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环境DNA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DNA(Environment DNA,eDNA)技术因其无创、高效、经济、灵敏等特点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评价中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围绕eDNA技术的内容、应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3个方面,系统综述了该技术在实验室环境和野外环境水生生态系统生物量评估中的应用进展,探讨其优劣势、生态过程、评估错误等内容,展望了该技术在水生生物量评估领域的应用前景,以期为eDNA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DNA 水生生态系统 生物量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西沙群岛琛航岛犬牙锥齿鲷生物学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年5月和9月在南海西沙群岛琛航岛瀉湖区采集礁栖鱼类犬牙锥齿鲷(Pentapodus caninus)样本,对其体长和体质量、性比和性成熟度、摄食强度、肥满度、年龄与生长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和9月犬牙锥齿鲷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131~180 mm和131~150 mm,两个月份的群体体长和体质量均值在雌雄间差异极显著;性腺成熟度均以Ⅱ期为主,各月份雌性性腺成熟比例均高于雄性,初次性成熟体长126.4 mm;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5月17:30-23:00时段平均摄食强度最高,9月5:00-12:00、12:00-17:30、17:30-23:00三个时段摄食强度无显著差异;两个月份肥满度随体长增加均无显著变化;两个月份其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异速生长因子b值分别为3.0856和3.0121; 28个耳石样本中,年龄为0.51~1.12龄,优势年龄组为0.60~0.80龄,占比39.29%;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犬牙锥齿鲷体长与年龄关系,生长参数分别为:L!=263.77 mm、k=0.71、t0=-0.52.

关键词: 犬牙锥齿鲷 珊瑚礁鱼类 渔业生物学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isin、ε-聚赖氨酸、pH值对虾源枯草芽孢杆菌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构建与评价

食品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分离自熟制南美白对虾的虾源枯草芽孢杆菌为对象,探究乳酸链球菌肽(Nisin)、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和pH值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应,采用简单Logistic及多项式Logistic方程构建其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比较分析抑菌因子间的协同或拮抗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简单Logistic模型与多项式Logistic模型的R2-Nagelkerke值分别为0.79和0.91;Hosmer-Lemeshow测试分别为χ2=2.00、P=0.981 (简单Logistic模型)和χ2=0.76、P=1 (多项式Logistic模型),说明两种模型均能很好描述Nisin、ε-PL、pH值及其交互作用下枯草芽孢杆菌生长/非生长情况(P<0.05),且多项式Logistic模型能更好预测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概率.此外,Nisin、ε-PL、pH值及其交互作用对虾源枯草芽孢杆菌生长/非生长界面影响显著(P<0.05).随Nisin及ε-PL质量浓度增加或pH值降低,生长区域逐渐减小,非生长区域逐渐扩大,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当Nisin质量浓度增加,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非生长界限向更高ε-PL质量浓度、更低pH值方向移动.无论第3种因子质量浓度为何值,当Nisin质量浓度为60、100、140、180μg/mL时,枯草芽孢杆菌在pH值分别为4.0、4.25、4.5、5.0时表现为不生长.ε-PL质量浓度为60、100、140、180μg/mL时,枯草芽孢杆菌pH值为4.0、4.5、4.75、5.25时生长概率均为0.当pH<5.0时,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受到较强抑制,此时pH值是影响枯草芽孢杆菌生长/非生长界限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枯草芽孢杆菌生长/非生长概率模型,为定量描述水产品抑菌效应和风险评价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生长/非生长模型 Nisin ε-聚赖氨酸 抑菌效应 pH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雌、雄卵形鲳鲹肌肉品质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测定并比较了雌、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肌肉概略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对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了营养评价.结果表明,雄性肌肉脂肪含量和亮度值显著高于雌性(P<0.05),水分含量和剪切力显著低于雌性(P<0.05),肌肉蛋白质、灰分含量和其他物理性状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鱼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雄性肌肉中苏氨酸等7种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雌性(P<0.05),其他氨基酸无显著差异(P>0.05).依据氨基酸评分标准(AAS)和化学评分标准(CS),雌、雄鱼肌肉的第一、第二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和缬氨酸.雌性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高于雄性,其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标准.雌、雄鱼肌肉各种脂肪酸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EPA+DHA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雄性肌肉中Σn-6PUFA/Σn-3PUFA高于雌性.综合评价表明,雌性比雄性肌肉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肌肉营养 营养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船联网技术的智慧渔船体系研究

船舶工程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智慧渔船是智能船舶和智慧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对提升我国渔船信息化技术,保障我国海洋渔船及船员航行、生产作业安全,精细化管理海洋渔业开发,科学的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环境,构建海洋渔业大数据综合平台,实现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船联网技术,构建了智慧渔船系统构架、数据集成和通信策略,实现了由渔船机电设备信息系统、渔业生产全息系统、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渔船智能化监控管理与服务系统、海洋渔业大数据信息处理与智能决策系统组成的智能海洋渔业体系。通过探讨智慧渔船技术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开展智慧渔船系统研究提出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 船联网 智慧渔船 信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溪红点鲑微卫星标记筛选及引进群体遗传结构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引进溪红点鲑种质遗传结构状况,本研究利用溪红点鲑转录组数据设计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引物1 081对,选择其中200对进行引物合成,经过筛选鉴定共获得111个特异性好且扩增效率高的微卫星标记,用其中27个多态性标记比较分析了溪红点鲑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27个微卫星位点在2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71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26 0~0.877 4,平均为0.673 1,其中23个位点高度多态(PIC≥0.5).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5.555 6和4.444 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3.914 5和3.108 2;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56 2和0.265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00 2和0.621 0;平均PIC分别为0.640 9和0.555 5.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参数t检验结果显示,养殖群体的5项遗传多样性参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引进群体,表明尽管溪红点鲑养殖群体的PIC仍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但是经过多代群体自繁,已经出现等位基因严重富集的现象.经Bonferroni校正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在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中分别有8个和4个位点尚未偏离平衡,且多数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2个群体间具有高度遗传分化(Fst=0.164 2),遗传相似系数为0.582 2,遗传距离为0.540 9,表明引进和养殖溪红点鲑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

关键词: 溪红点鲑 转录组 微卫星标记 引进群体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经济海藻养殖技术概况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是全球海藻生产和消费大国.当前,我国海藻养殖种类以海带、紫菜、江蓠和裙带菜等为主体,兼有小规模养殖的羊栖菜、鼠尾藻、麒麟菜、石花菜、礁膜、浒苔、长茎葡萄蕨藻等.海藻养殖方式包括浅海养殖、潮间带养殖和陆基养殖.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海水污染、海岸工程等多重压力下,海藻养殖环境不佳,养殖病害多发;另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的近海水域利用政策变化,对海藻养殖产业及其养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对我国海藻养殖技术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以期为我国海藻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 经济海藻 养殖技术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海带 紫菜 江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2017年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群落结构特征,并研究了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17种,环节动物(56种)、节肢动物(31种)、软体动物(14种)、棘皮动物(6种)和脊索动物(6种)为主要类群,其他类群共4种;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最多,为66种,春季(47种)与秋季(44种)种类数相当,夏季仅有30种;总栖息密度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趋势,生物量则呈现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趋势;群落优势种以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的贡献率较高,且为春、秋和冬季共同优势种;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Shann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与温度和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基于栖息密度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的结果显示,温度、有机质和中值粒径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根据大型底栖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可知大部分物种分布在低温、低营养物质和粒径较小的浅水区域.

关键词: 胶州湾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入海通道及其附近水系鱼类群落空间分布格局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苏北鱼类群落组成及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于2018年对淮河入海通道及附近水域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设采样点30个(S1~S30),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对渔获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采集鱼类53种9 322尾,隶属于7目14科,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种类最多,其中,鲤科Cyprinidae占明显优势,其次是鲿科Bagridae、鰕虎鱼科Gobiidae;对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调查区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废黄河水域s23与灌河s25、s29 3个站位为一个类群,苏北灌溉总渠附近水域的s3、s4、s7、s10等9个站位为一个类群,射阳河及其支流水域的s13、s14、s16等18个站位为一个类群;调查站位中靠近废黄河和苏北灌溉总渠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R)数值较大,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λ)在调查区域分布相对均匀;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鱼类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深度、浊度、pH、温度为影响调查区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淮河入海通道及其附近水系鱼类均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要组成种类.

关键词: 淮河 鱼类群落 多样性分析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源性Fe2+/Fe3+结合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铁离子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当体内缺乏铁离子时易导致许多营养缺乏症.Fe2+/Fe3+结合活性肽是一种具有结合Fe2+/Fe3+能力,并可与之形成可溶性结合物的肽类物质,其在生物体内可促进铁离子的吸收.本文从Fe2+/Fe3+结合活性肽的食物来源、制备、分离纯化、结构特征以及肽-Fe2+/3+结合物的形成、结合位点、促Fe2+/Fe3+吸收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Fe2+/Fe3+结合活性肽的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Fe2+/Fe3+结合活性肽 肽-Fe2+/3+结合物 结构特征 生物活性 吸收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