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茭草(Zizania latifolia)在不同人工湿地中的生长适应性
《湖泊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茭草是太湖流域河、湖水陆交错带及低洼沼泽中普遍生长的挺水植物,其生长条件在当地挺水植物中具有代表性.根据该流域河道水陆交错带的现状与挺水植物生长特性,针对性地设计了置入式生态滤床、生物氧化池、潜流表面流复合人工湿地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4种不同生境条件,研究茭草的生长适应性,为建立与恢复退化的河道水陆交错带植被群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茭草能够适应不同生长环境,在沸石基质和水培环境中均能正常生长;不同环境条件下其生长速度和繁茂程度存在差异.


刺梨茎尖的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及植株再生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刺梨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为刺梨种质资源的长期稳定保存提供新途径。【方法】以刺梨为材料,研究了适合茎尖超低温保存的蔗糖预培养时间与浓度、预处理时间、玻璃化液处理时间等影响因素。【结果】适合超低温保存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0.5 mg·L-16-BA+30 g·L-1蔗糖+7 g·L-1琼脂。刺梨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体系为:约0.5 cm长的腋芽茎尖在4℃条件下于培养基MS+0.5 mg·L-16-BA+0.05 mg·L-1IAA+0.3 mo1·L-1蔗糖+7 g·L-1琼脂上预培养3 d,切取约2 mm长的茎尖,室温下LS装载液处理40~50 min,然后用玻璃化液PVS2于0℃下处理40 min,换入新鲜的PVS2,迅速投入液氮中。保存24 h后,在40℃水浴中化冻,用MS+1.2 mol·L-1蔗糖+100 mg·L-1Vc+0.5 mg·L-1GA3培养基洗涤2次,接种到MS+0.3 mol·L-1蔗糖的培养基上暗培养1 d,再转接到MS+0.1mg·L-16-BA+0.05 mg·L-1IAA+30 g·L-1蔗糖+7.0 g·L-1琼脂上暗培养7 d后转入正常光下培养,成活率可达44.3%。【结论】建立了刺梨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


温度变化对钾离子跨膜通道蛋白传输能力的影响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温度变化对生物膜跨膜传输能力的影响,本文以钾离子跨膜通道蛋白为研究对象,利用Gromacs分子生物学模拟软件包和Gromos96(53a6)分子力场,通过分子动力模拟技术和伞状采样方法详细研究了300K和275K两个温度条件下钾离子跨膜通道蛋白对单个钾离子的传输机理和Potentials of Means Force自由能在整个传输过程中的变化曲线。分析伞状采样的计算结果表明,温度的下降对钾离子跨膜通道蛋白的传输能力具有较大影响,300K时,钾离子在跨膜通道蛋白中的传输过程是热力学自发过程;然而,当温度下降到275K后,跨膜通道蛋白前沿空腔对钾离子的捕捉能力明显下降,选择性位点的能垒和传输通道的自由能普遍上升,导致跨膜通道蛋白出口的自由能高于其入口的自由能,最终使钾离子跨膜通道蛋白对钾离子传输方向发生逆转。同时该结果还可以对冷害发生的机理和防治给予重要的启示:说明温度下降后,果蔬体内物质传输能力的下降和停滞是造成冷害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 冷害 离子通道蛋白 分子动力学模拟 伞状采样 PMF自由能


超微粉碎预处理沙柳原料酶解条件优化
《中国酿造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超微粉碎预处理技术在沙柳原料酶水解中的应用。沙柳原料经过超微粉碎处理后,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原料的稀酸高温预处理条件,得到最佳的预处理参数为:原料粒度(15μm)、固液比1:12、温度160℃、H2SO40.5%、时间20min;经过预处理的沙柳原料通过混料实验设计法对纤维素酶的复配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纤维素酶系比例为:滤纸酶活(FPU):CMC酶活(IU):β-葡萄糖苷酶(IU):木聚糖酶(IU)=1.52:5.35:29.55:1,该酶系比例的纤维素酶比使用单一商品纤维素酶水解效率提高了28%以上。


4个环境下稳定表达的控制粳稻穗角性状的新位点
《中国水稻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4个环境下种植直立穗粳稻品种秀水79与弯曲穗品种C堡及两者杂交后衍生得到的RIL群体254个株系并调查其穗角,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穗角性状进行遗传分离分析;运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 2.0软件和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穗角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发现,1)穗角性状受两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QTLNetwork 2.0检测到8个控制穗角性状的加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的0.01%~39.89%;WinQTLcart 2.5检测到12个控制穗角性状的加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83%~30.60%。检测到的所有QTL分布于第4、5、6、7、9、11染色体上,其中分布于RM3700-RM3600和RM5652-RM410区间的两个主效位点qPA9.2和qPA9.5,以及分布于RM257-OSR28区间的qPA9.7在两种方法和4个环境下均检测到,减效等位基因来自秀水79;3)检测到8对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位点,解释表型变异的0.36%~1.71%。检测到的各个加性和上位性位点均不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


有机肥与微生物肥配施对柑橘土壤肥力及叶片养分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上海崇明柑橘黄化、树体弱和产量下降等问题,对其配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肥,研究不同有机肥施肥量和施肥深度对柑橘园土壤肥力和柑橘养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混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肥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中速效N、有效P和有效K的含量,最好的处理分别高出对照6.4%、24.7%和24.9%;并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其中混施40kg有机肥与微生物肥的处理效果最好,高出对照15.6%,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混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肥料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并且能提高土壤中速效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柑橘叶片中全氮和全钾及微量元素铜、锌、铁与镁的含量。


大麦空间诱变与小孢子培养复合育种技术及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供试大麦品系的种子搭载卫星上天,返回地面后种植于大田,取其植株花药中的小孢子(单倍体细胞),进行高盐、低氮、缺水、病菌毒素等胁迫因子的离体培养,筛选出携带抗性变异基因的胚状体,再经胁迫分化培养,获得具相应抗性的再生苗,通过染色体自然或人工加倍,获得加倍单倍体纯合抗性再生植株,自交一代经大田的高盐、低氮、缺水、病菌接种鉴定,筛选出抗盐、耐低氮、抗旱、抗病能力明显提高的优异新种质,通过进一步的综合农艺性状考察,即可以在2年内获得耐盐、节肥、抗旱、抗病新品系。


高能电子束辐照对鲜切哈密瓜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0.5、1.0、1.5和2.0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处理鲜切哈密瓜,采用聚丙烯(PP)材质托盘和聚乙烯(PE)保鲜膜包装,置于5℃,相对湿度85%~95%的冷库中贮藏,研究高能电子束辐照对鲜切哈密瓜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能显著降低呼吸速率,显著抑制Vc、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的下降,减少丙二醛积累,降低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并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1.5kGy辐照处理的鲜切哈密瓜在贮藏至第13天时,感官品质保持良好。综合电子束辐照对鲜切哈密瓜的保鲜效果,确定最佳处理剂量为1.5kGy。


尾连蛋白TIP47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尾连蛋白TIP47,又称胎盘蛋白17(PP17)或甘露糖6磷酸结合蛋白1(M6PRBP1),是脂滴包被蛋白(PAT)家族蛋白成员之一,不仅参与脂质代谢,还与Rab9协同作用于甘露糖-6-磷酸受体(MPRs)胞浆结构域,参与MPR从核内体到反式高尔基复合体的网络运输,近年来研究表明,TIP47也参与某些疾病过程。TIP47具有双重分布特点,不仅存在于胞浆,而且结合于脂滴表面,这与细胞代谢状态和易改变的疏水结构有关。它在组织中广泛表达,本文就TIP47的结构、表达特点及功能加以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