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不同菜地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活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3种菜地土壤之间硝化反硝化活性的差异,反硝化作用利用乙炔抑制培养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养33d后红泥土、灰沙土和灰泥土的氮素硝化率均很高,分别为96.1%、88.3%和70.4%,其中红泥土与灰泥土的硝化率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而灰沙土与红泥土、灰泥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pH值最高和最低的菜地土壤其硝化率分别表现出最高和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在pH4.61条件下灰泥土的硝化率可达70.4%。氮肥的施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3种土壤硝化过程的N2O排放量,占施氮量的0.59%~0.70%。3种菜地土壤之间氮肥的反硝化活性表现为灰泥土>红泥土>灰沙土,其差异也极显著(P<0.01),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占施氮量的-0.02%~0.20%。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氮素损失累积量随时间t的变化均符合修正的Elovich方程:y=bln(t)+a。

关键词: 菜地土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N2O排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子叶胚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龙眼子叶胚中分离得到一个大量表达的表达序列标签(EST),该EST编码序列与金鱼草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的同源性为84%,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龙眼GAPDH基因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龙眼GAPDH基因的cDNA全长为1395 bp,包括一个长1008 bp、编码336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ORF),5′端非编码区(UTR)长71 bp,3′-UTR长316 bp.龙眼GAPD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葡萄、小果野蕉、拟南芥、银杏等GAPDH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高达85%以上,该基因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FJ694011.

关键词: 龙眼 子叶胚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制度对黄泥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连续施肥23年的黄泥田土壤酶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施肥制度(化肥、化肥+牛粪、化肥+秸秆回田)下土壤有机质增幅达19.5%~47.1%,氮素增幅达20.6%~47.9%,磷素增幅达36.7%~499.0%,钾素增幅达55.8%~80.0%。施肥提高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幅达10.3%~28.6%。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与部分酶活性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表明黄泥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 施肥制度 土壤酶活性 养分 黄泥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09 CSCD

摘要:选取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20对SSR引物,对19份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120个位点中,多态性位点为69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为57.5%,每1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4.84个,变幅为2~12个,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617。通过聚类,19个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可以划分到两个类群中,Ⅱ类恢复系材料间遗传距离较近,大多为恢复系明恢63的衍生系,初步表明在现有的骨干恢复系中,恢复系遗传基础相对比较狭窄。

关键词: 恢复系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和RAPD标记分析中国部分地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和RAPD对来自福建、黑龙江、河北和内蒙古4个地理群体的8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3对SSR引物共扩增出76条谱带,多态性条带比率78.9%,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00~0.42之间;筛选出的14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89条谱带,多态性条带比率95.2%,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04~0.66之间。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在4个群体中,福建群体的多样性更为丰富。遗传相似性分析显示,黑龙江和内蒙古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最高,而福建和河北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最低。聚类分析显示,来自南方福建的菌株与来自北方黑龙江、河北和内蒙古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远,且福建群体分布于更多的聚类组,显示出更高的遗传变异度。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菌 SSR分析 RAPD分析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对Bt发酵液的絮凝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将Bt发酵液高效浓缩,采用壳聚糖对Bt菌株LSZ9408发酵液进行絮凝,测定了pH值、温度、壳聚糖浓度、磁力搅拌的速度和时间对壳聚糖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当pH值为5.0~6.0,温度30~35℃,壳聚糖浓度为0.025%,磁力搅拌器550r/min搅拌5min后,壳聚糖作为LSZ9408菌株发酵液的絮凝剂,可除去发酵液中的大部分水及有色杂质,使发酵液中的杀虫蛋白质晶体和芽孢得到很好的浓缩。

关键词: 壳聚糖 苏云金芽孢杆菌 LSZ9408菌株 发酵液 絮凝 浓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对小白菜生长、营养累积及菜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7种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化肥基施,化肥基追肥各半,化肥和双氰胺基施,化肥和双氰胺基追肥各半,化肥和有机肥各半,有机肥)对小白菜植株株高、株重、产量、氮磷钾累积量、肥料利用率及菜地硝态氮、氨态氮及水溶性总磷随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处理相比,化肥和有机肥各半、化肥和双氰胺基追肥各半2种施肥模式不仅能改善小白菜生长农艺性状,可分别提高产量154.44%和172.18%,增加植株氮、磷、钾累积量183.20%和327.21%、310.49%和247.67%、205.95%和189.39%,蔬菜种植期间菜地土壤硝氨态氮总量、水溶性总磷随地表径流的流失量还能分别减少63.10%和56.53%、39.97%和48.44%,从而明显减少了菜地土壤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该2种施肥模式值得在今后蔬菜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而化肥基施的施肥模式明显促进了菜地土壤硝态氮、氨态氮和水溶性磷随地表径流的流失,故此种施肥模式在蔬菜生产上应加以避免。

关键词: 小白菜 施肥模式 产量 氮磷钾累积 肥料利用率 氮磷流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甲胺磷抗性细菌种群特征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分析

生态毒理学报 2009 CSCD

摘要:应用高浓度甲胺磷培养基,对农药厂排污口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出21株细菌,分属13个细菌属.对甲胺磷抗性细菌脂肪酸的分析,共测定到38个脂肪酸生物标记(PLFA),这些生物标记分为4种类型,即1)高频次分布的生物标记,普遍存在于细菌类群,属于细菌总体类群(Bacteriaingeneral)的生物标记;2)中频次分布的生物标记,在细菌种出现概率中等,可以用于代表细菌属类群(Bacteriumgenus)识别生物标记;3)低频次分布的生物标记,在细菌中的分布概率较小,可以用于指示特定细菌种间差异的生物标记;4)微频次分布的生物标记,这种生物标记仅在一种细菌种类出现,是细菌种特征生物标记.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同属细菌不同种的差异,可将假单胞杆菌属分为2类,第1类包括了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丁香假单胞菌,其特征为17:0CYCLO生物标记含量小于3.60%;第2类包含了伞菌假单胞菌、威隆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温哥华假单胞菌,其特征为17:0CYCLO生物标记含量大于5.99%.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差异对甲胺磷抗性细菌种的聚类分析,能有效地将细菌类群分为3类,微生物群落中存在着稳定的生物标记和受环境影响的生物标记,论文提供了一种脂肪酸生物标记的分析方法,结合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以解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对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甲胺磷抗性细菌 脂肪酸生物标记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

茶叶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浸梢法测定茶小绿叶蝉对8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福建省不同地区茶小绿叶蝉对5种杀虫剂的药剂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联苯菊酯、溴虫腈、三氟氯氰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噻嗪酮、杀螟丹等药剂对小绿叶蝉均有较高的毒力,不同地区小绿叶蝉对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福安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啶虫脒已经产生了高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达44.1和97.4倍,对吡虫啉达中抗水平,抗性倍数为11.8倍;北峰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杀螟丹的抗性水平为中抗,抗性倍数为16.4倍;武夷山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啶虫脒已经产生了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52.3倍。不同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溴虫腈表现敏感。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药剂敏感性 地区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籼稻不育系闽丰1A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闽丰1A是以IR58025B为父本与D297B杂交,再与金23B(作父本)复交,F3代选优质、柱头外露率高的优良株系与金23A测交并连续多代成对回交,采用逐步排除微效恢复基因的方法育成的籼稻不育系。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好,可恢复性强,稻米品质优良,稻瘟病抗性较好,2007年11月通过福建省科技成果鉴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优质 不育系 闽丰1A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