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试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
《科研管理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各主体的价值取向,探讨了经济转型期农技推广所具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最后提出了改革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政策建议。


天水旱作农业区膜侧小麦不同施肥水平增产效应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不同施肥条件对膜侧小麦水分利用、农艺性状、增产效应、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研究干旱地区膜侧小麦的施肥问题。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1.1~3.1 kg/(mm.hm2),促进小麦生长发育;不同施肥水平对小麦的增产效应不同:低肥、中肥、高肥3种施肥水平分别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731.5 kg/hm2,1461.0kg/hm2和1 648.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25.5%、50.9%和57.4%;经济效益以中肥水平(折合施纯N118.1kg/hm2,P2O594.5 kg/hm2和K2O 60.0 kg/hm2)最高,产值可达2 045.4元/hm2,产投比为2.7∶1。因此,在低、中、高3个施肥水平中,中等施肥最为有效、合理,有利于增产增收。
关键词: 天水旱作区 膜侧小麦 施肥 增产 水分利用率 经济效益


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石蜡切片显微观察、雄性不育基因遗传分析和缺体定位等方法,对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进行了遗传研究,以明确该不育基因的遗传学特性。显微观察发现,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系257A的不育花药各壁层组织在不同发育时期没有明显的结构发育异常现象,但不育花药的绒毡层及中层组织有延迟解体的趋势。257A与中国春等小麦品种的杂交F1结实率、F2和F1BC1代育性分离比率调查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材料不育性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不育性遗传稳定,不受小麦品种细胞质以及光、温等生态因子变化的影响。缺体分析将不育基因定位在4B染色体上。


土壤含水量对兰州百合鳞茎发芽出苗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对盆栽兰州百合鳞茎造成水分胁迫,结果表明,兰州百合发芽出苗期适合的土壤含水量在17%~24%,23.40%为最佳。过高过低都不利于鳞茎发芽出土;兰州百合鳞茎也有一定的耐涝能力。


甘肃胡麻地方种质资源品质特性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肃省116份胡麻地方品种的重要品质指标———粗脂肪、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和碘值进行测定,并根据这些品质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供试品种粗脂肪含量平均值为37.48%,变异系数3.8%;硬脂酸、油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32%和29.05%,变异系数分别为19.5%和11.6%;棕榈酸、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9%、48.76%、10.95%,变异系数分别为8.4%、8%、8%;平均碘价175.60,变异系数2.76%;(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6个品种聚为7大类,其中:b亚组群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高,而亚麻酸含量最低;d亚组群品种亚麻酸含量最高;e亚组群粗脂肪含量和碘价最高,油酸含量最低;f亚组群硬脂酸含量最低;g亚组群棕榈酸含量最高,碘价最低。


PAL肥料氮素释放规律及其对大麦生长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PAL肥料的氮素释放动态及对大麦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AL肥料与尿素NH+4-N释放没有显著差异,NO-3-N释放趋势相同,都呈现“S”型特征曲线,且差异极显著。在大麦的整个生育期,PAL肥料氮素释放较尿素具有两个缓释阶段。第一个缓释阶段,是从施肥后到14 d内;第二个缓释阶段,是施肥后的28~42 d内。其缓释作用表现为:前控-后释-再控-再释,以此满足作物对不同生育期养分的需求。在施N量相同的情况下,施PAL肥料较尿素增产显著。且在试验设计的施氮量0~7 kg/667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大麦产量增加;在施氮量7~14 kg/667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大麦产量呈下降趋势。


甘肃省临夏州小麦脚腐病病原鉴定
《植物保护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肃省临夏州小麦脚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从3块病田的37株罹病小麦上分离得到56个真菌菌株,分别被鉴定为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e(Fr.)Ces.]、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Corda et Fr.)Sacc.]、麦斑点附球霉[Epicoccum triticiP.Henn.]、小壳色单隔孢菌[Diplodiellasp.]、交链孢菌[Alternariaspp.]、芽枝霉[Cladosporiumsp.]、黑孢霉[Nigrosporasp.]。其中,雪腐镰刀菌致病性最强,燕麦镰刀菌致病性中强,麦斑点附球霉致病性弱,其余菌不致病。
关键词: 小麦 脚腐病 雪腐镰刀菌 燕麦镰刀菌 麦斑点附球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