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鳜蛙病毒及鳜弹状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可以同时检测鳜蛙病毒(SCRIV)和鳜弹状病毒(SCRV)的方法,本研究参考GenBank中登录的SCRIV MCP基因和SCRV N基因序列保守片段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将扩增的MCP基因和N基因分别克隆于pEASY-T1载体,构建重组质粒标准品p-SCRIV和p-SCRV,通过优化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SCRIV(400 bp)和SCRV(280 bp)的双重PCR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传染性胰坏死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神经坏死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罗非鱼湖病毒及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等鱼类常见病毒均无扩增条带,而仅对SCRIV和SCRV有特异性扩增条带,特异性较强;该方法对p-SCRIV的检测下限是1 000拷贝/μL,对p-SCRV检测下限是430拷贝/μL,敏感性较高。对21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双重PCR方法的扩增结果与单一PCR扩增结果一致,二者的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较高,可以用于上述两种病毒的快速鉴别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鳜蛙病毒 鳜弹状病毒 双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体内镉的蓄积特性及相应防控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体内镉(Cd)的蓄积特异性;并通过分析钙离子(Ca2+)对三疣梭子蟹可食用部位镉(Cd)富集和释放影响,提出三疣梭子蟹Cd污染防控建议。通过双箱动力学模型对三疣梭子蟹体内Cd含量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富集速率常数k1和排出速率常数k2,进而得到生物富集系数(BCF)和生物学半衰期(B1/2)。结果显示, 1μg/L、5μg/L和50μg/L Cd暴露组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对Cd的BCF明显高于肌肉组织,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中BCF和k1均随水体中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1μg/L,5μg/L和50μg/L Cd暴露组对Cd的BCF分别为12.16、112.77和260.11;肌肉组织中吸收速率常数k1与释放速率常数k2均随水体中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由低到高Cd暴露组对Cd的BCF分别为1.85、2.45和1.97。各浓度暴露组肝胰腺中Cd暴露风险指数(THQ)除1μg/L组外,均大于1,存在严重健康暴露风险;各浓度暴露组肌肉中的THQ均小于1,没有明显的健康暴露风险。另外,Ca2+对三疣梭子蟹肝胰腺和肌肉中Cd富集和释放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 Ca2+的加入能够有效降低三疣梭子蟹肝胰腺和肌肉对Cd的富集,并促进肝胰腺对Cd的释放。本研究结果为三疣梭子蟹Cd污染防控和食用方案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双箱动力学模型 Cd 生物富集 污染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胁迫下松江鲈ATP1A3和ATP2B1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Na+/K+-ATP酶和Ca2+-ATP酶在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应对低盐胁迫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获取目标基因ATP1A3 (Na+/K+-ATP酶α3亚基基因)和ATP2B1 (Ca2+-ATP酶1基因)的序列信息并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松江鲈的鳃、肠、肾脏和肝脏组织中2个基因在2种低盐胁迫处理(盐度渐变处理,盐度变化速率为1.1/h;盐度骤变处理,盐度变化速率为27/h)下,不同时间点(0 h、12 h、24 h和48 h)的表达水平。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TP1A3和ATP2B1基因分别聚类形成独立分支;在各基因分支中,松江鲈与已报道的鲈形目和鲽形目等鱼类共同聚在硬骨鱼类分支中。在2种低盐胁迫处理下,2个基因在鳃、肠、肾脏和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鳃组织中ATP1A3表达量在盐度渐变处理下先上升后下降,ATP2B1表达量仅在24 h显著升高;盐度骤变处理下,ATP1A3表达量显著下降,ATP2B1表达量显著上升。2种盐度渐变处理下,肠组织中ATP1A3表达量均在24 h显著下降;ATP2B1表达量在盐度渐变处理下显著上升,盐度骤变处理下在24h显著上升。在盐度渐变处理下,肾脏组织中2个基因的表达量均在24 h显著上升至最大值;ATP1A3表达量在盐度骤变处理下显著上升,ATP2B1表达量在12 h和48 h显著上升。肝脏组织中2个基因的表达量在盐度渐变处理下均无显著变化;盐度骤变处理下,ATP1A3表达量持续显著上升,ATP2B1表达量在48h显著上升。结果表明,低盐胁迫处理显著影响了 ATP1A3和ATP2B1基因的表达水平,但2个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规律存在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为探讨Na+/K+-ATP酶和Ca2+-ATP酶在鱼类渗透压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及洄游性鱼类适应盐度变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松江鲈 盐度胁迫 ATP1A3 ATP2B1 表达变化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内金多糖对尖吻鲈幼鱼生长、消化、肠道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探讨了鸡内金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Endothelium corneum gigeriae galli, PEGG)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幼鱼生长、消化、肠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为PEGG在尖吻鲈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在饲料中添加0 (对照组)、5 (低剂量组)、20 (中剂量组)和80 g·kg-1 (高剂量组)的PEGG饲喂体质量(11.85±1.66) g的尖吻鲈幼鱼8周。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拌喂PEGG能:1)明显提高尖吻幼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且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2)显著提升胃肠道中消化酶活性(P<0.05);3)改善肠道组织结构,皱襞高度、肌层厚度和皱襞宽度显著增加(P<0.05);4)提升肠道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谷胱甘肽(GSH)浓度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丙二醛(MDA)浓度显著下降(P<0.05);5)改善血清学指标,其中,各处理组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中剂量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明显下降(P<0.05)。综上,拌喂PEGG能够显著提升尖吻鲈幼鱼的消化和肠道抗氧化能力、改善血清生化水平,进而促进生长性能。在该实验条件下,PEGG最适添加量为20 g·kg-1

关键词: 鸡内金多糖 尖吻鲈 消化能力 抗氧化能力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北斗卫星船位监控系统数据的南海双拖渔船作业特征研究

海洋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船位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数据在渔船作业特征挖掘分析方面已有较多应用。本文以粤渔10000/10011双拖渔船2017年8月16日—9月16日的VMS数据为例,详细分析了该双拖渔船的作业状态,研究了航次和网次提取方法,并对捕捞强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粤渔10000/10011有4个航速区间,分别为<1.0 m/s、1.0~1.8 m/s、1.8~2.9 m/s和>2.9 m/s,对应渔船的抛锚和慢速、夜间拖网航速、白天拖网航速和巡航状态; 2017年8月16日—9月16日期间,粤渔10000/10011共进行了5个航次19个网次的拖网作业,其捕捞强度空间分布呈现近岸海域高离岸海域低的特征,且夜间拖网主要在离岸海域,白天拖网会转移到水深相对浅的近岸海域。

关键词: 南海 双拖渔船 船位监控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2020年春季广东省佛山市某养殖场人工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因,该研究对患病大口黑鲈鱼苗肝脏组织中分离的一株细菌GZXR2020进行了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全长序列,BLAST显示其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相应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高于99.5%和98.3%。根据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45个理化项目的鉴定结果、羊血琼脂平板溶血实验呈β-溶血的结果,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并结合补充理化鉴定结果,可判断此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 veronii bv. sobria)。人工回归感染实验采用低、中、高3种菌液浓度(3×107、1.5×108和3×108 CFU·mL-1)进行腹腔注射攻毒,可分别导致7%、40%和100%的死亡率,证实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是引起此次大口黑鲈暴发性死亡的致病原。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在所检测的17种抗菌药物中,该菌株对大观霉素、氟罗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 gyrB基因 生理生化鉴定 人工回归感染 耐药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稻鱼综合种养的发展与展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是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推广,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本文通过概述稻鱼综合种养的原理及关键技术、主要模式、相关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阐述了稻鱼综合种养的贡献,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普及,推进稻鱼综合种养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加强稻鱼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稻鱼综合种养产业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稻鱼综合种养 模式 现状 效益 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积分安培法检测海带中的单糖、双糖和糖醛酸

食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海带多糖水解液中岩藻糖、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氨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果糖、核糖、乳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11种糖类化合物的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CarboPac PA10(250 mm×4 mm)作为糖分析柱,CarboPac PA10(50 mm×4 mm)作为糖保护柱,柱温为25℃,流速为1.0 mL/min,水-NaOH-NaAc组成三元淋洗液进行多级梯度淋洗。结果表明,11种糖在各自线性范围内R2不小于0.998 6,方法的检出限(RSN=3)在1.27~47.49 mg/kg之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78%,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9.35%~115.67%之间。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和精密度高,重复性好。

关键词: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脉冲安培检测 海带 单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殖对养殖区及毗连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机制:贝类的滤食对浮游生物产生强烈的下行控制作用而降低浮游生物的数量;选择性捕食改变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贝类的排泄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贝类的生物沉积则导致硅(Si)元素的沉积和埋藏,改变了生源要素的比例,对硅藻等浮游植物产生了限制;贝类养殖设施的阻流作用使浮游生物在养殖区的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浮游生物被捕食的概率;贝类养殖显著增加了海鞘等滤食性附着生物的数量,从而也对浮游生物产生了影响。此外,还提出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浮游生物 选择性摄食 下行控制 附着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油改善衰老小鼠抗氧化能力的作用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南极磷虾油对衰老小鼠抗氧化能力的改善作用.以雄性ICR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500 mg/kg bw)方法建立小鼠衰老模型,正常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6周后,衰老模型小鼠根据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分为模型组、不同剂量南极磷虾油组(50、150、300 mg/kg bw),各南极磷虾油剂量组每日灌胃给予相应剂量南极磷虾油,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大豆油,连续灌胃30 d后,测定小鼠血清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蛋白质羰基含量及全血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含量.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较正常组血清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SOD活力和全血GSH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南极磷虾油各剂量组均能提高血清SOD活力和全血GSH水平、降低血清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且中、高剂量组效果显著(P<0.05).南极磷虾油可保护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的氧化损伤,提高其抗氧化能力,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D-半乳糖;衰老模型;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