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效唑改进水稻株形的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改善株型是获得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50~60年代,矮秆育种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原因主要是改善了稻的株形。接着,在栽培上也提出了以理想株形为目标,采用促控技术,取得高产的措施(松岛省山等,1970)。但是,当时这些促控技术限于对水、肥、土的要求较高而较难实现。 生长调节剂的出现,为调节株形开辟了新途径。但是在水稻栽培上,一直没有作用缓和、效果稳定的生长调节剂可用。多效唑的合成,使水稻有了对改善株形较为理想的生长调节剂。因此,除进行多效唑应用方法(施用剂型、剂量、时期和技术)的研究外,也进行其调节株形的研究。兹将结果简述如下:


辣椒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
《江苏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辣椒疮痂病俗称细菌性斑点病,是辣椒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常造成大面积辣椒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产量。 (一)发病症状及病原菌特性 幼苗期发病,先在幼嫩的叶面上出现银白色小斑点,尔后病斑变暗色并凹陷直至落叶,植株死亡。成株期也是先从叶片发病,病斑先呈水渍状黄绿色斑点,后呈褐色,边缘隆起,中部凹陷且色淡,表皮粗糙。受害重的叶片上密布小斑点,病斑直径在3~5毫米之间,后逐渐变黄,干枯脱落。茎部发病往往先从分枝处开始,病斑呈长条形,隆起纵


塑料簿膜覆盖下棉花氮素营养特性及增产效果
《核农学报 》 1987
摘要:本试验应用~(15)N标记硫铵研究塑料薄膜覆盖下直播棉花的氮素营养特性及其增产效果。试验表明:盖膜棉花吸收的总氮量明显高于不盖膜处理,苗期尤为突出,盖膜棉株的总氮量为不盖膜处理的244—267%。盖膜并施肥不仅增加了棉株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利用,而且,通过营养器官输往生殖器官的肥料氮量与土壤氮量也分别比不盖膜处理高50.5%和157%,初花期追肥,于初花—盛花阶段形成了吸收肥料氮的高峰,在棉株吸自肥料的氮素中有63.3—76.6%是在这一阶段吸收的。盖膜棉花对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6%,比不盖膜处理高9%。盖膜施肥处理棉花的产量最高,每公顷产籽棉2472公斤。


棉红铃虫微胶囊性信息素干扰棉红铃虫交配的大田试验
《生物防治通报 》 1987
摘要:1986年在沿海棉区,应用2%微胶囊棉红铃虫性信息素,在8公顷棉田进行迷向防治试验。从6月26日至9月6日喷性信息素7次,折合每公顷纯量51克。与相隔1.5公里的药剂防治区对比,效果显著,对红铃虫成虫定向抑制效率89.4%,铃害率压低到1.5%,单铃活虫0.014条。


硫铵和尿素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江西农业科技 》 1987
摘要:螺旋藻培养中常用的Zarrouk氏培养基使用了高浓度的硝酸钠(2.5克/升)。硝酸钠价格昂贵,而且不是我国氮肥工业的主要产品,市场上难以买到,这给降低螺旋藻的生产成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已有的许多试验表明,除了硝态氮外,螺旋藻还能吸收利用铵态氮、酰胺态氮等多种形态氮,其中廉价化肥硫铵和尿素的使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许多配方中用其替代硝酸钠,但报导的用量各不相同。本文从硫铵、尿素的最适用量、抑制浓度、接种后的滞留适应期,光休克反应以及对螺旋藻产量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硫铵、尿素的使用。


对扩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思考
《农业技术经济 》 1987
摘要: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有着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特点,其重要标志是在农村发展非农化产业过程中,把发展乡村工业作为争取的主要目标,以此促进农业和其他非农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于是,农村各产业间的关系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经济关系,当然就有经济效应的互作问题。例如,农村工业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之间的经济效益问题;非农化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活跃农村


太湖地区水田土壤碳氮的年平衡值
《土壤通报 》 1987
摘要:以本区黄泥土、青黄土为试材进行盆栽、微区试验.经三年九季试验结果表明,化肥N利用率平均58.63%,绿肥N为49.65%,稻草N为负值.稻草对土壤C素增加率为29%N的增加率83~166%,均高于绿肥苕子的26.35%和35.66%.化肥N残留率为16.06%.黄泥土和青黄土C、N年平均矿化率为2.16%和2.08%.平衡中上等水田C量每年亩施鲜苕子3274公斤或稻草295公斤;年平衡N量为3.9公斤,实应施硫铵121公斤.


乳汁孕酮酶免疫测定法及其在母牛早期妊娠诊断上的应用
《中国畜牧杂志 》 1987
摘要:家畜妊娠的早期诊断是改善饲养管理和提高繁殖效率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国内母牛的妊娠检查大多采用直肠触诊法。自1973年Heap等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牛乳孕酮以来,此法已成为监控母牛繁殖活动的有效手段,我国也开始应用于妊娠诊断。但是,RIA需要昂贵仪器和辐射防护,难以在生产现场推广使用。为此,Arastadf等(1981)建立了牛乳孕酮的液相酶免疫测定法(EIA)。其后,Vende Weil等(1982)和Munro等(1984)成功地发展了微滴平板酶免疫测定技术。EIA不仅克服了RIA的缺点,而且快速、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