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气体射流冲击干燥花生工艺的优化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探究气体射流冲击干燥装置对花生干燥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及优化干燥工艺.方法 利用气体射流冲击干燥装置研究不同因素(干燥温度、风速、喷射间距)对花生的干燥特性、发芽率、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上述三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待优化区间,并运用 Box-Behnken 响应面实验设计和隶属度综合评分法,对干燥工艺进行综合优化.通过数据分析与比较,得出最优干燥工艺.结果 温度45℃、风速 5 m/s、喷射间距 15 cm为最优干燥工艺.此时花生干燥速率为 0.0900 g/(g?min)、发芽率为 95.00%、亚油酸含量为34.000%.结论 该工艺相比其他工艺,既能保证花生营养品质、发芽率,又可实现快速干燥,为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技术应用于花生干燥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花生热泵干燥动力学及品质变化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以带壳鲜花生为主要原料,采用热泵干燥技术对花生进行干燥,对比了不同物料温度、装载量以及风速对花生干燥特性、营养品质及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干燥水分比随干燥时间均呈指数下降趋势;干燥速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随着温度的增加,干燥时间缩短,单位能耗先降低后升高;随着装载量的增加,干燥时间延长,单位能耗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对干燥时间和单位能耗无显著性影响;物料装载量对花生仁中蛋白质、脂肪、油酸、亚油酸、氨基酸无显著影响,物料温度和风速对其有显著影响;干燥后的花生仁酸价和过氧化值均符合国标规定;热风温度为45℃时,花生仁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物料装载量和风速对发芽率无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干燥条件设置为热风温度45℃、单盘装载量1 000 g、风速1.2 m/s时,花生仁干燥特性及品质都较好,且干燥时间较短(10.0 h),单位能耗最低(11.01 kW·h/kg)。


错株种植对密植夏玉米碳氮分配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错株种植方式对黄淮海地区密植夏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调控作用,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75万(D1)、8.25万(D2)和9.00万株/hm2(D3)3个密度水平,错株(S)和对株(CK)种植2种方式,测定植株氮素(N)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量、花前转运量、花前转运效率、花前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积累量以及收获指数.结果表明:1)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植株N和NSC的积累量、花前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但降低了 N和NSC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过高密植水平(D3)不利于籽粒中碳氮的积累和转运;其中,碳氮积累和转运量以D2最高.2)错株种植(S)可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N和NSC的积累量,促进N和NSC花前的转运和花后的积累,并可显著提高花前N和NSC转运效率(P<0.05).3)在各处理组合中,D2S的N和NSC积累量、花前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且D2S的N和NSC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与对照(D1CK)相比并未显著下降.综上,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在8.25万株/hm2密植(D2)水平下采取错株(S)种植方式可显著提高整株的氮素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并促进其向籽粒的转运,获得较高的N、NSC收获指数和产量.


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富硒大豆中硒代氨基酸的含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0.1 g脱脂后富硒大豆样品于离心管中,用5 mL pH 7.5的130 mmol·L-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超声振荡30 min,用15 mg链霉蛋白酶于37℃振荡酶解5 h,离心后取上清液,过0.22μm尼龙有机滤膜。滤液中的硒代半胱氨酸(SeCys)、硒代蛋氨酸(SeMet)、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在Agela MP-C18色谱柱上分离,以含2%(体积分数)甲醇和0.5 mmol·L-1四丁基溴化铵的40 mmol·L-1磷酸氢二铵溶液(pH 7.0)进行等度洗脱,并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3种硒代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硒代氨基酸在7 min内可以实现基线分离,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均为5~100μg·L-1,检出限依次为0.086,0.075,0.047 mg·kg-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5.5%~10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不大于3.0%。方法用于分析富硒大豆中的硒代氨基酸,大豆中硒赋存形态多为SeMet,含量占总硒量的85.5%~94.5%。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PLC-HG-AFS) 硒 大豆 硒代氨基酸 硒形态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不同包装对香椿粉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的货架期,分别采用聚乙烯(polyethylene,PE)密封袋、铝箔密封袋、复合真空袋、铝箔真空袋对香椿粉进行包装,在(55±1)℃高温、(40±3)%相对湿度条件下进行加速实验,研究香椿粉贮藏期间感官、水分、色泽、风味成分及菌落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采用PE密封包装贮藏的香椿粉吸潮、褐变严重,菌落总数显著上升;而铝箔真空包装贮藏的香椿粉中水分含量、色泽及菌落总数未发生明显变化;不同包装贮藏的香椿粉中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13种、醛类11种、酸类3种、萜烯类3种、酮类7种、酯类9种、醚类1种、含硫类2种、烷烃类3种、杂环类4种;挥发性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包装贮藏的香椿粉样品可显著区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14种差异挥发性化合物(VIP>1),其聚类热图也可对不同包装贮藏样品进行较好分类。以铝箔真空包装形式效果最佳,铝箔密封、复合真空包装次之,PE密封包装的香椿粉水分、色泽、风味及微生物品质变化最大。
关键词: 香椿粉 包装材料 贮藏品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长期秸秆还田下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长期秸秆还田且基施足量氮肥(150 kg/hm~2)条件下研究拔节期不同追氮量[0 kg/hm~2(N150)、37.5 kg/hm~2(N150+37.5)、75 kg/hm~2(N150+75)、112.5 kg/hm~2(N150+112.5)和150 kg/hm~2(N150+150)]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协同实现较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追氮量,以期为秸秆还田下冬小麦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冬前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150+75和N150+112.5处理下较高。花前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花后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不追氮(N150)和低追氮量(N150+37.5、N150+75)处理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与转运率总体上均显著高于高追氮量(N150+112.5、N150+150)和不施氮(N0)处理;花前氮素转运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N150+150处理达到最大值,但其花前氮素转运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仅基施氮150 kg/hm~2处理相比,拔节期追氮37.5~150 kg/hm~2增加籽粒产量10.45%~33.64%。随着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150+112.5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N150、N150+37.5、N150+75、N150+150处理提高30.85%~33.64%、15.04%~20.99%、6.62%~11.07%、7.35%~7.81%;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直线下降,N150+75与N150+112.5处理间差异总体上不显著。综上,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增加冬小麦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但过量追氮导致花前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率大幅降低,产量增加效应减小,氮肥利用效率大幅降低;在长期秸秆还田基施氮150 kg/hm~2条件下,拔节期追氮112.5 kg/hm~2有利于协调冬小麦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同时拟合分析发现,拔节期追氮107.81~139.5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还田 追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伪狂犬病病毒研究进展
《畜牧与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es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病毒病,主要引起猪的繁殖失败、生长停滞和呼吸系统障碍,2 周龄以下仔猪死亡率高达 100%.伪狂犬病属于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经口、鼻感染,通过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的复制,进一步感染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PRV有 11 种糖蛋白分子,在病毒的毒力、感染入侵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采用疫苗免疫和鉴别诊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PRV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本文综述和讨论了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原的分子特征、致病机制和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该病疫苗研究和诊断试剂开发提供参考.


扎穴施肥单体仿真分析与试验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改进高秆作物传统撒播、条播施肥方式肥料利用率低问题,设计一种高地隙穴施肥作业车,该作业车扎穴施肥单体两侧安装有探针传感器,可以根据作物植株位置进行精准穴施肥.基于RecurDyn-EDEM、EDEM-ANSYS对扎穴施肥机构进行多体动力学—离散元、离散元—有限元仿真分析,并进行扎穴排肥试验,仿真试验明确扎穴施肥单体的运动机理和土壤成穴情况,量化施肥量与排肥器开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扎穴施肥过程中,鸭嘴总变形为0.005 mm,等效应力最大为4.142 2 MPa,远小于结构钢屈服强度,鸭嘴不会发生应力变形.扎穴排肥试验进一步确定施肥单体的实用性,修正施肥量与排肥器开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针对不同农作物调节排肥轮开度进行精准施肥.


吡氟酰草胺和双氟磺草胺混用的联合作用及其对冬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防效
《农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吡氟酰草胺和双氟磺草胺混配的联合作用。[方法]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2者不同配比混配对猪殃殃和荠菜的活性,利用等效线法评价联合作用,明确最佳配比范围,并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评估其药效。[结果]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吡氟酰草胺和双氟磺草胺不同比例混配对猪殃殃和荠菜防效具有相加或增效作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取2者比例为15∶1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6%吡氟酰草胺·双氟磺草胺悬浮剂72~192 g a.i./hm~2应用于小麦田苗后除草,对多种一年生阔叶杂草均有较高的防除效果,45 d株防效可达80%以上,鲜质量防效可达90%以上。[结论]该产品除草效果显著,且对小麦安全,推荐16%吡氟酰草胺·双氟磺草胺悬浮剂96~120 g a.i./hm~2应用于小麦田苗后除草。


'唐半夏'无菌繁殖体系建立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唐半夏’块茎为试材,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类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增殖、生根的影响以及电流刺激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以期为‘唐半夏’无性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最适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5 mg·L-1 6-BA+0.1 mg·L-1 NAA,平均每个外植体诱导的不定芽数最多(9.38个)且诱导率为93.75%;采用电流刺激不仅提高不定芽的增殖倍数,且对‘唐半夏’植株的生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20 mA、5 min处理下,不定芽增殖倍数最大(13.31倍),组培苗生长健壮且出现生根的现象。最适生根诱导培养基为1/2 MS+0.2 mg·L-1 NAA,生根率为100%,生根数为23.75条。
关键词: ‘唐半夏’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电流刺激 不定芽 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