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室大棚高效繁育克氏原螯虾种苗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养殖规模的扩大为当前克氏原螯虾经济向更大规模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然而种苗及时足量供应成为扩大养殖规模的重要瓶颈,采用以温室大棚为主的高密度繁育种苗,成为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以温室大棚高密度投放亲本虾繁育克氏原螯虾种苗的2018—2020年实际运行情况为例,研究高密度繁育种苗过程中亲本虾的回捕、种苗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大棚中较高的水温(10.5~22.9℃)有助于亲本虾的生长和稚虾的孵化,虾苗产量可达15 000 kg/hm2,经济总收益可达52.8万元/hm2,经济效益明显。探讨了温室大棚育苗过程中水生植物控养、亲本虾投放的适宜密度等问题,指出克氏原螯虾种苗繁育方式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产业规模扩大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氮、磷收支的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化效果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循环水养殖与人工湿地相组合,是将养殖生产与净化养殖废水并举的新思路,研究该组合系统中氮、磷物质的源-汇作用,对系统工艺参数的设置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了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磷生源要素的流向与收支,并通过氮、磷收支评价人工湿地对池塘尾水净化效果.研究表明:在5个月的试验周期内,饲料投入是该养殖系统氮、磷收入最主要的途径,分别占总收入的65.61%和81.44%,其次是水体中带入的氮、磷.在试验初期,由于养殖生物与湿地植物的生物量较小,因此其对系统的氮、磷收入部分贡献较小.沉积物蓄积是氮、磷最主要的支出途径,占总支出氮、磷的比例为28.60%和42.23%;其次为养殖生物的收获,占总支出氮、磷的26.05%和30.77%;人工湿地植物与基质蓄积的氮、磷占总支出的15.81%和16.11%;通过池塘底泥渗漏损失的氮、磷较少.人工湿地对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3.72%~66.32%、36.35%~72.40%、44.69%~57.32%,且氨氮与总氮的去除率受温度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池塘尾水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可通过植物收割、基质移除等方式去除系统内未被有效利用的氮、磷,减少池塘内源性氮、磷的蓄积.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养殖模式.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养殖 人工湿地 净化效果 氮磷收支 沉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蟹肝胰腺坏死的组织病理和理化指标变化分析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国内河蟹养殖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标志性养殖水生动物。随着养殖的不断发展,病害成为困扰河蟹健康养殖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江苏盐城、兴化以及周边等河蟹养殖区出现大量死亡情况。病蟹外表正常或发黄,肥满度和活力下降、少食甚至不进食,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肝胰腺由金黄色逐渐变成浅黄,最终为灰白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西南区水域增殖放流回顾与对策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作为修复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西南区域已持续开展多年,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本文基于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对2016—2019年西南区增殖放流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1) 2016—2019年西南区共对其56处江河、湖、水库进行了增殖放流活动,涉及95种水生生物,包括鱼类92种,两栖类1种,龟鳖类2种,隶属于8目15科54属。(2) 4年间总计放流53890.15万尾,投入资金27128.16万元,其中鲤科鱼类居多。(3)放流的水生生物中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主,放流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中以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主。(4)放流的规格大多为1~15 cm,放流的时间集中在秋末冬初。(5)从西南区4年间总体放流种类与数量来看,其放流的目的以促进渔民增收及生物净水为主;从西南区各水域放流种类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特有鱼类。结果表明,西南区2016—2019年增殖放流活动中在放流种类的选择、时间、规格、效果评估、社会宣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从制定放流规划到放流效果评估整个增殖放流过程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西南区开展增殖放流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后续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参优1号"新品种在不同盐度下的代谢特征和适应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测定盐度为14~40条件下,刺参"参优1号"苗种的生长、存活、呼吸代谢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差异,确定其适宜和最适盐度条件及其盐度适应机制。结果显示,盐度为23~40时,3020d苗种的存活率(SR)均为100%;盐度在16以下时,苗种全部死亡。盐度为23~40时,苗种的特定生长率(SGR)为正值;盐度为29~37时,SGR较高,为0.9932%/d,盐度为20以下时,SGR降为负值。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随盐度的变化呈现出以32为波谷"M"型变化,盐度为32条件下的RO和RN分别为0.0130和0.0013820mg/(g·h)。不同盐度组刺参的O:N值均为8左右,O:N值随盐度升高无显著差异。盐度的升高和降低会引起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苗种适应盐度胁迫过程中,各盐度组SOD活性的峰值一般在020d出现,而ACP、AKP活性在第10天出现峰值,LZM活性的峰值在10~2020d。研究表明,刺参"参优1号"适宜的生长盐度为23~40,最适盐度范围为29~37,盐度变化会导致苗种呼吸代谢和免疫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将为刺参"参优1号"苗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刺参“参优1号” 盐度适应 生长 呼吸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密码子优化策略的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LrrG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高效获得可溶性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LrrG),通过密码子优化及构建LrrG基因优化后的pCzn1-LrrG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至BL21(Plys)感受态细胞中,高效表达了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BS)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LrrG)。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并人工合成LrrG全基因序列,经双酶切后插入至表达载体,将优化后的重组质粒pCzn1-LrrG转染至感受态细胞进行原核表达,经裂解和纯化后获得上清重组蛋白LrrG。结果表明:PCR扩增得到2 286 bp的优化LrrG基因片段,构建的重组质粒pCzn1-LrrG经双酶切获得约4 400 bp和2 286 bp两条片段,与预期值相符;重组载体的测序结果与优化后的基因碱基序列比对结果完全一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未发生突变;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8 000的LrrG重组蛋白,与理论值相符,且优化后LrrG重组蛋白具有GBS抗原反应原性;通过亲和层析纯化LrrG上清蛋白后,发现优化后可溶性LrrG蛋白表达量较优化前提高了2.2~3.8倍;利用优化后的LrrG蛋白免疫罗非鱼后,发现其对罗非鱼抗GBS感染具有61.54%~69.23%的相对免疫保护率。研究表明,按照大肠杆菌密码子优化GBS表面蛋白LrrG,可有效提高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且优化后的LrrG重组蛋白仍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结果为基于LrrG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LrrG蛋白 密码子优化 重组蛋白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栀子苷对双酚A致鲤鱼肝毒性的保护作用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浓度栀子苷对双酚A(BPA)致鲤鱼(Cyprinus20carpio)肝毒性的影响,为鱼类保肝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75条鲤鱼为试验材料,设5个处理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0.520mg/L20BPA暴露)及栀子苷处理组(BPA+栀子苷),其中,栀子苷设低(1.2520g/kg)、中(2.5020g/kg)、高(5.0020g/kg)3个浓度,养殖7020d后,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水平,以及肝脏中fatp1、fas、ppar-α、nrf2、keap1、ho-1、tlr1、myd88、il-1β、il-6和il-10基因的表达量,来评价栀子苷对鲤鱼肝毒性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鲤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饵料系数显著增高(P<0.05,下同),而联合投喂3种浓度的栀子苷可显著提高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改善鲤鱼的生长情况。与模型组相比,饲喂中、高浓度的栀子苷显著降低鲤鱼血清中GPT、GOT和AKP活性,缓解鲤鱼肝损伤的程度。饲喂低、中浓度的栀子苷显著降低血清中TG和LDL-C的水平和肝组织中fatp1和ppar-α基因的表达量,增加血清中HDL-C的含量,改善了鲤鱼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同时,经过3种浓度的栀子苷处理后,肝组织中SOD活性和nrf2、ho-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keap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表明栀子苷对双酚A引起的肝脏氧化应激有缓解作用。此外,饲喂3种浓度的栀子苷较模型组显著下调了myd88、il-1β和il-6基因的表达量,但显著上调了il-10基因的表达,抑制了鲤鱼肝脏的炎症反应。【结论】栀子苷可不同程度缓解双酚A引起的鲤鱼肝毒性,并通过改善肝脏脂质异常代谢,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炎症反应等,减轻鲤鱼肝损伤程度。考虑到实际生产成本,推荐以中浓度(2.5020g/kg)的栀子苷作为保肝药物的筛选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石鲷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与初步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雌、雄性腺发育规律及特征,通过生物学解剖和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斑石鲷性腺的雌、雄分化与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斑石鲷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的分化类型:雄鱼精巢属于小叶型结构,共分为6个发育时期,养殖水温24~26℃,120日龄,全长56.1~64.5 mm出现输精管原基,180日龄时形成精小叶为精巢分化的解剖学标志,同期也发生细胞学上的分化,标志为初级精母细胞的形成。雌性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养殖水温24~26℃,90日龄,全长30.4~49.5 mm原始性腺开始出现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为卵巢分化的解剖学标志,150日龄出现卵巢腔的雏形,180日龄形成初级卵母细胞,标志着卵巢发生了细胞学上的分化。研究表明斑石鲷卵巢分化解剖学标志的出现早于精巢,在细胞学分化时间上精巢和卵巢大致同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草总黄酮对高脂条件下罗非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甘草总黄酮对高脂饲料造成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脂肪肝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随机将180尾健康无伤罗非鱼分成6组,即对照组、高脂饲料模型组和4个不同浓度甘草总黄酮组(0.05、0.10、0.50、1.00 g·kg-1甘草总黄酮),每组30尾。饲喂90 d后,采集罗非鱼各实验组肝,测定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甘油三酯(TG)含量、总胆固醇(TC)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核转录因子-κB C-Rel (NF-κB C-Rel)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测定肝中微粒体甘油三酸酯转移蛋白(MTTP)和载脂蛋白B100(ApoB100)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饲料模型组罗非鱼肝匀浆中TG、TC、MDA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GSH活性、SOD活性、T-AOC水平均极显著(P<0.01)降低;MTTP和ApoB100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NF-κB P 65和C-Rel蛋白表达水平升高。饲料中加入甘草总黄酮后,与高脂饲料模型组相比,罗非鱼肝中GSH活性、SOD活性、T-AOC水平不同程度提高,TC、TG、MDA含量和NF-κB P65、C-Rel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降低,MTTP和ApoB100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以0.50 g·kg-1甘草总黄酮组效果较好。说明甘草总黄酮对于罗非鱼脂肪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缓解高脂饲料造成的脂肪肝损伤。
关键词: 甘草 总黄酮 罗非鱼 脂肪肝 基因表达 Western blottin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常见消毒剂对鱼源柱状黄杆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研究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广泛分布于淡水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中,而且具有滑动能力和团聚性等特征,能够感染多种养殖鱼,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鱼类细菌性病原。柱状黄杆菌为条件致病菌,由该菌引起的鱼类柱形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可造成被感染鱼出现烂鳃、体表溃疡等症状,体表病灶白色至黄色糜烂,严重时可引起全身感染。目前,鱼类柱形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抗生素和消毒剂等化学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