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减施下添加硝化抑制剂对夏玉米植株及土壤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田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量(T1)、氮肥减施10%+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T2)、氮肥减施10%(T3)、氮肥减施20%+硝化抑制剂(T4)、氮肥减施20%(T5)、氮肥减施30%+硝化抑制剂(T6)和氮肥减施30%(T7)共7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效氮含量、夏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分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T1和T4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T7处理籽粒重占比最高,为55.98%。吐丝后氮素积累量以T2处理最高,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占比在T6和T7处理达到最大。施肥后,前期土壤铵态氮含量以T4处理最高,硝态氮和Nmin含量以T1处理最高,后期T4处理下3个指标含量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籽粒产量平均为11.46t/hm~2,T1和T4处理最高,平均为11.87t/hm~2。氮肥减施20%下配施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能够降低农业生态系统氮肥投入,提高土壤有效氮含量和保持玉米生产,达到高产高效。


油莎豆原生质体制备的组织筛选及条件优化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高效获得油莎豆原生质体,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进行油莎豆原生质体制备的组织部位(幼芽、幼根、幼叶、幼叶鞘、分蘖节和匍匐茎)筛选以及酶解条件(酶组合用量、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用量和酶液pH值)优化.结果表明,油莎豆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组织部位为幼嫩的分蘖节;最优酶解条件:酶组合用量为2.0%纤维素酶+0.9%离析酶、酶解时间为6h、渗透压稳定剂甘露醇用量为11%、酶液pH值为6.0.此条件下,0.2 g油莎豆幼嫩分蘖节加至4mL酶液中,原生质体的产量可达22.91×105个/g,活力可达90.72%.综上,获得了高效制备油莎豆原生质体的方法,可为后续油莎豆原生质体融合、种质创新以及杂交育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油莎豆 原生质体制备 组织筛选 酶解条件 优化 种质创新


除草剂莠去津降解菌SFAD3的分离鉴定及其土壤修复潜力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能够修复除草剂莠去津污染土壤的高效降解菌,采用摇瓶富集法、平板分离法从莠去津过量使用的土壤中分离得到降解菌SFAD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观察以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进行种类鉴定,测定获得菌株的最适降解条件,并通过土壤接种和盆栽试验验证菌株对莠去津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菌株SFAD3最终被鉴定为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该菌株培养30 d时对污染土壤中50 mg/kg莠去津的降解率可达72.6%;菌株SFAD3在MM液体培养基中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7℃、pH 7、莠去津初始浓度6.25 mg/L、接种量2%,对莠去津降的降解率为50.0%~72.2%;与仅有莠去津的处理相比,添加有SFAD3发酵液的处理20 d后芝麻的株高、根长、湿重和干重能够显著恢复,并且该菌对芝麻还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表明降解菌SFAD3在修复莠去津污染土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莠去津 生物降解 门多萨假单胞菌 芝麻 土壤修复 降解条件


李果实甲哌鎓与烯效唑残留量的差异及膳食风险评估
《中国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甲哌鎓和烯效唑在李果实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分析甲哌鎓和烯效唑残留量差异,评估2种农药残留长期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样品前处理为QuEChERS方法,残留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李果实甲哌鎓和烯效唑在储藏183 d时,降解率分别为13%和14%,残留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储藏较为稳定.李果实甲哌鎓和烯效唑在2个采样间隔期时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甲哌鎓和烯效唑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ational estimated daily intake,NEDI)每千克体重分别是0.355 918、0.033 007 mg,分别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2.90%和2.62%.李果实甲哌鎓和烯效唑的所有人群和儿童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national estimated short term intake,NESTI)每千克体重均为0.000 095 4 mg;育龄妇女和普通人群及成年群体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每千克体重均为0.000 127 mg.李果实甲哌鎓的所有人群和儿童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占急性参考剂量的百分比(ARfD%)均为0.031 8%,育龄妇女和普通人群及成年群体的ARfD%均为0.042 3%;烯效唑的所有人群和儿童的ARfD%均为0.190 8%,育龄妇女和普通人群及成年群体的ARfD%均为0.254 0%.当基质、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一致时,采收间隔期2 h时甲哌鎓与烯效唑的残留量有显著性差异,采收间隔期7d和14d时2种农药残留量差异不显著,原始沉积量(采样间隔2h)与农药类型相关,最终残留量与农药消解半衰期和采样时间相关.


向日葵染色体核型特征及rDNA分布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和结构特征特性,以栽培种向日葵白葵杂6号(H-01A×RHA-K)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的酶解去壁低渗法和涂片技术,进行向日葵染色体形态观察和核型分析。同时,以45S和5S rDNA重复序列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向日葵染色体rDNA分布进行物理定位和分析。染色体形态观察结果显示,白葵杂6号有3对染色体为随体染色体。栽培种向日葵染色体长度介于3.87~5.37μm;染色体多为中等染色体(M1和M2类型);相对长度组成为16M2+18M1。白葵杂6号(2n=34)染色体组核型公式为2n=2x=34=32m+2M,染色体组为1A核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0.51%。rDNA FISH结果显示,栽培种向日葵有3对染色体(第5、9、13对染色体)携带有45S rDNA,荧光信号分布在染色体短臂末端;2对染色体(第5、7对染色体)携带有5S rDNA,分布在染色体短臂端部;1对染色体(第5对染色体)同时携带有45S rDNA和5S rDNA。


等离子体处理对紫云英种子萌发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打破紫云英种子硬实,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一致性,本研究以赣紫75-3-51和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发芽试验探讨了不同剂量等离子体处理(7、8、9 kV电压分别处理1、3、5、10 min)对紫云英种子活力、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紫云英种子播前处理技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对2种紫云英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紫云英种子活力.不同品种紫云英对等离子体处理的响应存在差异.等离子体处理对赣紫75-3-51生长存在低促高抑的现象,幼苗鲜重以及胚芽长度均随处理时间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信紫 1号幼苗鲜重在高剂量(9 kV处理 10 min)等离子体处理条件下显著降低,较对照降低了20.5%.赣紫75-3-51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随处理电压和时间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信紫1号的两种抗氧化酶活性在低电压下(7 kV)随处理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而在高电压下无显著变化.此外,低剂量等离子体处理提高了2种紫云英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虽然等离子体处理对供试紫云英萌发无显著影响,但适宜的等离子体处理可激发紫云英种子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大分子糖类和蛋白质的溶解,从而提高紫云英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


2019-2021年河南省草地贪夜蛾监测方法与发生特点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河南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发生特点与科学监测方法,提高本地草地贪夜蛾监测的精准度.[方法]对2019-2021年河南省利用多种方法监测到的草地贪夜蛾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19-2021年均在田间查到幼虫为害之后,才监测到成虫.在各县采用的成虫监测方法中,以性信息素诱集法首次监测到成虫的次数最高,以探照灯诱集法诱捕到的成虫数量最多.2019年河南省内最早见虫的地区是豫南,之后依次为豫西南、豫西、豫中、豫东和豫北;2020和2021年最早见虫的地区均在豫西南,之后依次为豫南、豫中、豫东、豫西和豫北.豫南和豫西南地区7月份始见成虫并一直持续到10月中下旬,豫中、豫东和豫北地区8月中旬之后成虫量急剧增加,9月中旬出现成虫高峰期.在7月中旬之前,草地贪夜蛾在河南省的为害面积较小,8月份之后,为害面积明显增加,豫中、豫东和豫北地区的为害面积明显比豫南大.在新乡原阳地区抽样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在晚播玉米上数量较大,常规夏播玉米上数量很少.[结论]采用探照灯诱集法与性信息素诱集法相结合,重点调查晚播玉米田的监测方法,可有效提高草地贪夜蛾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玉米烯醇化酶基因ZmENO1响应干旱和高温胁迫的功能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烯醇化酶是参与代谢的关键酶,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答非生物胁迫.本研究克隆到一个玉米烯醇化酶基因ZmENO1,与高粱XP_021305192.1(SbENO1)亲缘性较高.ZmENO1受到干旱胁迫的诱导表达,且表达量与材料的耐旱性呈正相关.ZmENO1的过表达通过ABA依赖路径稳定细胞膜渗透势及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提高了拟南芥对干旱胁迫的耐受力.有趣的是,发现ZmENO1可能是通过非依赖脱落酸(ABA)路径提高了过表达拟南芥株系的耐高温能力.酵母双杂实验表明ZmENO1参与了二氧化碳固定、信号传导和甘油酯、糖代谢等过程.本研究阐明了ZmENO1在拟南芥中响应干旱和高温胁迫的功能,并初步预测了其潜在的互作网络,为进一步解析ZmENO1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和F.asiaticum在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子囊壳形成的比较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麦田前茬作物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中国小麦赤霉病菌的两个优势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 (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子囊壳形成和发育成熟过程的差异,分别选择3株F.graminearum菌株(SE81,3-ADON型;LcA-2,15-ADON型;HX5-1,NIV型)和2株F.asiaticum菌株(M4A,3-ADON型;M31-2,NIV型),用其孢子悬浮液接种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放置于花泥和地表两种环境条件下,比较接种不同菌株秸秆上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成熟情况及5个菌株对‘郑麦366’(高感小麦赤霉病品种)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花泥环境下产生子囊壳的速度要快于地表,以玉米秸秆为载体子囊壳产生速度比水稻秸秆快且多数密度大,3个F.graminearum菌株(SE81、LcA-2和HX5-1)在同种秸秆相同环境下比2个F.asiaticum菌株(M4A和M31-2)产生子囊壳的速度快且子囊壳密度大。5个菌株在不同环境的不同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的成熟度均无规律,接种‘郑麦366’后其病情指数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花泥和地表的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3次调查的子囊壳密度与‘郑麦366’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子囊壳产生速度(AUPGC)与‘郑麦366’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将为阐明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在中国小麦赤霉病上表现区域性地理分布的原因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 F.asiaticum 玉米秸秆 水稻秸秆 子囊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