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产优质粳稻苏协粳的开发利用研究——Ⅱ.库源特性及其在栽培上的合理利用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苏协粳具有穗大粒多,单位面积颖花数多的特点。我们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对苏协粳与日本晴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苏协粳高产的库源特性,分析密度、肥料对苏协粳库源关系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苏协粳的高产栽培途径。 (一)库容特性 通常以单位面积的颖花数多少表示品种库容量大小,但有人认为品种间谷壳大小不一样,因而以单位面积颖壳重来表示品种库


银灰色地膜防治西瓜病毒病
《植物病理学报 》 1988
摘要:经1984—1986年研究,探明了蚜虫迁飞与西瓜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有密切关系。接种试验表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本地4—6月的迁飞蚜虫以桃蚜为主,其次为豆蚜、棉蚜.有三个迁飞高峰,在第一峰后10—20天田间始病,二、二峰后病株率猛增.1985—1986年试验、示范,瓜田覆盖银灰色地膜有显著的拒


宁镇丘陵农区适生荚用蔬菜豌豆品种的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荚用蔬莱豌豆,当地秋播栽培在来年春末夏初上市,其嫩荚作为蔬菜,可凉拌、热炒,味鲜美,有脆、甜、香、绿的特点,近年在南京等地菜场试销,很受市民欢迎。速冻或加工制罐,国内外市场销路也很好,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创汇农产品,受到生产、外贸、食品加工部门的重视。由于豌豆属豆科作物,有根瘤能固氮,有较好的适应性,栽培比较容易,茎叶又可作饲料或绿肥,有利培肥地力。种植荚用蔬菜豌豆,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85~1987年,我所开展了品种观察及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33个(次),在国外引进的20余个品种中初步筛选出一些在当地有较好适生性的荚用蔬菜豌豆品种,现将有关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陆地棉PD系统品种(系)的利用与遗传改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一、PD系统品种(系)的利用 1983年从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引进一批美国PD系统品种和种质系,通过1983及1984年在南京及大丰种植观察和比较试验,表现纤维品质较为突出,主要是纤维强度高,单纤维强力达4.16~5.45克,並具有一定的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1985~1987年选取其中SC-1、PD9223、PD9232及PD4381四个品种(系)在我省淮北地区东辛农场、沿淮及淮南地区滨淮、淮海、白马湖及三河农场进行试种与繁殖,测定在不同地区大面积生产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产力,並与无锡国棉二厂协作进行单唛试纺。试种与试纺结果如下:


养殖福寿螺在江苏不会形成公害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福寿螺(Ampullaria canalicuate Lamark)是一种大型食用淡水螺,个体重可达50克以上,在各种淡水水域中生长,以多种植物为食料,繁殖和生长迅速。我国台湾省1980年从阿根廷引进后,发生大量繁殖而失控,危害作物造成公害。大陆于1984年引入,在南方各省均有试养和研究,但对是否会形成公害争议颇大。我们于1985年起进行了三年系统研究,已明确福寿螺在江苏的生态条件下可以养殖利用,不会造成公害。


电脑模拟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黑龙江畜牧兽医 》 1988
摘要:随着电脑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不仅能够帮助畜牧工作者查询资料,处理试验数据,并且可以通过模拟技术,建立适合生产特性的模型,预测畜禽生产的发展及供需的合理要求。1977年日本Akahori·M,Mitsumoto·T。利用电脑模拟技术,寻找一种能使奶牛每年产奶量遗传进展达到最大的育种制度,先后模拟了4608种育种制度。这涉及众多因素,如种畜场中公牛的数量,每年被替换的公牛的百分率,每个年轻公


棉花化学封顶控晚蕾的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江苏沿海棉区春季温度上升慢而不稳,秋季温度降得快,最佳结铃期较短(7月下旬到8月25日钓35天左右),迟发和贪青迟熟常是影响最佳结铃期结铃与优质高产的突出矛盾。大面积生产上常有些棉田因雨水偏多或施肥不当而引起中后期旺长荫蔽,晚蕾滋生,贪青迟熟。过去棉农常用人工打边心、抹赘芽、“开天窗”(打主茎上部大叶)、“四清理”等办法,解决这一矛盾,但花工多、效益差。1985~1987年我们在中国棉花


覆盖是板茬直播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
《农业科技通讯 》 1988
摘要:稻板茬直播小麦在淮北地区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由于淮北地下水位较低且不稳,秋旱频率较高,表土易板结甚至开裂,在水源不足或灌溉条件差的地区常造成严重减产,生产上因缺少覆盖物,小麦冻害严重。1984年秋我所采用稻草和土杂肥混合覆盖、土杂肥顺播种行覆盖、稻草全层覆盖等办法,均明显减


水稻土晒垡问题研究简报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晒垡是一种干土效应,它对土壤肥力的有利影响,已为前人的研究所证实,在水稻土地区是良好的传统经验,历来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以免少耕为特点的土壤耕作技术体系正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完善,晒垡在这一新体系中的应用意义和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自1982年起我们采集黄泥土、青紫泥及本所黄泥土上有关免少耕定位试验田中不同耕作培肥处理若干年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测定晒垡后土壤生产能力、供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