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蔬菜流通模式发展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广东省蔬菜流通模式,为优化广东省蔬菜流通模式、提高蔬菜流通效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SWOT分析法研究广东省3种蔬菜流通模式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探索阻碍广东省蔬菜流通效率提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广东省蔬菜流通模式主要有3种,分别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以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蔬菜流通模式和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具有符合现实生产需要、符合消费者的选择习惯及有稳固的发展基础等优势,成为目前广东省主要的蔬菜流通模式;以超市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减少了蔬菜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是未来蔬菜流通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具有强大的平台基础和庞大的客户资源,将以其优质、便捷的服务成为广东省未来蔬菜流通的重要模式。【建议】构建以销售终端数据和订单信息为依据的"对接供应链"蔬菜流通模式,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快蔬菜流通的标准化进程,加快蔬菜流通设施建设、降低蔬菜流通成本,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促进广东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携带FMDVDNA疫苗重组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携带FMDV DNA疫苗重组沙门氏菌口服免疫可行性,PCR扩增O型FMDV主要抗原基因VP1,并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 IRES,将构建的质粒p IRES-VP1体外转染BHK-21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VP1基因的表达。通过氯化钙转化法将重组质粒p IRES-VP1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2266,构建2266(p IRES-VP1)重组菌,并以108、109、1010CFU的剂量口服免疫小鼠,2周后以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以研究重组菌在小鼠体内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并通过将重组菌进行体外传代,研究重组质粒在体外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08、109CFU剂量免疫小鼠成活率为100%,1010CFU剂量口服小鼠出现扎堆现象,且行动迟缓。重组菌体外连传8代以及免疫小鼠后从脾脏和肝脏分离鉴定表明,重组菌2266(p IRES-VP1)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家禽视黄酸诱导基因-Ⅰ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是细胞质内识别病毒双链RNA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诱导宿主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进而产生相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目前对人、小鼠、猪等哺乳动物细胞中RIG-Ⅰ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研究较为深入,对家禽RIG-Ⅰ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鸭和鹅的RIG-Ⅰ相继被研究。鸭和鹅RIG-Ⅰ的发现、结构特点、组织表达及其抗流感病毒和其他禽类病毒作用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将为禽类抗病毒和免疫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秸秆还田及腐熟剂对水稻冷浸田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冷浸田秸秆还田和腐熟剂不同施用量对水稻的应用效果。采用观察秸秆还田后表观性质、测定稻杆断裂拉力、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冷浸田上单独使用秸秆还田或秸秆还田+低量腐熟剂,可增加土壤碱解氮、有机质、水溶性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但在提升水稻产量方面作用不大;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可以加快稻秆腐烂速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并显著提高微生物碳和土壤可溶性碳含量;秸秆腐熟剂用量增加(4 kg/667m2),可加速稻秆腐烂速度,有效提升冷浸田水稻产量(10.1%),且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


金萱品种夏暑茶类的生化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金萱品种不同茶类的夏茶与春茶、秋茶的生化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金萱绿茶中,夏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茶多酚、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也最高;不同季节金萱乌龙茶中,夏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与金萱绿茶春茶的抗氧化能力相当,仅次于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金萱绿茶夏茶,其茶多酚、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较低,茶多糖的含量则明显高于春茶和秋茶;不同季节金萱红茶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大。从不同茶类来看,金萱品种的茶叶的抗氧化能力表现为绿茶>乌龙茶>红茶。


小水榕组织培养中的细菌污染及鉴定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小水榕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13株污染细菌分别属于4个类群(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的11个属(Paracoccus、Sphingomonas、Agrobacterium、Delftia、Roseateles、Cupriavidus、Herbaspirillum、Stenotrophomonas、Acinetobacter、Microbacterium、Mycobacterium),其中Betaproteobacteria为优势种群,占总数的38.5%;所有菌株和其同源菌株的相似性均在98%以上。


2014年广东甘蔗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糖生产原料,广东省地处我国的南端,气候和土地条件非常适宜甘蔗的生长,甘蔗种植面积全国第3位,是全省较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在简要介绍我国甘蔗种植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2014年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包括甘蔗的区域分布、种植品种、产量和甘蔗糖业发展现状等,并对2013/2014榨季广东甘蔗收购价格和种植成本进行分析,总结了广东甘蔗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最后从甘蔗良种良法推广、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机械化进程、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和风险保护等6个方面对广东甘蔗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蚕沙有机肥对作物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蚕沙有机肥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为蚕沙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鸡粪有机肥(A)和蚕沙有机肥(B)2个处理,每处理施肥量为9000 kg/ha,另以与蚕沙有机肥等量氮磷钾的化肥作对照处理(CK),分析不同处理甜玉米、菜心、花生和椰菜的产量、品质指标及土壤理化性状状况,综合评价蚕沙有机肥的施用效果。【结果】处理A的春花生产量最高(4669.6 kg/ha),与处理B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处理A和处理B的春花生产量、荚果数与荚果重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P<0.05,下同);各处理椰菜产量高低顺序为CK>处理A>处理B,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处理B的椰菜可溶性糖含量最高(44.34 g/kg),显著高于CK,但与处理A差异不显著;处理A和处理B的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CK,其中处理B的降幅达42.7%。在两茬菜心种植中,处理B菜心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显著高于CK,但产量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第1茬中处理A和处理B均能显著降低菜心的硝酸盐含量,其中处理B降幅达40.0%。与试验前比较,处理A和处理B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 H,提高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其中处理B的p H升幅达13.9%。除土壤的全钾养分外,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其余各项土壤理化指标均显著高于试验前及CK。【结论】施用蚕沙有机肥具有一定的增产和改善蔬菜品质的效果,同时可显著改良土壤酸性,培肥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