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鱼类低氧胁迫及营养调控和应对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鱼类具有一定的适应溶解氧波动的能力,但长期的低氧胁迫则会导致鱼类生理状态和器官形态结构变化,给鱼类造成损伤甚至死亡.低氧胁迫已成为鱼类主要的环境胁迫因素之一:养殖水体低氧是影响养殖生产品质安全的重要因素;近海海域水环境的低氧是阻碍水生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此外,鱼类长距离保活运输过程中也经常会面临低氧胁迫.分别从低氧胁迫对鱼类行为、生长、繁育和生理影响以及基因表达调控对低氧胁迫的响应(低氧响应的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目前应对鱼类低氧胁迫的营养调控方案,以期为鱼类低氧胁迫相关研究和探究有效的应激解决方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纵摇运动下船载养殖水体流场特性数值分析
《船舶工程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型游弋式养殖工船可为深蓝渔业提供新的养殖手段.文章基于STAR-CCM数值计算软件研究了纵摇运动下养殖液舱内的流场特性和壁面压力,建立了养殖液舱内适渔性的评估方法.典型海况中船舶纵摇运动对养殖液舱中流场的影响表明:当养殖液舱纵摇频率一定时,液舱内流速及壁面压力随纵摇幅值增大而增大;当养殖液舱纵摇与养殖水体发生共振时,液舱内流速及壁面压力急剧增大,对养殖对象安全及结构强度均有极大的不利影响.对于海上养殖工船的养殖安全运行,选择风浪流条件合适的渔场,结合船体耐波性研究,优化船体型线,调节养殖舱水体固有频率,避开共振运动,是养殖工船适渔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白水平对东方高原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东方高原鳅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质量为(18.36±0.91)g健康鱼54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并分别放入18个水族缸中,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和45%的饲料,日饱食投喂3次,整个试验持续60 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东方高原鳅摄食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得出,东方高原鳅最佳摄食率的饲料蛋白水平为40.77%.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蛋白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基于折线的模拟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分别高于32.48%和33.64%后,东方高原鳅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再显著升高.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东方高原鳅氮摄入量和绝对氮摄入量均逐渐增加;蛋白质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二次曲线拟合最高值时,蛋白水平为27.17%.饵料系数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基于折线模拟最低饲料系数时,蛋白水平为29.37%.各试验组成活率、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摄食率、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东方高原鳅适宜蛋白需求为27.17% ~33.64%.试验结果将为东方高原鳅优化人工配合饲料的科学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东方高原鳅 蛋白质水平 生长性能 饲料利用率 形体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冷黄杆菌及细菌性冷水病的研究进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是细菌性冷水病(Bacterial cold water disease,BCWD)或虹鳟鱼苗综合征(Rainbow trout fry syndrome, RTFS)的病原,主要感染鲑科鱼类幼鱼并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该菌地理分布广泛,亦可感染非鲑科鱼类并造成疾病.BCWD又称低温病,通常在3~15℃时发生流行,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尾柄部腐蚀、皮肤溃疡、鳃苍白、脾肿大、腹水和螺旋式游泳行为等.目前,对嗜冷黄杆菌及BCW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多样性、耐药性、致病性和免疫防控等方面,而关于嗜冷黄杆菌的致病机制仍不够清晰.本文综述了嗜冷黄杆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性状、致病机制,以及BCWD的流行病学和防控技术,以期为BCWD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嗜冷黄杆菌 细菌性冷水病 致病性 流行病学 防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兴凯湖大银鱼个体繁殖力研究
《湿地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性腺为Ⅳ期~Ⅴ期的雌性大银鱼110尾为样品,采用常规方法,研究兴凯湖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个体繁殖力,以期为大银鱼移植增殖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兴凯湖大银鱼个体绝对繁殖力为1 517.16~39 787.79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15.98~221.17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455.54~1 351.49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分别与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卵巢质量、性成熟系数呈幂函数关系,与肥满度呈线性函数和二次函数关系,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分别与性成熟系数、卵巢质量呈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关系;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体质量相对繁殖力都分别与性成熟系数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利用性成熟系数、卵巢质量与个体绝对繁殖力之间的关系,预测兴凯湖大银鱼种群的繁殖能力;依据卵径数量分布推测,兴凯湖大银鱼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蟹对As和Cd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性
《生态毒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对砷(As)和镉(Cd)的富集和释放特性,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模拟了拟穴青蟹对As和Cd的生物富集实验数据,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拟穴青蟹肌肉、肝胰腺和蟹腮对As和Cd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学半衰期(T1/2)以及富集平衡时生物体内As和Cd浓度(cAmax)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As和Cd在组织器官中的BCF范围分别为46.61~158.3和9.241~2886,T1/2范围分别为7.416~14.61 d和6.630~19.19 d.实验模型拟合度较好,输出值和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拟合方程和参数可信.研究表明,拟穴青蟹肌肉、肝胰腺和蟹腮中As和Cd的浓度与暴露浓度总体呈现正相关性,表现出肝胰腺>蟹腮>肌肉的分布规律;拟穴青蟹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As.拟穴青蟹在不同暴露浓度下对As和Cd的生物富集过程符合双箱动力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鲈垂体和下丘脑中生物钟基因在3种光周期下的表达节律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其繁殖活动受光周期调控.文章研究了3种光周期[光(L)暗(D)比分别为16L∶8D、12L∶12D和8L∶16D]条件下,7个重要生物钟基因(Bmal2、Npas4、Per2、Cry1、Cry1a、Cry2及Timeless)在花鲈垂体和下丘脑中的昼夜表达规律.结果表明,在12L∶12D条件下垂体中Per2、Cry1、Cry2、Cry1a、Timeless表现出昼夜节律性,下丘脑中Per2、Cry2、Cry1、Timeless表现出昼夜节律性,相同基因在垂体和下丘脑两种组织中的昼夜节律不同,长光照或短光照会改变昼夜节律的震荡强弱,也会改变峰值相位,部分基因在长光照或短光照下会出现失去昼夜节律性的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鳇(Huso dauricus)生长激素基因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掌握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在达氏鳇繁育、生长发育、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能相关性等方面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RACE扩增的方法获得了达氏鳇GH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掌握达氏鳇GH基因序列的组成结构特点并对GH蛋白进行了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显示达氏鳇GH基因cDNA全长序列1 016 bp 5’非翻译区(5’-UTR)为125 bp,3’非翻译区(3’-UTR)为312 bp,包含30 bp的polyA尾巴,两个"AATAAA"加尾信号分别位于PloyA上游227 bp和19 bp处。利用推测的GH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物种内的同源性比对分析达氏鳇与俄罗斯鲟的相似度最高,为97.94%;不同物种间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达氏鳇与人、其他哺乳动物等聚为一大支,与施氏鲟聚一小支。达氏鳇GH蛋白的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显示:GH蛋白是由214个氨基酸组成含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的不稳定亲水性蛋白质,定位于细胞外,等电点为5.44,蛋白质二级结构中以α-螺旋和无规则蜷曲为主要元件,GH蛋白质含有15个丝氨酸(Ser)磷酸化位点,4个苏氨酸(Thr)磷酸化位点3个酪氨酸(Tyr)磷酸化位点。本研究对达氏鳇生长基因GH进行了克隆,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进化、蛋白理化性质、蛋白跨膜、蛋白亚细胞定位等研究,为今后深入了解GH基因在达氏鳇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Georgi) 生长激素基因 基因挖掘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箱养殖平台自动投饲系统设计与试验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网箱养殖是中国渔业养殖中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网箱养殖大型化、规模化发展需求,基于正压气力输送技术设计了网箱养殖远程自动投饲系统.系统以浮式养殖管理平台为载体,由供料装置、饲料输送和投喂装置以及自动控制装置等组成.重点介绍了投饲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对投饲系统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设计.控制部分以PLC为控制核心,根据输送压力变频控制螺旋输料机下料量,自动化集中控制.开展了系统性能试验,对粒径分别为6 mm、8 mm、10 mm的饲料投饲量和破碎率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最小投饲量平均为523.2 kg/h,符合设计要求,最大破碎率为1.12%,在相同输送距离条件下,粒径越大,投饲效率越低,破碎率越大.研究表明,通过投饲系统与养殖管理平台功能集成,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动投饲系统适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足目虹彩病毒(DIV1)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十足目虹彩病毒(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 DIV1)主要衣壳蛋白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DIV1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检测方法,并以pMD18-DIV1质粒标准品为模板对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检测特异性等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此方法最适反应温度为64.4℃,优化后的25μl反应体系中包含2.5μl 10*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buffer、4.0 mmol/L Mg2+、1.2 mmol/L dNTPs、6.4 U Bst 2.0 WarmStart? DNA聚合酶、0.8μmol/L EvaGreen?和4.4μl ddH2O.该方法检测灵敏度下限为3.54*102拷贝/反应;与虾肝肠胞虫(EHP)、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对虾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和黄头病毒(YHV)等主要虾类病原没有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以GeneFinder?替换EvaGreen?并将其预置于反应管内,结合上述扩增方法可实现对DIV1的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本研究建立的DIV1-LAMP实时荧光定量和现场检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和快速等特点,为近几年新发虾类病原DIV1的定性、定量以及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有利于对虾养殖业中开展DIV1的监测、预警和防控.
关键词: 十足目虹彩病毒(DIV1) 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