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炭配施对"非粮化"复耕稻区水稻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微生物菌肥和生物炭在复耕稻区的最佳配施比例,以不施肥和常规施肥为对照,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设置单施微生物菌肥(1500 kg/hm2)以及微生物菌肥配施4个用量的生物炭(1500、2250、3000、3750 kg/hm2)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产量、稻米品质和土壤pH值及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微生物菌肥配施生物炭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稻米品质,而且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经济性状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显示微生物菌肥配施生物炭3000kg/hm2处理评分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能显著提高产量12.59%,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胶稠度分别显著提高0.82%、3.84%、5.24%和6.23%,垩白度显著降低25.58%。同时两者配施比常规施肥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升0.20~0.31及13.18%~33.48%、5.97%~15.73%、17.81%~39.83%、6.19%~9.48%,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32.64%~54.91%、14.07%~35.56%、87.93%~137.93%和5.30%~12.42%,细菌和放线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35.88%~61.57%和25.44%~39.91%,真菌生物量显著减少7.34%~22.28%,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微生物菌肥配施生物炭3750 kg/hm2处理得分最高,但以经济性考虑,推荐常规施肥+微生物菌肥1500 kg/hm2+生物炭3000 kg/hm2的施肥模式应用推广于当地生产中。

关键词: 水稻 复耕稻区 微生物菌肥 生物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7Cs-γ射线辐射对大花威灵仙愈伤生长及分化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花威灵仙(Clematis courtoisii)的胚根为试材,诱导出胚性愈伤后,采用激素配比和辐射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激素配比和辐射计量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以期为大威灵仙植物组织培养和诱变种质创新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6-BA 2 mg·L-1+NAA 0.05 mg·L-1是诱导愈伤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使用不同剂量(0、30、60、90、120、150、180 Gy)的137Cs-γ射线进行辐射处理,发现60 Gy辐射剂量对愈伤分化率影响最小,120 Gy为大花威灵仙的半致死剂量。137Cs-γ辐射大花威灵仙愈伤组织的适宜剂量范围是60~90 Gy。

关键词: 137Cs-γ辐射 大花威灵仙 愈伤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出血症病毒2型浙江株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兔出血症病毒 2 型(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type 2,RHDV2)严重威胁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养殖生产安全.本研究旨在鉴定浙江省某肉兔养殖场疑似RHDV2感染疫情的病原,明确分离株的致病特性及其对兔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首先采集病死兔肝脏样品,采用RT-PCR技术扩增RHDV2的衣壳蛋白基因VP60(capsid protein),通过测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病原鉴定;进一步通过动物回归试验明确分离毒株的感染和致病特性,采用16SrDNA测序技术分析空白对照组和RHDV2攻毒组的组间盲肠菌群结构变化.结果显示,测序及同源性分析证实RT-PCR扩增获得的目的片段为RHDV2的VP60部分序列(GenBank No.PQ215520),与国内的 RHDV2毒株(GenBank No.OQ570964.1)同源,一致性为98.66%.动物回归试验显示,50日龄幼兔在感染48 h内全部死亡,呈现口鼻出血等典型临床症状;组织切片染色可见肝脏组织结构紊乱,肝实质内有明显的肝细胞片状坏死,肺泡壁有较多炎性细胞侵润,出现大范围肺水肿;提取感染兔肝脏RNA,经RT-PCR扩增及测序,发现目的片段与发病兔场的分离毒株一致.基于16S rDNA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RHDV2感染组家兔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筛选出13个差异显著的物种,表明RHDV2感染改变了兔肠道原有的微生态.本研究首次对浙江省RHDV2分离株进行了致病性研究,为RHDV2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 RT-PCR 病理学观察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F-NMR研究双孢菇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及品质变化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双孢菇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规律及品质变化,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分别对干燥过程的双孢菇进行弛豫特性及质子密度成像分析,并研究干燥前、后双孢菇微观结构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热泵温度分别为45,55,65 ℃时,双孢菇到达干燥终点的时间分别为510,420,390 min.双孢菇的T2反演谱有3个不同的弛豫峰:T21(3~23 ms)、T22(25~155 ms)和T23(155~1 084 ms),分别代表双孢菇中的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干燥初期,T23左迁幅度很大,干燥后期,左迁幅度变小,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自由水的流动性降低.干燥结束时,T23对应的弛豫峰下降约99.8%,只剩下部分T21和T22对应的峰,说明自由水几乎被完全去除,双孢菇内仅剩结合水和少量不易流动水.低场核磁共振图像显示,65℃条件下,干燥360 min,水分基本被脱除,而55℃和45 ℃处理组分别在干燥390 min和450 min才基本脱除.双孢菇外侧的水分先被脱除,内部的水分向外迁移,并且温度越高,内部水分迁移速率越快.另外,65℃条件下的双孢菇的BI值分别比45 ℃和55 ℃条件下的BI低30.55%和22.69%,说明65 ℃更能维持双孢菇原有的色泽.65 ℃条件下干燥的双孢菇的抗坏血酸、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比干燥前下降84.62%,55.80%和36.78%,与45 ℃和55 ℃相比,65 ℃下双孢菇营养成分的损失最小.本研究表明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为双孢菇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也可为双孢菇的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工艺优化干燥参数、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双孢菇 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分布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不同方法综合评价浙北平原地区101份鲜食葡萄果实品质

果树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法对浙北平原地区101份鲜食葡萄果实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对其代表性品质进行表征,为葡萄果实品质评价和优良种质筛选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101份鲜食葡萄种质资源成熟期果实为试材,对纵径、横径、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弹力、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花色苷含量、总糖含量、总酸含量、裂果率、裂果指数等26个果实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6个品质性状间具有显著差异,且多项指标存在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01份鲜食葡萄种质资源在欧式距离11.5时分为5个类群;主成分分析可将14个性状归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2.178%,分别反映葡萄的果实含糖量、营养物质含量、抗裂果能力、果肉质地和风味特征。结合不同评价方式,在浙北平原地区,综合评价结果为蜜光、黑珍珠、郑艳无核、金手指、09-42、黑色甜菜、13-653、15-115等葡萄种质综合品质性状较优,新郁、夜美人、里扎马特相对较差。【结论】不同葡萄种质资源间果实品质指标差异较大,对101份鲜食葡萄种质进行品质评价,筛选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弹力、凝聚性、咀嚼性、糖酸比、裂果率和裂果指数作为葡萄果实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8份综合品质优异的葡萄种质资源,可作为浙江地区鲜食葡萄种质资源评价和品种选育鉴定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鲜食葡萄 果实品质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3个铁线莲品种耐涝性鉴定与评价

浙江林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耐涝性是铁线莲园林应用的关键因素,耐涝性鉴定对铁线莲引种驯化和抗逆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分析43个铁线莲园艺品种涝渍胁迫后的表型,将叶片形态、叶片颜色、茎秆形态、茎秆颜色4个表型指标定性分级,结合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其耐涝性。【结果】涝渍胁迫后铁线莲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增加;叶片含水量、叶色、叶形态、茎色、茎形态均与相对电导率显著相关,耐涝性综合评分与相对电导率、叶色、叶形态、茎色、茎形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将43个铁线莲品种分为耐涝型、中间型、不耐涝型、极不耐涝型,分别有2个、16个、6个和19个。【结论】初步明确43个铁线莲品种耐涝性分级的特征,为铁线莲耐涝性鉴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铁线莲 耐涝性 形态指标 评价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浆期高温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品种类型间差异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灌浆期高温对不同水稻品种(粳稻和籼稻)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室设置高温(日温35℃/夜温28℃)和常温(日温28℃/夜温22℃) 2个温度,在灌浆结实期对3个粳稻品种和3个籼稻品种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灌浆结实期高温会造成所有品种稻米外观变差、千粒重下降,但籼稻品种高温下种子垩白的产生和千粒重下降幅度明显少于粳稻品种。另外,直链淀粉合成酶基因(Wx)的单倍型不同的品种对高温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Wxa类型的品种高温下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幅度较Wxb和Wxmq类型的品种小,而同样是Wxb类型的品种,在籼型背景下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幅度又明显低于粳型品种,表明籼稻品种对灌浆结实期高温的耐受性要高于粳稻品种,且除Wx外,籼粳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位点与高温下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的调控相关。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水稻品种(粳稻和籼稻)以及不同Wx等位基因类型的品种在响应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差异,为后续耐高温品种选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 高温 水稻 直链淀粉含量 品种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外壳蛋白(CP)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发现并鉴定的一种土传病毒,其RNA2编码的外壳蛋白(CP)在病毒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为了检测该蛋白表达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该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感染CWMV小麦病叶中扩增获得CP基因,并通过In-Fusion技术构建了CWMV CP重组表达载体,将其导入BL21(DE3)菌株诱导表达;原核表达的重组CP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注射免疫家兔,收集抗血清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CP多克隆抗体。Dot-ELISA、ID-ELISA、Western blot显示,该抗体不仅对CWMV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而且其效价高达1∶2.048×10~7、灵敏度达6.25×10-2 ng。应用该抗体采用Dot-ELISA、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田间小麦样品显示其可用于CWMV的准确诊断,这为CWMV病毒病检测、CP定量分析及其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 外壳蛋白 重组蛋白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寒潮后存活果穗比例评价枇杷幼果抗冻性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个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杂交后代群体为材料,利用初春果实膨大期间受冻死亡的幼果与存活幼果在果形上的明显差异,调查了遭受3次寒潮后幼果存活情况,通过计算单株的存活幼果数量(X)、果穗存活幼果平均数(Y)和自定义的存活果穗比例(Z)得到3个数据样本,用于表征群体中单株的抗冻性。样本的峰度、偏度和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表明,Z较X、Y更接近正态分布,经过Box-Cox变换后Y和Z变量可通过Shapiro-Wilk测验,符合正态分布。进一步利用自定义的变量S评估不同参数取值下Y和Z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的程度,确定了定义Y和Z变量所用参数的最佳取值。结果表明,参数a(预期产量)=4、参数b(单株果穗数量)=12时,得到的果穗存活幼果平均数(Y)和存活果穗比例(Z)数据样本在最大程度符合正态分布的同时保留了最大的样本容量,此时Y变量对应的Box-Cox变换形式没有实际意义,而Z变量的变换类型恰好为对数变换。结果表明,基于恢复生长法的枇杷幼果抗冻性新指标“存活果穗比例(Z)”可同时体现抗冻性与产量两个维度的信息,且数据获取简单高效,适合大规模枇杷杂交后代抗冻性评价。

关键词: 枇杷 育种 幼果 恢复生长法 抗冻性 评价 正态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杂草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草、害虫与天敌均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组成部分。目前农田杂草的防控主要依赖于化学除草剂,但长期不合理地使用除草剂严重影响了农田杂草、害虫和天敌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近年来,保护农田杂草的多样性,使其在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念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文章从农田中常见杂草种类及除草剂的使用情况,农田杂草与害虫、天敌的关系,施用除草剂对害虫和天敌的影响,以及农田杂草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4个方面综述了农田杂草及除草剂施用对害虫发生与天敌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更加安全合理地利用农田杂草的生态功能,为天敌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栖境,为农田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杂草 害虫和天敌 害虫综合治理 功能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