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磷虾虾青素研究进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磷虾是一种资源量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南极磷虾虾青素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是天然虾青素的良好来源,在鱼类体色改变、免疫能力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南极磷虾虾青素的制备方法(有机溶剂法、酶解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等)、结构特征、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激光拉曼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开展南极磷虾虾青素机理研究、关键技术和应用研发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南极磷虾虾青素的深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虾青素 制备 结构特征 检测方法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主要淡水经济贝类养殖研究进展(下)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二、腹足类我国淡水养殖腹足类的品种主要是田螺科和苹果螺科的一些种。其中,田螺科的主要养殖品种为圆田螺属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环棱螺属的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因腹足纲生活习性基本类似,在渔业统计年鉴中都归为淡水螺类,因此合并介绍淡水腹足类的养殖技术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氏拟乌贼成体副缠卵腺超显微结构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成体副缠卵腺的结构和功能,利用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其副缠卵腺的超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副缠卵腺由腺壁组织、腺体小管和结缔组织组成,其中腺壁组织由柱状上皮细胞和肌肉细胞组成;腺体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环绕构成,上皮细胞内细胞器数量丰富,包括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等,管道数量众多且排列紧密,在管腔中可见大量杆状细菌和上皮细胞的分泌物质,管腔内壁着生微绒毛和纤毛;腺体小管外布满结缔组织,其中分布着少量血管和肌纤维。分析认为,莱氏拟乌贼副缠卵腺属于分泌型腺体,分泌物质包括形成卵鞘的凝胶状物质和为共生菌提供营养的物质;共生菌来源属于"水平传递",其分泌物质具有抗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流域草鱼和鲢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时空分布特征及温度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随机等距抽样,调查了2016—2018年珠江流域9个采样点共计90艘船每天的渔获物产量及销售额.采用kruskal检验、广义加性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peruniteffort,CPUE)时空变动特征及温度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珠江流域草鱼和鲢产量在总渔获中占比分别为(6.6±8.1)%和(4.4±5.0)%,销售额占比分别为(6.0±8.2)%和(2.5±2.6)%;草鱼和鲢CPUE分别为(5.5±7.3)kg·(艘·月)?1和(5.6±10.3)kg·(艘·月)?1.草鱼和鲢CPUE在珠江中上游江段显著高于河口区域(P<0.05),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时间变动主要受禁渔期影响;草鱼CPUE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而鲢呈下降趋势.与历史数据相比,草鱼和鲢在渔获物中的质量占比均有明显增加,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增殖放流和禁渔期制度.
关键词: 渔业资源 时空格局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间序列 气温 珠江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酪氨酸酶基因(TYR)和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DCT)的克隆表达与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我国鲆鳎鱼类中的一种主要养殖品种,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有时会发生无眼侧黑化(Melanism)、有眼侧白化(Albinism)的体色异常现象.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体色相关的酪氨酸酶基因(TYR)和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DCT)的cDNA序列,并对这2个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时空表达分析.实验获得了TYR基因编码区cDNA序列长度为1620 bp,编码539个氨基酸;DCT基因编码区cDNA序列长度为1551 bp,编码516个氨基酸.结果显示,TYR和DCT在20日龄前的鱼苗体内表达量较高,尤其是在变态关键时期(15~20日龄)表达量最高,30日龄时的表达量锐减到很低水平;在其他时期的皮肤组织中,这2个基因在有眼侧正常皮肤和无眼侧黑化皮肤的表达量最高,在有眼侧白化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表达量极低;在其他时期的其他组织中,在眼睛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在脾脏和肌肉中表达量极低.研究表明,TYR和DCT基因是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发生和有眼侧体色维持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为查明半滑舌鳎体色异常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半滑舌鳎;体色;酪氨酸酶基因(TYR);多巴色素异构酶基因(DC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柱塞流构建湿地设计及启动运行效果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通过构建一组由前置池、上行流Ⅰ区、上行流Ⅱ区组成的连续柱塞流构建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处理,研究了该湿地系统在启动运行阶段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并通过API酶活性测定方法监测了湿地内生物膜形成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0.58 m3/(m2·d)运行条件下,构建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TN、TP、COD和Chl a的去除率分别为33.07%~51.55%、40.12%~72.58%、32.04%~56.98%和38.40%~78.40%;湿地植物根系、根区基质和非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可检测到15种与氮、磷和有机质降解相关的胞外酶,而且胞外酶种类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酶综合指数随运行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植物根系和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在60 d基本形成并达到稳定,非根区基质表面生物膜在80 d还未达到稳定;根系表面、根区基质生物膜的胞外酶种类数、Shannon指数和综合酶指数均显著大于非根区,但根系表面与根区基质之间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胁迫对河蚬摄食率及鳃ATP酶活力变化研究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盐度胁迫对贝类的影响,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对象,研究不同盐度胁迫下河蚬的摄食率以及鳃Na+/K+-ATP酶、Ca2+-ATP酶和Mg2+-ATP酶活力的变化规律,评估河蚬的耐盐性能,筛选适宜评价淡水双壳贝类耐盐性能的指示指标。结果显示,盐度5、15和25组河蚬摄食率均出现极显著下降拐点(P<0.01),分别为2.11×108、1.09×108、7.68×107个·(g·h)-1;盐度5和15组,鳃3种ATP酶活力在4 d时均达到最大值(P<0.01),鳃Na+/K+-ATP酶与Mg2+-ATP酶第5天恢复到初始值附近(P>0.05),鳃Ca2+-ATP酶第7天恢复到初始值附近(P>0.05)。盐度25组鳃3种ATP酶活力4 d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上升现象(P<0.05)。盐度25组胁迫7 d时出现大量死亡,存活率仅19%。推测盐度5对河蚬产生胁迫,盐度15附近是其高盐耐受临界值。摄食率变化与河蚬耐盐性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当摄食率下降超过50%时,贝类开始出现死亡现象,提示该盐度已超出贝类盐度耐受范围,因此摄食率可作为贝类耐盐性能的指示指标;鳃Na+/K+-ATP酶若4 d内不出现活力上升,预示已超过河蚬的耐盐极限,亦可作为贝类耐盐性能指示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选育群体世代间遗传差异的微卫星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背景及其选育群体世代间的遗传变异,采用13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3个不同选育世代(F2、F4和F6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与高要(GY)、惠州(HZ)、茂名(MM)和无锡(WX)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F2、F4和F6 3个选育世代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Shannon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呈现出随着选育世代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仍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0.5);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依次为GY群体> MM群体> HZ群体> WX群体,其中GY群体、MM群体和HZ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3个选育世代;随着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世代增加,世代间遗传距离(Da)逐渐增大(F2~F4的Da=0.155 6,F4~F6的Da=0.375 7),遗传分化系数(FST)也逐渐升高(F2~F4的FST =0.036 4,F4~F6的FST =0.111 1);在UPGMA系统进化树中,3个选育世代群体与HZ群体、GY群体聚为一支,说明它们的遗传背景相近;罗非鱼"粤闽1号"3个选育世代母本的与4个地理群体中的GY、HZ和MM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中等,与WX群体之间遗传分化较大。研究表明: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群体在选育过程中遗传多样性出现下降趋势,遗传分化不断加剧,F6与F2、F4遗传分化中等,但仍保持着较高遗传多样性,具有进一步选育潜力;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中GY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与选育群体F6的遗传距离适中(Da <0.54),可作为潜在的引种群体与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群体进行杂交,从而提高其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即食虾干加工过程脂质变化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即食虾干加工过程中脂质的变化情况,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别取鲜虾、煮虾、干燥2 h、干燥4 h的样品,对总脂含量、脂质组成、脂肪酸组成、酸价(acid value, AV)、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 POV)、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鲜虾总脂含量为8.74 g/100 g(干基计),在煮制和干制过程中变化不显著(P>0.05)。脂质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煮后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而磷脂比例显著升高(P<0.05)。在干制过程中,磷脂比例呈下降趋势,游离脂肪酸比例呈上升趋势,而胆固醇比例相对稳定。脂肪酸组成在加工过程总体变化较小,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干制阶段含量有所减少,相对地提高了饱和脂肪酸含量。虾干加工过程中,POV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AV在煮后急剧下降,而干制后增加,TBARS一直上升。因此,虾干加工过程中煮制和热风干燥会影响脂质组分的比例,同时引起脂质的氧化分解。为即食虾干加工工艺的优化、品质控制及风味形成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消化方法在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对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食物过敏原自身特性及其对过敏人群免疫系统的影响.模拟消化实验是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的有力手段.食物过敏原蛋白的消化稳定性为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但并非所有食物过敏原均具有较强的消化稳定性.食物过敏原的潜在致敏性一方面取决于过敏原蛋白在通过消化道时的消化稳定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消化产物中具有免疫刺激能力的过敏原表位的丰度.不同模拟消化方法的应用对食物过敏原的消化结果及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体内及体外模拟消化方法的优缺点及在食物过敏原潜在致敏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食物过敏原消化稳定性与其潜在致敏性评价结果的关系.以期对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食物过敏原;体内模拟消化;体外模拟消化;潜在致敏性评价;抗消化肽段;过敏原表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