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及主要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太湖地区水稻生产历来采取手工移栽的传统技术,然而,在农村劳力、经济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该项传统技术已日益显示出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广大农户对水稻实现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愈来愈强烈。为此,我们以“六五”期间所进行的工作为基础,于1986~1987年,进行了较大面积的中(小)苗机插生产示范,以探明实行机械化生产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制订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规范提供实践依据。


栽培密度和施肥方法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1988
摘要: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其次,生态因素如温度、湿度和光照也有较明显的影响;另外,栽培因素如水分管理、肥料施用和密度控制对一些品质指标也有一定影响。


高产优质粳稻苏协粳的开发利用研究——Ⅰ.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江苏的栽培适应性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苏协粳(原名中国91)是日本中国农业试验场于1971年用“中国55×KC89”籼粳杂交,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粳品种。1982年引进我省种植,表现适应性好、产量高、米质好,1987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现根据该品种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并结合两年来省中粳区域试验和多年的生产试验资料,探讨其在江苏省酌栽培适应性。


盐优57亩产750公斤群体及培育措施
《杂交水稻 》 1988
摘要:盐优57系我所1982年用盐粳902不育系与C57V恢复系配组育成的中粳组合。1984~1986年参加北方稻区和江苏省杂粳区试,表现产量优势突出。1986年我所种植1.21亩丰产田,经江苏省农林厅,徐州市科委、徐州市农业局等有关部门验收,每亩实产765.4公斤,创江苏省粳稻单产最高纪录。1987年又种植1.50亩,亩产又创780.9公斤的新水平。试验证明,盐优57在淮北地区比常规中粳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与其它杂交粳稻相比,有更高的产量潜力。 一、高产群体的形成特点 1、前期早发要获得亩产750公斤产量,既要有足够的穗数,又要有整齐的大穗,两年的实践证明,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是分线的早生、快发,早够苗p高产田两年分率消长动态是:在每亩基本苗8.8—11.7万的栽插密度下,栽后 5- 6天开始分荣, 9—16天每天每亩总茎苗数以l.ZI—1,27万的速度增长,16一17天达预定穗苗数,每亩23.5一25.8万。以后每天每亩增1.1—1.2万苗,栽后28天亩莫须数达最高峰36.0—39.4万,而后开始缓慢下降(图1)。幼德分尽期群体总茎率数为33.2—34.1万/亩。亩茎换数25万以上持续的天数为42一49天,说明早发群体中期生长平稳。以淮北当家品种盐粳2号亩产638公斤的群体作对照,栽后分率速度盐优57明显快于盐粳2号,裁后9无、前者的亩茎滚数为15,0万,后者只有12.9万;栽后17天前者为24--of5万,达到预定德数的茎案数;盐粳2号不足22万。盐优阿达到预定穗数茎莱数的时间较盐粳2号早3。一4天.这一早发早够苗的特点,、为确保足穗和形成大穗奠定了基础。 2、光合面积大高产田的叶面积变化特点是,前期增长快,达最大叶面积指数的时间早,中期变化较平稳,后期仍熊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图2)。据测定,高产田分鳍高峰期的叶面积指数为2.9一3.5,幼穗分化初期为。个一一5.5,孕穗期为义O3—9.帖,达最大值。最大叶面积指数比盐粳2号高1.0左右,时间早7天左右。乳熟期叶面积指数为6.6—7.0,川。面积指数在6。I)以上的期M持续以。大以上。蜡熟期为5.1—5.4,单茎绿叶数为3.s左右。若以叶面积和光合时阿的系积即光合势,来衡量高产群体的叶片功能期持续状况,盐优57高产田总光介势为43.46—46.45万米‘·日/亩,盐粳2号为40.78万米‘·日/亩。最大叶面积指数高,叶片功能持续期长,为群体生产较多的生物产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冠层结构好高产田具有较大的光合面积,且叶片与茎秆的夹角小,叶片厚实 (比叶重高),这种叶姿受光良好,群体透光率高。据测定,抽穗期顶部4张叶片的受光率分别为 73.2%、 43.2%、 28.7 %和16.0%,而盐粳2号分别只有56.1%、29.1%、 13.4%和6.3%(表1)。乳熟期叶面积指数为6.6时,穗顶部相对光强为自然光强的 79. 3%,合株高处为13.5%,地面10cm高度为8.6%;而盐粳2号在叶面积指数为4.8时,穗顶部相对光强为68.2%,今株高处为9.3%,地面10cm处为4.03%。良好的冠层结构,有利于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干物质生产能力。盐优57高产群体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3.24一3.58克/米‘·日,盐粳 2号为3.08克/米‘·日左右。 4、后期高积累总光合势和净同化率是形成干物质的重要条件。盐优57高产田两年的生物产量为1503.9公斤和1554.8公斤/亩,平均比盐粳2号高275.15公斤/亩。这一高 额生物产量形成的重要特点是抽穗后积累量 多,分配于穗部的比例大。齐穗期盐优57的 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818.8公斤/亩, 较盐粳2号高86.8公斤/亩,而齐穗至成熟 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平均为710.49公斤/亩, 比盐粳2号高188.5公斤/亩,这一特点是 获得较高经济产量的关键所在。分析后期这 一物质积累优势的成因,主要是抽穗早(较盐粳2号早8天),使灌浆期延长,这对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运转都是极为有利的; 同时抽穗后叶片保持较长的功能期和较高的净同化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盐优57高产田齐穗至成熟期总光合势平均为22.96万米’·日/亩,平均净同化率为3.09克/米‘·日,盐粳 2号的总光合势为17.75万米’·日/亩,平均净同化率为2.94克/米’·日。盐优57高产群体抽穗期茎鞘千重占总干重的59.65%,乳熟期占32.61%,成熟期占26.5%,抽穗至成熟茎鞘千重所占的比例下降33.15%,而穗干重上升到总干重的60.05%。可见,高产田不但后期积累多,且向穗部转运的速度快、数量多,使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经济系数高达0.50—0.51的水平。 5、总颖花量大高产田两年的总颖花量为4208.9—4252.6万/亩,比常规中粳高产田多1000万/亩以上。每亩实粒数为3508.4一3529.O万/亩,结实率为82.5%和84.6%。1986年亩产765.4公斤的田块,每亩23.2万穗,每德颖花数183.31朵,1987年亩产780.g公斤的田块,每亩24.8万穗,每穗颖花数170.4朵,两年总穗数相差1.6万/亩,而总颖花数基本接近,说明该组合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库容量,且群体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由此可知,要实现高产更高产,在确保每亩一定稳数以获得较高颖花量的前提下,把主攻目标放在提高结实率上,将有利于发挥该组合的增产潜力。 二、高产群体的培育技术 1、前期壮秧足肥争穗数足穗是高产的前提。高产田两年的穗数为Q3.2—加.8万/亩,而亩产G00公斤群体的总穗数多在20万/亩左右。为了获得足够的穗数,首先要培育壮秧。高产田的秧苗素质两年平均指标为:秧龄30一35天,叶龄7—7叶1心,苗高25cm左右,单株滞缓3.4一4.2个,单株叶面积40—50cm‘,百株干重40克左右,叶色深绿老健。育壮秧的措施是:秧田基肥每亩施土杂肥2500公斤,饼肥50公斤,尿素10公斤,业增施磷肥。播种量每亩1.5公斤,播种均匀。豆叶1心亩施断奶肥5公斤尿素,2叶1心前保持秧田湿润,3叶期后建立水层。接力肥亩施7.5公斤尿素,移栽前根据秧苗长势适时施好送嫁肥。本田施足基肥、分康肥促早发。每亩总施氮量为20。51一21.04公斤,基肥、面肥、分莱肥用量占总施氮量的85%以上,基肥全部为有机肥,其中有机速效肥占基肥用量的70%以上。在前期足肥的基础上,保证栽插质量,栽插规格为6X4寸,每亩2.5万穴,益将移栽期安排在5月底,本田分缓期恰好与本地区第一个日辐射高峰吻合。6月份良好的光温资源能够促进分鹦的早生快发,生长健壮整齐,有利于提高成穗率。 2、中期调节肥水争壮秆大穗群体中期稳长是更高产的关键,在措施上从调节肥水入手,控制群体的长势长相。群体够苗期即采用间歇灌溉,促进地下部形成强大的根群;当群体总茎赣数达预定穗数的1.5信时开始断水烤田,控制后生分鹦,缓和群体和个体矛盾,改善稻田光照条件,促进生长中心顺利转移。烤田采取多次轻烤,使群体总茎鹦数平缓下降,以巩固有效分率。叶片长相由松散型变为挺拔型,叶片变厚,叶色褪淡,基部节间短粗且充实良好(表2)。最大叶面积出现在孕穗期,较早形成了较大的/光合面积。为确保高产群体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景,业促使整鞘积累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以利抽穗后籽粒的灌浆结实,高产田中期尽最少追肥,主要靠前期肥料发挥效应。1936年第一次烤田后,因群体生长不均,叶色落黄明显,复水时亩施7.5公斤氮磷复合肥,以后在抽穗前15天亩用4公斤尿素作保花肥。1987年根据长势长相,中期只施一次保花肥。实践证明,对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均具有显著效果。 3、后期养根保叶增粒增重盐优57穗型较大,具有灌浆期长,结实率偏低的特点,尤其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灌浆期显著长于常规中粳。因此后期管理对防早衰增粒增重,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高产田两年都于抽穗期亩施2.5公斤尿素作粒肥,据分析,乳熟期、蜡熟期功能叶的氮素含量分别为3.16%和2.51%,叶绿素含量为3.34ling/克鲜重和2.782mg/克鲜重,这对提高群体后期净同化率具有重要作用。后期的木浆管理采用间歇灌溉,后水不见前水,土壤呈湿润状态,使土壤的通气性增强,根系保持较高的活力。断水时间为黄熟期以后,使植株活熟到老,保证后期叶片的光合产物和茎鞘中贮藏物顺利运往穗部,促进籽粒充实。两年的结实率为812.5—84.6%,较一般田块高 3%左右,千粒重为23.5—24.0克,较一般田块高..5—1..0克。此外,中、后期对纹枯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蝗虫等多种病虫害进行了及时防治。盐优57亩产750公斤群体及培育措施@刘超$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 @张端泉$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 @颜振德$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


麦棉两熟制下连续施用化肥的肥效及土壤养分的演变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麦棉两熟是沿海棉区主要种植方式,为了研究连续施用三要素化肥的肥效演变规律和棉花大麦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我们于1981~1986年进行了麦棉两熟十季定位试验。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本所试验场,土壤为粉砂粘壤(中壤)。耕作层土壤肥力:有机质1.41%,全氮0.103%,速效磷15ppm,速效钾275ppm,缓效钾1185ppm,pH(水提)8.2。


克百威对棉枯萎病菌抑制作用的测定
《农药 》 1988
摘要:克百威是一种杀虫、杀螨、杀线虫剂,抑菌作用尚未见报道。经室内测定,在一定浓度下,克百威对棉枯萎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测定结果简报如下。一、测定方法采用含毒介质法,即先配制含有不同浓度克百威的PDA平板,然后将事先培养的枯萎病菌,用切取器将菌落的边缘部分连同培养基切成直径6毫米的菌块,接于含毒PDA平板上,每处理3皿,每皿接3个菌块,置26~28℃恒


小麦高产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世界农业 》 1988
摘要:小麦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最普遍,提供热能和蛋白质最多的粮食作物。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6年统计,世界小麦总收获面积34.36亿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6%左右;总产量为5121亿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25%以上。不论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上看,小麦均居世界谷类作物的首位。近20年来,世界小麦产量增长将近1倍,年平


蘑菇平菇栽培使用磷石膏的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石膏是食用菌菌种生产和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配料,一般用量占培养料的1~3%,主要作用是提供硫素和钙素,调节培养料的pH值。磷石膏是氮、磷高效复合肥生产中的副产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CaO 30~31.5%、SO_3 40~43%、P_2O_5 1.0~1.8%,还含有其它一些微量元素。在食用菌栽培中使用磷石膏代替石膏和部分磷肥做培养料,不仅可以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还可为三废利用闯出一条新路。我所和市磷肥厂合作于1987年首先在蘑菇和平菇栽培中进行使用磷石膏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