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9911条记录
汕优63秧田播种和本田移栽规格探讨

江苏农业科学 1986

摘要:杂交稻新组合汕优63,具有米质优良、抗病性好、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等特点。为了寻求汕优63秧田播量和本田移栽的规格,为指导大面积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汕优63的播期、播量、密度等诸栽培因素对其产量综合影响及诸因素之间互作效应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杀杂交稻赣化2号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杂交水稻 1986

摘要:面临大面积杂交稻单产达千斤,小面积单产已达1300-1500斤/亩的情况下,寻找更高产的杂交组合,实现更高产的栽培,就成为高产稻作栽培科研的重要课题。 原徐州地区农科所1978年从江西引进赣化2号进行比较试验,1979年试行高产栽培,五年来不但对赣化2号生育特性及其在淮北的丰产栽培适应性做了系统的鉴定,同时研究了赣化2号产量优势的生理特点,产量形成过程和不同种植形式的配套技术,并采取内外结合的办法,进行验证,从而形成了适应于淮北地区推广使用的赣化2号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一、杂种优势与生态优势的合理利用 1.产量优势的生理基础:赣化 2号(IR。。X献党1号)为化学杀雄杂交釉稻,它比现有推广的“三系”杂交稻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1981年用拉丁方排列,F;的产量超亲优势为39.44%,杂种优势为42.89%。其产量优势的生理基础主要在于光合面积大,光合时间长、叶面积延续期大(表1)。特别是叶面积优势与根系吸收机能则和三系杂交稻完全一致。 赣化2号的产量优势还明显地反映在产量构成因素上。主要特点是单位面积上总粒数、总实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有较大的超亲优势,分别达42.74%、33.97%、11.87%,杂种每亩穗数略高于MP,但低于IR。。,超亲优势一20.34%,平均优势4.1%。每穗总粒数低于s,但远高于2,其平均优势为24。62%。在亲本德数与穗型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杂种取倾向高亲的一方就会使单位面积上的总粒数显著增加,业弥补了很低的粒重与结实率的负效应,而呈极显著的产量优势。 2.杂种优势与生态条件的关系:MC. Donald等( 1977)研究几个水稻品种和五个杂交稻的总光合率的优势,在最大光强和高温条件下,2个杂交组合的总光合量分别高于它们的亲本44%和41%,说明强光、高温有利杂种光合生产优势的发挥。几年来的生产实践也表明,在高温、光照好的年份,杂交稻增产效果最大。在同一年份,江苏南北的不同地理位置或不同播期,由于所处光温条件的差异而导致产量的差异。以1983年播期试验来比较赣化2号在不同栽培季节的生态条件下产量优势的发挥状况(表2)。 从表2可见,播期推迟产量对照优势下降,早播早栽产量对照优势可达61。18%,而5月26日播种6月 30日栽插的仅有10.85%,其中总粒数的下降是重要因素,而每穗粒数与结实率负效应的增加也有一定关系。 早播早栽,营养生长期较长,总叶片数增加l—2片,生育进程与地区有利的生态条件有较好的同步性,物质累积较多,大穗多粒的优势较易发挥。 3.以生态优势来发挥杂种的产量优势:淮北地区有较好的温光资源等稻作生态优势,以徐州为例,30年平均15C以上的初日为4月29日,终日为10月3日,初、终间日数为167.4天,积温为3919C。为了更好地发挥杂种的穗粒优势,采取改进育秧技术,早播早栽,使苗期置于5月上旬一6月上旬,这期间日较差较大,日照充足,平均气温18.0—24.ZC,有利于形成多率壮苗。淮北地区光照资源丰富,有明显的两个辐射高峰。5月下旬一6月中旬的旬日照时数分别为93.3、89.4、89.4小时。日照百分率5、6月分别为56%、60%。采取早栽就能利用这一日辐射优势而形成中位叶短直、株丛矮壮、分率数较多的株型,生能提高成稳率,增加穗数。5年来的结果表明,徐州种赣化2号,通过合理安排播期以利用生态优势,从而解决了高产与穗数不足的矛盾,使丰产田每亩成穗16—17万,高的可达21万,其主要原因是辐射量与水稻的成穗数呈高度正相关。徐州7月下旬一8月上旬是第M个辐射高峰,旬日照时数为85.0、83.8小时,正是决定粒数的时期,高温、多湿、日照多,有利于群体中期的物质积累和粒数的形成,因此早栽田颖花量明显增加。8月中旬以后,淮北的日较差逐渐增加,、赣化2号在此季节抽穗,高温为害概率极低,抽穗后40天平均气温为Zs.08℃,安全结实有保证,导致单位面积上实粒数的优势明显增加。这种以生态优势来发挥杂种优势是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 二、光合生产体系的建立与调节 据多年试验资料,杂交稻稻谷产量与生物产量号极显著的正相关,r=0.978。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多元分析也显示生物产量与稻谷产量的通径系数最大,而Donald提出的收获指数则是第二位的。赣化2号单叶光合速率业无显著优势,要增加物质生产一是通过早播早栽延长光合时间,二是扩大群体数量,建立较大的光合生产体系。因此,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应以增加光合生产为核心。 1.基本苗的确定:通过稀落谷培育多率适龄壮苗,益在本田栽足基本苗数是建立高产群体的第一步。赣化2号为中轴晚熟类型,一生总叶片数17—19片,光周期受父本影响呈弱感光性,营养生长期较长,有效分燕期比早熟中釉长,分率能力高于双亲平均值,有一定的分级优势,早播早栽每苗带菜3—4个,8叶龄移栽,在高肥条件下成穗数与栽插密度呈渐近线方程(图1)。 若赣化2号单产1700斤的高产田每亩为17万穗,则在淮北栽插密度的理论值为1.821万穴,这与大面积示范田的1.8一2.0万/亩的数值是很相近的。5年来13丘高产田平均为1。91万穴/亩, 12丘高产田基本首(包括分级)为}.26万/亩。 2.分集的长消与最高茎集数的调节:高产田分级数量、动态,往往是中后期群体结构状况的前兆。取得高产的赣化2号均有早发、早够苗的特点。从1980—1983年四个典型田块分率长消过程(图2)可以看出:四年间到达预定穗数的班数(17万改/亩)均出现在栽后18天,这与三系杂交稻的早发指彻;to大达到20万苗/亩,有相似之处。叶龄对于同一品种(组合)在同一生态区的同一播种栽插季节,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年际间变异的一面。1980—1983年3年间总叶片数分别为17、19、18片(众数),平均为18片;达到预定穗数的叶龄分别为10.5、11.0、11.2叶。单产1700斤的田块,最高茎率数变幅为31.3一47.8万/亩。4年间8个单产1700斤以上的田块,平均最高茎率数为2.8.7万/亩,接近40万/亩的经验数。尽管最高茎率数有较大的差异,但高峰期均出现在栽后35土 2天,进入穗分化全田总茎菜数又趋于相近,均为29万/亩土 1万左右,这是人为烤田调节和群体内在自动调节的必然结果。 最高茎难数受基肥、分维肥以及当年气候条件、灌溉水等所制约。在基肥加分率肥不大于45斤氮/亩的条件下,每亩最高茎菜数y与施氮量X呈正相关。 以化学氮(硫铁折氮)做基肥试验结果得方程: y=ZI.2k十0.uXoX 若令y为38.7万/亩(4年平均值)则基肥的无机氮为32.82斤/亩。 以有机肥做基肥加无机氮做分首肥试验‘结果得方程: y=15、083+0.553X 同样令y=e.s.v万/亩,则有机肥加无机率肥纯氢为4.2.71斤/亩。按照 5年来基、追肥之比计算,有机肥做基肥的数量为34.77斤/亩,无机速效氮做分率肥的数量应为7.94斤/亩。掌握这样的施肥量,在淮北中上等肥力的地块上,可望获得较大的,且便于人为调节的群体。 1983年最高茎率数仅31.3万/亩,成穗16.05万/亩,成穗率51.3%,比常年有所提高,但穗前干物质积累则比1980年同期减少10.6%。之所以获得1700斤以上单产,主要是后期光、温条件较好,8、9月积温比常年多2.8.7C,光照比常年多23.8小时。 除合理施肥外,调节分率的有效措施是烤田。烤田时间、轻重、期限决定于栽后20一30天的分签势。赣化2号高产田尽管措施上有较大差异,但栽后20天内田块间的分美进程是相对稳定的。栽后2.0天以后由于13叶的出生,基部受光条件显著降低,群体对个体的调节逐步起主导作用,所以确定烤田方案应以20—25天的分美进程为依据。这一时期也是田块之间分率增长曲线产生较大差异的时期。1981年此间分蒸日增2.22万/亩,于栽后24天 6月 15日始烤,主持续至 7月 6日进行重烤田。1983年此间日增1.1万/亩,则于 6月 18日始烤田,采取轻烤田。 3.叶面积与中后期冠层结构的特点:当人们通过扩大绿色面积争取高产而遭到倒伏的限制时,就导致去寻找最合理的叶面积指数。江苏七十年代中后期推广杂交稻经多年实践认为有利高产的最适最高叶面积指数苏南为7.0—7.5,淮北8.0左右。当IR。育成后S。yoshida等开始怀疑可能没有一个最适的叶面积指数,或者对于那些半矮秆品种来说其适宜值应比其他品种为高。IR。叶面积指数一直到达10时的群体生长率( CGR)还在增加。可见,随品种的改良,适宜的叶面积指数正在提高。 赣化2号从抗倒性、耐肥性、株型方面 明显优于现有的杂交稻和IR系统的品种,群体对光能的利用也比五、六十年代的品种大为改善。赣化2号丰产群体的消光系数为0.398,而在同样栽培条件下的南优3号则是0.450,这表明赣化2号应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即使这样,从有利于高产和经济效益来看,它依然有一个最适的叶面积指数。从不同施肥、栽培处理的实产与其最高叶面积指数进行分析,稻谷产量y与最高叶面积指数X之间呈二次方程的抛物线关系(图3)。 根据图3方程可得最高产量的最适最高叶面积指数1。AIOpt: LAIODt=、=Q 9。 ——一”“ZC一。·。、这个理论值与近年来淮北1700斤以上的高产田块的实际值9—10的幅度是十分吻合的。 最高叶面积指数只反映群体在临近抽穗的生长量,诚然,群体的生产效能往往亚不单纯地取决于某一阶段的叶面积或光合时间,而是决定于整个生育时期内叶面积和时间曲线的积分值以及当时实际生态条件。因此对于水稻高产栽培来说,要求前期增长较快,中期比较平稳,后期不过早衰退,叶面积高峰期能尽量多地利用地区的辐射高峰等生态优势,这样叶面积延续期(LAD)大,生物产量高。试以不同年份不同产量水平的田块,实际的叶面积长消过程来看其相对理想的过程(图4)。 图4表明,1979年叶面积长消过程属早发早衰型,LAI最大值为10.5,叶面积偏大,叶色偏深,后期又遇低温,早衰,全生育期缩短,虽然单产1432.5斤,但未能发挥杂种应有的潜力。1982年由于干旱,井水灌溉,地温前期偏低,整个营养生长期积温也低于常年,因此群体很小,最高LAI只有6.58,属生长不足型。即使叶面积中期平稳,后期光温条件也较好,但前、中期累积量偏低,没有达到丰产目的。”1981、1983两年的生长过程基本相似,高峰期达到一定数量,早发、中稳过程明显,后期LAD较大,未见早衰,因此单产都在1700斤以上,这种叶面积长消过程属丰产型。 达到丰产型的条件,首先应具备足够苗数。一般在最高分率期不低于35万苗/亩,在此基础上通过促花肥的合理施用做为第二次调节群体数量的有效措施。据5年来的实践,若群体最高茎案数低于40万亩/亩(栽后35天)则可通过施用促花肥,扩大顶部三叶的长、宽度,而构成孕穗后叶面积指数达到9—10的标准。若总茎案数已达40万苗/亩,但烤田后叶色明显退淡,说明地力或基肥仍不足,要少施、补施促花肥。通过烤田,总茎巍数仍然超出45万苗/亩,则是前期肥料偏多,一般不施或晚施少量促花肥。这种以苗数做为穗肥施用的指标,在生产上是切实可行的。 高产不但要求群体叶片有一定数量,还应注意叶片的姿态、角度配置,以改善群体内在的光体系,降低光饱和点。简化2号叶片厚度较大,齐穗期的叶重达’.emz/cm’,同NIR。为4.48mg/cm’,穗分化期分别为4.52、4.33。g/cm’;叶姿挺拔,顶部三叶与茎秆夹角分别为7.75、10.7、14.0度,因此适当扩大顶部三叶的长、宽度,有利于发挥穗型优势而不改变受光姿态。按照几年来单产1-700斤高产田的实测结果(表3),顶1叶43.1厘米,顶2、3叶相近,约比顶1叶长10厘米,抽穗期冠顶三叶占叶总面积的70%。栽培上一般顶3叶露尖施用促花肥,顶2叶明显增加,穗型变大,结实率稍有下降,但总实粒数有所增加。 赣化2号高产田的LAI大,叶层深厚,特别是层高60—100厘米之间所占叶面积的光比例较多。但由于叶片之间布局合理,某部光照条件依然较好,以图5的实际资料对照殷宏章等(1959-)以常规稻为材料所测得的结果,有如下新的特点:群体叶面积大、冠层叶面积比较高、叶层深厚,随叶层深度相对光强下降较少,在群体中上部(层高70厘米处)相对光强仍有18%,稻田表面实际值为3.0%。从光能利用的角度来分析,赣化2号高产田大大超过五十年代末期的高产田,这也许是稻谷产量水平比20年前增加近一倍的重要原因。 4.干物质生产进程调节:杂交稻干物质生产在前中期表现优势,但后期优势下降,对于这样的品种类型,在栽培上扬长克短是十分必要的。据5年来多田块次系统生长分析的资料,赣化2号高产田稻谷产量y与一生干物质产量X呈密切正相关。 y= 180.89十0。4603X r。0.8329’. n= 18 若单产1700斤,一生总干重的理论值为3300斤/亩。 稻谷产量也与抽穗期积累量呈密切正相关。 y=360.87+0。5389:: r== 0.84.98** n=18 若单产1700斤,抽穗期物质生产量应达2484..7斤/亩。 在早季栽培条件下,栽后2.0大的生长量占一生总干重的14%2从穗分化期到抽穗的2.2天,其干重的增长量几乎为一生干重的一半,栽插至抽穗的累积干重占总干重的75.3%,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只有一生干重的24.7%,这比南优3号同期栽培的高产田抽穗前生产量占67%的数值增加近10%。水稻抽穗后代谢源与代谢库的关系相对地说是比较单纯的,实际上后期干重的增加主要用于充实谷粒,也就是说,抽穗后干物产量转化为谷粒的产量相当于900斤/亩,而其他的800斤,则是抽穗前光合产物运转的结果,这相当于稻谷产量的47.2%,这个数值大于现有常规稻。可以认为:发挥赣化2号前中期的物质生产优势,觉将这一优势通过栽培条件的调节使它转化为产量优势,这就是杂交稻高产栽培区别那些更多地依赖后期积累的常规稻之所在。 掌握物质生产进程的有效措施仍是水肥调节。生长前期当叶面积指数不大的情况下,高氮结合水层,能大大促进RGR,高的田块可达132mz人·日,栽后35天以上,一般年份都正处在烤田状态,其RGR只有20—30mz/z。日。但中期复水施穗肥则可再度提高RGR,业达到30—40。yg。日。气候条件极大地影响RGR,1981年抽穗期间连续阴雨近 10天, RGR降到 3 ms/g·日的低水平。比较1979、 1983两年的 RGR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1983年不同生育阶段的*GR比较协调,能体现高产田一般的物质生产进程,而1979年则是烤田进行不力,且施肥次数偏多,前期偏高,而中、后期偏低,相对生长率的阶段变化显示出群体物质生产的状况,它可做为掌握群体物质生产进程的一个依据。 三、高产田的产量构成因素 1.各产量构成因素对稻谷产量的作用: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粒重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而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则变幅较大。以22个栽培处理所构成的不同产量等级的产量构成因素(粒重除外)与赣化2号产量进行偏相关分析的结果(表A).每德总粒数与每亩穗数在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产量与结实率达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每亩穗数在平均水平,产量与每德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当结实率与每穗总粒数在平均水平,产量与每亩穗数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在这些偏相关中,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系数最大。但是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构成产量的各个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将会发生变化。由于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将随产量提高渐趋激化,因此每亩总颖花量在高产条件下总有一个适宜值。若按不同产量水平进行分析,则可以看出另外一种现象;赣化2号在778.3—if}00斤、1001—1300斤、1301—1600斤和1601斤/亩以上四个产量水平,结实率的极差R依次变大,分别为0.77. 6.14、8.90、19.77,变异系数C、V也依次变大,分别为0.596%、2.447%、4.52%、7.132%。表明在1600斤/亩以上的高产栽培,结实率成了关键因素,变幅之大正是高产稳产的潜力所在。穗、粒数在增产中的作用是不容轻视的,但高产田往往有较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生长量,足穗多粒益不难取得,而结实率则因人为、环境的因素可产生较大的变幅,所以低产变高产应主攻穗、粒数,而高产更高产则关键是提高结实率增粒重。在措施上,前者主要是扩大群体的数量,而后者则主要是改善群体的素质。 2.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作用与适宜颖花量:L·T·Evans列举众多的实例论证了 “库”对作物产量的限制作用。似乎增加 “库”的容积就有可能获得高产。就水稻而言,做为“库”的总颖花量(当然还有颖花的大小)依品种的改良有增加的趋势。五十年代的大车粳每亩总颖花量为1926万,六十年代的农垦57为2875万,七十年代的汕优3号3523万,而目前的赣化2号则达到4000万的水乎,同时结实率可达85%,就这一点看, “扩库”使品种产量能力提高了。但就一个品种而言,由于光合生产特性、物质吸收、运转、贮藏、抗性有相对稳定性和特异性,在一定产量水平,“扩库”增加稳粒数,有明显增产效应,而超出这个界限,就是增加颖花量,也未必增加光合产物,特别象杂交稻这样的类型,在往高产不是颖花不足而是有余。尽管赣化2号是这样一个产量潜力很大的杂交稻,也依然存在着单位面积上有适宜的颖花量。据几年的试验结果,产量与领花量的关系不是直接关系,而是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图6)。能达到最高产量的颖花量可视为最适颖花量,这个理论值为4076万/亩。若以“源库”理论来说明,则在最适点之前,“库”是产量的限制因素,而在最适点之后,显然是“库”有余而“源”不足,再增加颖花量不但没有增产效果,反有减产现象,这样,“源”则成为限制因素。最适颖花量会因外界生态条件的改变而表现不同的数值。淮北地区纵有良好的温光资源等生态优势,但通过高产栽培赣化2号,每亩总颖花量能够与所取得的光合产物相适应的数值,约为4000万左右。、、,-. 3.赣化2号高产田的产量构成因素:现有推广的南优、汕优组合在淮北的最高单产1500—1600斤的出现较多,单产1700斤的田块为数甚少。1979年,郊县出现单产1711斤 的高产田。1980年以来,由于简化2号的试“验一示范,单产lino斤的田块已多次出现。 现收集有系统记录的面积在一亩以上的高产 田的产量构成因素于表5。 4年间有6个田块平均产量达1740.12斤/亩。其德数平均17.27万/亩,每穗238.6粒,每亩总颖花数为4096.6万,结实率85%,千粒重25.6克,每亩总实粒数3474万。 四、不同种植形式的目审核*与增产关o 由于生产上种植制度的差异,一个新品种(组合)投入使用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技术,形成栽培技术体系,这样才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淮北常年无霜期220—240天,赣化2号在两年三熟区或三年五熟区的早茬口增产效果最大,茬口推迟效果下降。以徐州为例,播种始期4月中(覆盖薄膜或温室育秧),终止期 5月初,大田栽插始期 5月20日,终止期6月中,安全齐穗期8月底,采用茬、种、苗配套技术,赣化2号可应用于大元麦茬、油菜茬和早小麦茬等中茬口。 早茬一季稻:适用于地多人少地区的冬闲田、绿肥田、与薄膜育秧配套。 4月中播种,播量净秧板40斤/亩,或温室育小苗寄栽加盖薄膜,至4月底通风炼苗,5月初揭膜,5月20日7—8叶龄栽插,单产1700斤以上的田块多出现在这种栽培形式。8月中抽穗,9月底成熟。薄膜育秧在淮北尤以过好炼苗关为关键,若采用孔膜育秧更有利培育分缤多、底无枯叶、生长量适中的壮苗。 早中茬单季稻:采用地膜育秧4月20日播种,秧板铺若干碎草后平盖地膜或低拱覆盖,4月底5月初揭膜,播种量30斤/亩,5月底、6月初可达7—8叶龄,带菜2一3个。力争早栽、早管是增产的关键,适用于淮北大元麦茬、油菜茬。应在小麦收割前栽完。 中茬单季稻:是目前淮北扩大简化2号的主要茬口。其一,与稀播长秧龄育秧配套,4月 25日至 4月底播种,播种量15—20斤/亩,培育多票、长龄大苗,主要应用于早小麦茬,6月10—15日栽插,叶龄8—9叶。稀播长秧龄主要是稀、匀,以扩大单苗的营养面积,越力争在8叶龄分莱达4—5个,9叶龄苗带莱6个以上。其M,与温室(或其他加温形式)育小苗,寄栽的两段育秧配套。这一办法在淮北一般4月中开始,一叶一心至二叶期寄栽,第一批覆盖薄膜,可搞2—3批。单苗寄栽的营养面积2—4平方寸(按秧龄长短而定)有利培育多率、整齐大苗,同时使本田生育期缩短3—5天,在稻麦两熟的地区有一定利用价值。 大苗栽培主要依靠秧田分率成穗,落田基本苗数(包括分获)比中苗栽插的增加近一倍;在施肥上级肥略减,中后期追肥比例略增。栽插时注意减少值伤,力争克服地上、下部生长比例的失调;要注意勿使超龄,赣化2号总叶片数17—19叶,苗叶龄不宜超过9叶;同时在安排寄秧面积时,应依叶龄增加,相应扩大营养面积,保证秧田分率早发、生长正常;益防止大田早衰,穗型变小是增产关键。 秧田套栽稻:秧田面积占水稻面积10—15%,往往因迟栽而变为拖腿田。近年来采用套栽办法,变秧板田为早栽高产田。1980年以常规秧板1.l米宽的秧沟套栽两行赣化2号,单产达1100斤11983年,新沂县采用窄秧板套栽赣化2号,单产达1300—1400斤。套栽办法是在秧苗1叶1心期套入赣化2号3—4叶龄苗,每亩1.5万穴左右,拔秧后清理板面,重肥促进,加强管理,充分发挥中期的生长优势夺高产。 赣化2号两段育秧的寄秧田,可采用抽行国苗办法或结合拔真留假( IR。。),同样可变晚茬为早茬,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挥赣化2号的增产潜力。化杀杂交稻赣化2号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颜振德$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胡承太$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康乃馨的田间管理

江苏农业科学 1986

摘要:康乃馨的田间管理,主要是合理协调温、水、气、肥之间的关系,给植株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夺取康乃馨优质高产。 1.温度:适合康乃馨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4~21℃。在这个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长越慢,甚至不开花。高于21℃,温度越高,生长越快。但温度高容易形成茎秆纤细、柔弱、花小。夏季温室栽培,白天温度以不高于27℃,夜间温度不低于14℃为宜。冬季温室栽培,白天以14~20℃,夜间不低于10℃为宜。一般说来,一天之内温室的温差最好。控制在12℃以内,否则,容易造成花萼开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紫鞘病病原及其侵染規律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摘要:水稻紫鞘病是我国南方稻区生产上的一个新问题,发生面广,为害较重。经1978~1984年的研究,找到了引起紫鞘的病原茵是Acrocylindrium oryzae。带菌种子是本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保存在干燥状态下的病稻草也有传病作用,稻田后期的某些虫、螨,可以传播病菌。紫鞘病病原菌的主要侵染方式是系统侵染。水稻孕穗期喷雾接菌,也能形成紫鞘,但注射法伤口接种时,大多形成虎纹斑烂鞘。因此,紫鞘是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又一种典型症状。病菌生长与产生孢子的适温为25~30℃。孕穗期接菌,其潜育期:30℃为1天,25~28℃为2天,23℃为3天,19℃为4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灰色地膜防治西瓜病毒病

江苏农业科学 1986

摘要: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省西瓜种植面积目前已超过100万亩。但西瓜生产上的三大病害特别是其中的病毒病,近几年为害严重,影响西瓜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生产者的收益,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1985~1986年,我们对西瓜病毒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棉48不同密度下的产量结构

江苏农业科学 1986

摘要:盐棉43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抗病棉品种,1986年已达200万亩左右。为了更好地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我们研究了盐棉48在不同密度下产量构成和不同果节上的铃重与衣分的差异,为确定盐棉48适宜的种植密度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1986

摘要:为了探讨地膜在草莓栽培上的应用价值和有关覆盖技术,以提高草莓产量,1984~1985年度进行了草莓地膜覆盖试验,并在句容县白兔乡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报告如下。 (二)草莓地膜覆盖的早熟、增产效果 地膜覆盖与露地不覆盖相比,地膜覆盖的现蕾、开花、结果提早,花蕾增多。开花期提早10天左右,采果期延长18天左右,单株果数、单株果重均有明显增加,产量明显提高。1985年秋句容县白兔乡示范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小麦苗期生理与管理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1986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穗器官分化形成期长,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具有花多、实多、穗大粒多的生态优势;但春季多雨寡照。分蘗成穗率低,限制了穗数的利用潜力;并因为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自然灾害频繁。千粒重难以稳定和提高。据我院多年研究,实现本区小麦高产的途径是运用阶段控制手段,首攻足穗,在足穗的基础上争取大穗,提高和稳定粒重。如扬麦系统品种(下同)应争取每亩有效穗26—30万,每穗35—40粒,千粒重40克左右。小麦苗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地下部根系增生,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陵57的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1986

摘要:金陵5Z是1979年从斯里兰卡品种“BG90-2”中系统选育结合辐射选育而成。1982~1984年在本市县郊进行多点试验和生产示范,同时进行病虫抗性的综合鉴庞;1983、1984两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并进行多点生产试验;1985年3月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通过,定名为金陵57。 (一)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缩节安在棉花苗床上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1986

摘要:1984~1985年,我们在棉花苗床上进行了化控试验,以探明缩节安在苗床上应用的适宜浓度及其对棉苗的调控效应。 一、化控时间与方法 苗床于4月初下种育苗。当子叶节以下幼茎高度超过6厘米时进行化控。喷施缩节安的浓度分为5、10、20、40ppm四种处理。喷施时,选择晴暖天气的中午时间揭膜,均匀喷洒叶片,待棉叶上的药液风干后封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