZ+1.0 mg·L-1 2,4-D+30g·L-1蔗糖或麦芽糖,p H 5.8;继代间隔14 d;每个继代周期,胚性细胞团可增殖至接种量的5倍以上;植株再生最优的分化培养基为1/2MS+0.3 mg·L-1 6-BA+30 g·L-1蔗糖+8.0 g·L-1琼脂粉,p H 5.8,平均每个胚性细胞团可分化再生出25.1株小植株;胚性细胞的快速增殖和高频率植株再生的状态可保持24周。


甜玉米果皮厚度QTL的定位及上位性互作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皮厚度是影响甜玉米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掘果皮厚度的基因资源、了解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机制,是指导其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日超-1(薄果皮,56.57μm)×1021(厚果皮,100.23μm)的190个BC1F2家系为作图群体,分别采用2种遗传模型检测QTL。基于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3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位于3.01、6.01、8.05区段,分别解释8.6%、16.0%和7.2%的表型变异,其中3.01和8.05处QTL以加性效应为主;基于混合线性CIM模型(MCIM)共检测到5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其中除8.05处QTL为加性QTL外,另有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QTL,1对是2.01和6.05处QTL之间的互作,另1对则是5.06和6.01处QTL间的互作。这2对互作QTL分别解释了6.63%和12.48%的表型变异率。本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和上位性互作效应等都在果皮厚度的形成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检测QTL上位互作的MCIM模型更适用于果皮厚度QTL定位。本研究还在其中4个QTL的区域内分别检索到胚乳中色素合成以及细胞转变的相关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是否与果皮厚度的变异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1株猪葡萄球菌强毒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
《中国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广东省增城某猪场产房仔猪暴发渗出性皮炎的致病菌,从病猪心脏、肺脏、病变皮肤分离并纯化细菌,经形态学观察,镜检,生化特性及gap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为猪葡萄球菌,命名为ZC-4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新生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噻肟、万古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磺胺类药物、链霉素、恩诺沙星等均耐药。对分离株毒素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ExhA毒素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其编码区全长为822bp,编码27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丹麦分离株ExhA基因(AF515453)的同源性最高,为99.6%;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所携带的毒素基因与参考菌株猪葡萄球菌ExhA毒素基因聚类紧密,位于一个小的分支内。分离株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接种25日龄健康断奶仔猪后24h,病猪耳根、四肢内侧、背部、腹部、臀部、尾根等部位出现蜕皮并露出有液体渗出的鲜红创面,继而皮肤形成一层厚厚的结痂,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本试验为猪葡萄球菌疫苗的研制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广东单丛茶树品种红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丛茶树品种是制作单从乌龙茶的主要品种,研究发现其也可用于制作红茶。为明确所制红茶香气物质及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广东单丛品种红茶中鉴定出46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和壬醛是5种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含量占香气总量的60%以上。花蜜香是广东单丛茶树红茶典型的香气特征。
关键词: 广东单丛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华南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华南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流行、变异及进化情况,从该地区的不同猪场采集2 159份样品,利用RT-PCR方法检测PEDV,扩增了部分PEDV阳性样品中的S、M和ORF3基因并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EDV在猪场中的检出率为100%,在所有样品中的平均检出率为53.0%,在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和母猪样品中,PEDV平均阳性率分别为67.6%、42.8%、12.8%和47.2%。根据S、ORF3和M基因建立的进化树,PEDV可分为2个基因群,其中当前样品株为一群,韩国、美国和中国的参考毒株为一群。结果表明,PEDV在华南地区猪场普遍存在,其基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香蕉ACO反义基因转化夫人指蕉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RT-PCR法,从成熟夫人指蕉(Musa spp.AA group)果实中分离得到ACO基因编码区全序列,经测序分析,该基因编码区共957 bp,编码318个氨基酸,与已报道的香蕉ACO基因的同源性为77%~99%。在此基础上,将ACO基因反向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1321得到重组质粒p1321-a ACO。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夫人指香蕉胚性细胞悬浮系,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鉴定,获得一批转反义ACO基因香蕉植株。通过转反义ACO基因香蕉果实贮运实验,结果表明外加乙烯利,转基因和对照果实成熟期无明显差异,并表现出成熟果实的正常生理特性。但是在采后常温无乙烯利处理的条件下,转基因香蕉的成熟期较对照推迟了10 d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反义ACO基因转化香蕉,有望获得耐贮运香蕉新种质。


2014年广东蔬菜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广东省蔬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种植面积达130.7万hm2,种植效益也较往年有较大提高,生产区域布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总产量占全省的38%,但仍存在价格波动大、技术人员紧缺、基地不稳定等问题。从蔬菜生产、区域分布、进出口、市场供给、价格动态等方面,对广东省2013年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做出具体分析,并建议在制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蔬菜产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构建蔬菜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科技研发实力,完善蔬菜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加工流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促进广东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钢渣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态批式法研究钢渣对亚铁离子(Fe2+)和还原态硫离子(S2-)的吸附行为,探讨溶液pH、环境温度及溶液离子强度对钢渣吸附Fe2+和S2-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解吸试验了解钢渣吸附态Fe2+和S2-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钢渣吸附Fe2+和S2-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Elovich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9;Fe2+和S2-在钢渣上等温吸附特征能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表达,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4;钢渣对Fe2+和S2-的吸附为非优惠型吸附,其中对Fe2+的吸附为非自发反应,对S2-的吸附为自发反应;钢渣对Fe2+和S2-的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高温有利于吸附作用的进行;钢渣对Fe2+的吸附以内层配位为主,对S2-的吸附以外层络合为主;钢渣具有较大的pH适应性,一定范围内的pH(1.50~11.50)变化对钢渣吸附Fe2+和S2-影响不大;同时,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钢渣对Fe2+的吸附量变化不明显,但对S2-的吸附量显著减少。总之,钢渣吸附态Fe2+和S2-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不同pH条件及离子强度下吸附的Fe2+和S2-解吸率很低,说明钢渣可作为Fe2+和S2-良好的吸附材料加以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