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本牧草育种研究概况
《世界农业 》 1988
摘要:一、牧草育种研究 在日本进行牧草育种的主要是国立研究所和指定试验地的县农业试验场。一些民间的种子公司则主要进行一年生牧草和饲料作物(如意大利黑麦草、玉米等)的育种。全国有6个国立研究所分别承担不同草种的育种工作,即:(1)北海道农业试验场:鸭茅、红三叶、紫花


小麦优化施肥技术研究初报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当前太湖地区农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务农劳力不断向工副业转移,在不降低土地生产力的前提下,简化农艺措施、减少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前生产上的迫切需要。本课题是江苏太湖地区规模农业研究项目中,小麦高产高效机械化栽培简化农艺技术研究的内容之一。通过选择最佳的肥料使用时期和使用量,提高肥料效益,达到高产和持续高产的目的。


土壤养分肥力对化肥效应的影响
《土壤通报 》 1988
摘要:用连续栽培十季作物的化肥定位试验地的石灰性黄潮土,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肥力差异明显,以致使化肥效应不一.CK±的N、P不足,施用N肥后产量大增;N±的P不足,施N肥后仅增产20%,施P肥后增产141.2%;NP±的P充足,施P肥无效,施N肥后小麦、水稻增产67.1%和178.7%,K肥对小麦也有增产效果;NPK±的P、K充足,P肥效果不明显,K肥在水稻上有减产趋势,N肥对水稻增产129.6%,小麦增产72.7%.因此在生产上必须根据土壤养分肥力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化肥,以达作物增产,化肥增效和培肥土壤的目的.


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冬春施肥技术
《耕作与栽培 》 1988
摘要:1982年以来,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麦田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冬春施肥技术,在对所获资料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验证性试验。一、不同产量水平麦田的产量形成特点1.不同产量结构特点。将产量水平麦田的


美洲狼尾草染色体组型分析
《中国草业科学 》 1988
摘要:美洲狼尾草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14。染色体绝对长度为3.39~5.30μ,相对长度变化在53.35±2.10到85.33±2.27,臂比值为1.19±0.06至2.24±0.33.1~6号染色体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7号为在短臂上具一随体的近中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型为2n=14=12m+2 sm(sat.)。


加强栽培研究 进一步发挥杂交稻增产潜力
《杂交水稻 》 1988
摘要:粮食对于拥有十亿人口的我国来说,是不能掉以轻心的。我国的粮食产量必须保持持续约定增长,否则就难以应付逐年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局面。水稻占我国粮食总产的45%。1985年杂交稻只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6.4%,但产量则占水稻总产的32. 7%。因此,从发展战略的观点看,抓粮食的首要任务是抓水稻,而抓水稻的重点应抓好杂交稻。抓好杂交稻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抓新组合的选育,二抓栽培,三抓种子制繁。它们是杂交稻整体效益能否体现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杂交稻栽培,在现有组合基础上对于种好、用好杂交稻是至关重要的。 从科学道理说,水稻的产量是一个数量性状,它受多基因控制,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基因效应和环境效应的互作。杂交稻的优势也是数量性状,优势的发挥程度不但与组合的遗传背景有关,也和杂交稻所处的环境(栽培)条件有关。 从大面积的生产实践看,同一个杂交组合,可因为栽培技术的合适与否,而使产量相差一倍以上,这说明栽培条件对优势的发挥是有密切关系的。合理的栽培技术能将新组合置于最佳的自然生态条件下,趋利避害,能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能克服限制因素,使杂交稻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近年强调改造中低产田,这无疑是对的。而要提高中低产田产量,说到底也是一个改进栽培技术问题。 在杂交稻推广早期,栽培科研解决了低结实率的问题,扭转了“千斤长相,八百厅产量”的局面,克服了杂交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大穗有余,结实不足;分率有余,成穗不足”的弊端。通过改革育秧和栽。培技术,实现了省种栽培,在组合单一的情况下,使杂交稻在大面积上顺利推开。同时从理论和技术上初步阐明了性状优势的合理利用,业创造了我国水稻单产的新纪录。80年代初,通过栽培科研和总结经验,克服了一些地区发展杂交稻的限制因素,使杂交稻打人某些“禁区”,面积迅速扩大。除此以外,杂交稻的栽培科研还为选育更高产、适应性更广的组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栽培科研对于我国杂交稻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 然而,当前我国的作物栽培科研的现状是适应不I粮食生产发展需要的,就杂交稻而言存在着如下的不适应。 杂交稻栽培科研与新组合的育成相广不相适应。不少新组合育成后对基本的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甚少,近年来一大批新组合已投入生产,生很快地更新了原有的一些组合。按理说,更换一次品种总会导致单产的提高,但目前全国杂交稻单产业无显著增加,徘徊的局面已经出现。我们不能认为新组合没有增产潜力。育种与栽培的严重脱节,也许是造成新组合增产潜力不能发挥的原因之一。 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进一步扩大杂交稻面积势在必行。1986年全国杂交稻面积为1。34亿亩,1987年为1.64亿亩,至1990年将发展到2亿亩。面积扩大一方面是老区挖潜,但更重要的是新区的开拓。回顾我国杂交稻的发展历史,越是处于大发展时期,须要解决的栽培问题也较多。但是,目前栽培科研的不景气与大发展的形势很不相适应。在全国,这一领域没有整体规划,更没有明确的研究课题二缺少组织领导,就连牵头单位都不明确,栽培队伍正在萎缩,尽管有关部门多方呼吁加强栽培研究,但毕竟还是雷声大,雨点小,问题仍无法解决。 另一方面是目标、要求与现实的栽培科研不相适应。有些主管部门要求科学种田,栽培要指标化、规范化、模式化,更有提出以数据农业来替代历史的、传统的经验农业,提法之高真是令人生畏。人们不禁要问,没有众多的栽培研究,指标“数据”又从何而来?假若目前的“栽培危机”不能迅速扭转,提法再新鲜,终究也是一句空话。作物栽培贵在“求实”,切忌“假、大、空”。 造成对栽培科研不够重视的原因主要是认识问题。有人认为总结群众经验就是栽培科研的全部,有的甚至轻视近年来由于栽培技术的改进和物质投入的因素,而将粮食的增产一律视为是品种更新的单一效应,有了新品种就有了一切。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安排及使用的主观随意性。也有人以栽培有地区性,全国难于统一列课题为由,而取消或减少对栽培科研的投资。实际上,不论育种或栽培都有地区性。各不同生态区为发展粮食生产都同样面临品种选型、作物布局、耕作管理、农艺配套等问题。栽培科研不象有人所认为的“老一套”,而是有很多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有人说栽培就是良种良法,这种看法也不全面,它只能说是栽培科研的一项内容。作物栽培学狭义地说是研究作物的产量形成规律/作物对环境的最大适应与最佳利用;以最小的投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业协调作拗环境、投入之间的关系。广义的栽培学所研究的范围还更广泛。因此,认为栽培科研列不出课题是缺乏根据的。 (983~年,’中国农科院曾召集全国部分专家就我国杂交稻的栽培科研进行论证,上确定了个不同生态区发展杂交稻的限制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不同生态区杂交稻亩产卵0—600公斤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就全国而言,这些命题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我国杂交稻发展与提高的客观需要。但由于经费和组织等问题,课题业未能在各地实施。有些省区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搞起来了,上取得一定放绩,如若加强领导,在全国建立协作网,必将取得成果和效益。除此以外,应组织力量,对主要新组合的栽培适应性、高产配套技术进行研究,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以充分发挥这些新组合的高产潜力。栽培科研还应配合各地已开展的丰收计划、吨粮田等栽培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加速推广。 我国的杂交稻是有生命力的,特别是1986年10月在长沙召开的国际杂交稻学术讨论会,进一步确认我国杂交稻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以及在促进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建议主管部门建立栽培科研协作网,增拨科研经费,强化栽培队伍,从实际出发,支持那些热爱栽培科研业已做出成绩的同志,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栽培研究 进一步发挥杂交稻增产潜力@颜振德$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


胶用四菁新品种的综合技术开发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胶用田菁新品种综合技术开发是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是在“六五”科技攻关项目“田菁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采取经济横向联合形式,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煤炭部物资供应局和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新洋试验站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江苏省盐城市新洋植物胶开发实验厂承担开发任务。生产16个月,已产田菁胶粉624吨,总产值307.2万元,获得利税66.17万元,利润率达21.54%。优良品种的原料基地亦初具规模,加工工艺有了新的突破,可以生产系列产品。1987年10月28日经全国同行专家鉴定,产品质量居全国之首,并向1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样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力发展粮饲共用作物——玉米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玉米既是人类的食粮,又是畜禽的优质饲料。目前美国玉米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其总产的75%~80%供作饲料,有“饲料之王”之称。 据1983年资料,各国人均占有玉米量,美国481公斤,罗马尼亚517公斤,南斯拉夫479公斤,法国188.8公斤,苏联52.8公斤,中国67公斤,全世界人均占有玉米78公斤,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江苏省人均仅31公斤,1986年也只有40公斤左右。 据测定,每公斤玉米籽粒的总热能值为3970大卡,作为动物饲料,其消化能为


杂交狼尾草在沿海地区的生长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土壤含有盐分,以致滩涂植被单纯,种类贫乏。为了改变沿海地区自然草地产量低、品质差、利用不高的状况,1984~1986年从江苏省农科院土肥所引进无性繁殖的杂交狼尾草F_(?)和有性繁殖的杂交狼尾草26-2进行试种,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产量高,耐割性强,茎秆具甜味,为牛羊和草食性鱼类的优良饲草。


关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若干问题探讨
《江苏农业科学 》 1988
摘要:近几年的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程,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生产由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途径与形式。然而,有关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具体步骤,认识尚不一致;所应采取的物质技术途径及相应的经营机制等落后于现实的需要,阻碍了适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