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南原阳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发生动态与虫源性质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粘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规律和虫源性质,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虫情测报灯对河南原阳2020-2021年东方粘虫Mythimnaseparata和劳氏粘虫Mythimnaloreyi进行持续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并对2018-2021年2种粘虫各代的虫源性质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东方粘虫以第2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2.95%),2021年以第1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81.42%);监测期间劳氏粘虫均以第3代为主,分别占全年总诱虫量的46.27%和43.10%。雌蛾卵巢解剖的结果表明,东方粘虫第1代(2019年除外)和第3代(2020年除外)成虫中卵巢发育低级别(Ⅰ-Ⅱ级)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该代成虫以向外迁出为主,第2代成虫卵巢发育高级别(Ⅲ-Ⅴ级)所占比例较高,以留在当地为主(2020年除外)。劳氏粘虫各代成虫卵巢发育低级别的比例均较低(低于25.00%),各代成虫均以留在本地为主。【结论】河南原阳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的种群发生动态和虫源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蔬菜根结线虫生防菌淡紫紫孢菌研究进展
《中国瓜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根结线虫病已成为我国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淡紫紫孢菌是多种植物线虫及病原菌的重要天敌,是极具推广潜力的生防菌。简要介绍了根结线虫的危害,着重阐述了淡紫紫孢菌对根结线虫的致病机制,并对其抵御其他病原菌和虫害、定殖影响因子、发酵工艺等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淡紫紫孢菌的分子机制、次级代谢产物及核心微生物组等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破解蔬菜根结线虫防治技术壁垒提供一定的思路。


半地下通风库结合冷库贮藏对酥梨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酥梨果实商品性,以金顶谢花酥梨为材料,研究不同半地下通风库贮藏时间处理后再结合冷库组合贮藏方式对其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库贮藏酥梨果实可快速退绿转黄,低温可有效抑制叶绿素降解,半地下通风库结合冷库贮藏可有效改善贮藏酥梨果实的色泽,促进果皮退绿转黄.20 d半地下通风库处理,可维持果实硬度,保持较高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抑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上升.酥梨半地下通风库贮藏20d后转入冷库贮藏200 d,果实品质和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较好,酥梨果皮转黄,腐烂率(3.3%)最低,果实光洁度L*值(78.5)最高,TSS含量(11.8%)、硬度(3.88 kg/cm2)、可滴定酸(TA)含量(0.098%)、类胡萝卜素含量(29.01 μg/g)、SOD 活性[354.48 U/(min·g)]和 CAT 活性[12.97 U/(min·g)]较直接冷库贮藏(CK)低但差异不显著,PPO活性[1 621.06U/(min·g)]较CK高且差异显著,果皮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CK.综上,酥梨半地下通风库贮藏20 d后转入冷库中长期贮藏,既可满足消费需求又可保持与冷库贮藏相当的果实品质,且操作简单、方便应用,可在酥梨产地推广.


中国主产区芝麻生育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山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中国芝麻主产区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四省63个气象站点1978—2019年间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主产区及四省芝麻生育期内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主产区芝麻全生育期平均降水量在224.3~1 194.3 mm之间,呈西北部和南部低、中东部高的分布趋势,且变异系数较大,在0.20~0.98之间。主产区中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降水主要集中在现蕾-盛花期,江西主要集中在苗期。从气候倾向率看,主产区北部降水量以减少趋势为主,南部以增加趋势为主,但趋势大部分不显著;具体到各省情况,安徽终花-成熟期平均每10年显著增加14.2 mm,江西苗期和全生育期平均每10年分别显著增加22.1 mm和43.1 mm,其余省份和其它生育期变化趋势均不显著。1978—2019年主产区芝麻生育期内每个省都有50%以上的年份降水量在300~600 mm区间,而河南有81.0%的年份降水量在300~600 mm之间,四省中占比最高,且全生育期内降水量较其它三省偏少,与芝麻需水量契合度较高。本研究所得出的1978—2019年中国主产区四省芝麻生育期内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可为今后中国芝麻种植布局和生产决策提供参考。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有益于缓解花生连作障碍,促进花生养分高效和持续高产。在花生典型种植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酸性砂姜黑土,设置不接种(CK)、接种AM真菌(AM)、接种根瘤菌(Rb)、双接种(AM+Rb)4个处理,采用微区试验,研究AM真菌与根瘤菌对花生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增加了花生第一侧枝长和分枝数,显著提高了花生根和地上部生物量、荚果重和根瘤数,其中AM+Rb处理提高效果最显著。同时AM+Rb处理的花生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分别显著提高30.1%、20.2%和59.7%,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明显提高,不同部位氮、磷、钾、钙、镁积累量显著增加,效果优于单接种。比较AM真菌和根瘤菌2种接种方式,Rb处理的花生不同部位氮积累量较高,而AM处理的根系形态状况较好,且花生不同部位磷、钾、钙、镁吸收量较高。可见,在酸性砂姜黑土区,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尤其是双接种有益于改善根系形态状况和根际微生物环境,增强花生养分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花生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根瘤菌 花生 根系形态 养分吸收 土壤微生物


耐直播粳稻种质资源筛选及其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河南省稻区种植的耐直播粳稻种质,对2000份粳稻种质资源进行大田直播,分析出苗能力、始穗期、株高和产量等性状,初筛耐直播种质,然后通过考种进一步筛选耐直播高产种质,再通过始穗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比较进一步筛选耐直播高产种质,并研究种植密度[80 kg/hm2(T1)、100 kg/hm2(T2)、120 kg/hm2(T3)和140 kg/hm2(T4)]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适宜种植密度及最终的耐直播高产种质.结果表明,2000份粳稻种质中,出苗能力分级为1级的种质8份(0.40%)、3级85份(4.25%)、5级1762份(88.10%)、7级102份(5.10%)、9级43份(2.15%),平均出苗能力分级为5.09,不同地理来源种质平均出苗能力分级在4.82~5.46.随种质地理来源纬度降低,始穗期延迟.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来源种质始穗期一般在8月15日之前,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47.5 d、54.9 d、54.8 d、57.8 d和59.7 d;辽宁省、日本和韩国、北京市和河北省来源种质始穗期一般在8月20-25日,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65.8 d、66.4 d、68.9 d和68.1 d;来自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和云南省的种质大多数不能正常抽穗,占比48.33%~79.04%,能抽穗的种质始穗期大多在8月25日之后,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72.0 d、78.2 d、77.8 d和75.2 d.田间初步筛选出苗能力分级不低于7级,始穗期8月15日—9月4日,株高115 cm以下,无倒伏现象,无稻瘟病、纹枯病等,丰产性较好的种质194份.测产考种筛选出结实率高于80%、产量较高的耐直播种质150份.150份种质的出苗能力分级以5级为主,其中3级3份(2.0%),5级135份(90.0%),7级12份(8.0%);始穗期介于8月21日—9月4日;来源于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5省,种质份数分别为116份(77.3%)、11份(7.3%)、7份(4.7%)、7份(4.7%)和9份(6.0%);辽宁省来源种质平均产量最高,达9286.5 kg/hm2,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来源种质平均产量分别为6390.0 kg/hm2、7053.0 kg/hm2、6432.0 kg/hm2和7054.5 kg/hm2.鉴于150份耐直播种质中,辽宁省来源种质产量性状表现突出,从辽宁省来源耐直播种质中筛选株高不超过110 cm、始穗期8月20-30日、产量较高的种质76份,并对其进行适宜种植密度研究,发现随种植密度增加,基本苗数、穗数显著增加;T3、T4处理总颖花数显著高于T1、T2处理;T1、T2、T3、T4处理产量分别为7621.20、7735.35、8003.25、7961.10 kg/hm2,T3和T4处理产量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T3处理产量最高.在T3处理下从76份种质中筛选出耐直播高产种质14份,其中较对照郑旱10号增产的种质9份,分别是辽星13、辽粳9号、营9207、丹粳12、锦稻105、辽星15、美锋1号、辽盐糯10号、祥丰00-93,分别较对照增产17.72%、7.75%、6.61%、6.15%、3.46%、3.16%、1.87%、1.27%、0.93%,这些种质可用于河南省及邻近地区粳稻耐直播育种,其中辽星13产量达11018.0 kg/hm2,表现高产,可直接应用.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特征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实现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与常规土壤参数分析相结合,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及有机肥氮替代40%化肥氮(R2FM及R4FM,有机肥于小麦季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及与关键驱动因子的关系。【结果】R2FM及R4FM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高于CF处理,增幅分别为12.2%和10.2%,而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CK、CF、R2FM及R4FM处理周年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9、50.3、43.9及39.6μg·m~(-2)·h~(-1),其中小麦季为3.1、23.6、25.0及26.4μg·m~(-2)·h~(-1),玉米季为8.8、77.0、62.8及52.9μg·m~(-2)·h~(-1);不同施肥处理下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NO_3~--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还与小麦季土壤温度、玉米季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F、R2FM及R4FM处理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38、2.44及2.53 kg·hm~(-2),较CK处理(0.56 kg·hm~(-2))显著增加325%—354%,N_2O-N排放系数为0.40%—0.44%,但CF、R2FM及R4FM处理之间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N_2O-N排放系数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季节性N_2O累积排放量存在差异,与CF处理相比,R2FM及R4FM处理在小麦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28.3%和62.6%,且二者N_2O-N排放系数(0.35%和0.41%)显著增加,而在玉米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15.8%和33.8%;N_2O累积排放量与小麦季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含量及玉米季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玉米季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条件下,优化小麦季施肥管理是减少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关键。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化肥减施 畜禽粪便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 砂姜黑土


玉米3个籽粒性状的遗传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单粒测定法,以9个玉米自交系及其40个正反交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粒质量、胚质量、胚乳质量的杂种优势、亲子相关和遗传控制。结果表明,(1)3个性状的平均中亲、超低亲、超高亲优势均为正值,但有部分组合的超高亲优势为负值;(2)3个性状与中亲值间均有最大程度的相关;(3)各性状在F2籽粒间有极显著的分离,故其主要受F2种子基因型的遗传控制。遗传变异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次。在总遗传方差中,加性方差占37.26%(胚乳质量)~46.01%(粒质量)。各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细胞质效应,但其作用相对较小;(4)粒质量、胚质量、胚乳质量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2.65%、54.13%、44.62%。


施氮量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商麦156(豫审麦201501)、百农418(豫审麦2015014)、百农207(国审麦2013010)和开麦21(豫审麦2011017)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探讨2019—2021年施氮量[0(N1)、135(N2)、270 kg/hm~2(N3)]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量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氮锌积累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氮积累量表现为开花期前叶最高;地上部锌积累量表现为拔节期前叶最高,开花期茎最高;地上部氮、锌积累量在灌浆期、成熟期均为穗部籽粒最高;根氮积累量在返青期前集中于初生根,返青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根锌积累量在冬前期前集中于初生根,冬前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不同器官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氮锌的吸收具有协同效应;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氮锌积累量。N1、N2、N3处理不同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的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4.32%、77.36%、91.32%,穗上、中、下部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锌分别占穗上、中、下部籽粒总锌吸收量的35.68%、32.87%、34.50%。在施氮量小于270 kg/hm2时,生育前中期氮锌积累量主要集中于根、叶、茎、颖壳等器官中,生育后期通过再分配转移到籽粒中;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积累量;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氮、锌分别占84.02%、33.94%。籽粒氮主要来自营养器官的再分配,氮的可移动性较强;锌的可移动性较弱,增加氮肥施用量可增加不同营养器官对穗上、中、下部籽粒锌的再分配,且再分配转移到穗中部籽粒的锌小于穗上部和穗下部籽粒。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氮积累量 锌积累量 氮吸收转移 锌吸收转移


甜瓜氮钾双高效资源综合评价与筛选
《果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甜瓜种质资源氮钾双高效遗传差异,筛选氮钾双高效种质资源,建立甜瓜苗期氮钾双高效评价体系,为甜瓜氮钾双高效基因挖掘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2个薄皮甜瓜品种(系)为材料,采用苗期穴盘基质栽培试验,设正常供氮钾(对照,N 4.88 mmol·L-1、K2O 2.50 mmol·L-1)、低氮(LN,N 0.01 mmol·L-1)、低钾(LK,K2O 0.01 mmol·L-1)、氮钾双低(LNK,N 0.01 mmol·L-1、K2O 0.01 mmol·L-1)4个处理,通过分析苗期光合性能、农艺性状、氮效率及钾效率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结果]综合分析耐低氮、耐低钾、低氮钾双耐指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最终确立地上部干质量、氮积累量、地上部鲜质量、钾积累量、茎粗、钾素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氮含量、胞间CO2浓度和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为甜瓜苗期氮钾双高效品种(系)的筛选指标.综合分析D值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确立TS-16、TS-19、阳春白雪、酥蜜、酥蜜三号、冰美人128是甜瓜氮钾双高效型品种(系).[结论]综合分析了氮高效、钾高效、氮钾双高效筛选结果,确定了筛选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甜瓜养分逆境栽培及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