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CRISPR/Cas9基因编辑原理、发展及应用

水产学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9)是一个操作便捷、编辑高效和通用性广的基因编辑工具,可使快速而精准地阐明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在遗传变异和生物表型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它是由一个非特异性的Cas9核酸酶和一组可与靶基因特异性互补的CRISPR RNA(crRNA)组成的精准编辑系统.通过20 bp的crRNA和位于靶序列下游的原间隔序列邻近基序(PAM)来决定CRISPR/Cas9实现DNA切割的特异性.经过遗传工程改造后的CRISPR/Cas9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工具被用于多种生物的基因组编辑.本文通过综述CRISPR/Cas9的历史来源、组成结构、作用机理、技术发展和应用等,旨在为其在水产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基因敲入 sgRNA Cas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修复中代表性浮水植物移除重金属的能力和特性比较

生态毒理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浮水植物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移除能力和特性,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限量浓度的1倍、2倍、5倍和10倍分别设置4个暴露水平,对凤眼莲、圆心萍、肚兜萍、小浮萍、大浮萍、大薸和柳叶空心菜7种浮水植物去除水体环境中重金属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确定凤眼莲、大藻和肚兜萍(质量比为1∶1∶1)混合植株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最佳.结果表明,暴露水平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限量浓度的2倍时,混合植株对镉、铜、锌、铬和镍5种重金属的累积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75.86%、82.97%、72.19%、80.06%和75.92%;暴露水平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限量浓度的5倍时,混合植株对铅的累积去除率达到最高,为76.01%.本研究所确定的混合植株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累积去除效应明显,可以为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淡水养殖水产品过程中的重金属防控以及提升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重金属 浮水植物 去除 水产品 淡水养殖 ICP-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梅雨季节江苏省河蟹养殖池塘管理措施

科学养鱼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江苏省河蟹养殖业发展至今,河蟹产量已然占据了全国产量的“半壁江山”,无论是种苗还是成蟹养殖都具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今年江苏省河蟹主产区养殖池塘大面积复耕,养殖面积减少,导致去年末、今年初扣蟹的销售情况不佳,打击了不少养殖户的热情。另外,今年河蟹状幼体培育前期遇高温天气,变态至大眼幼体时又遇暴雨寒潮,导致大量“掉苗”,产量减少。3-5月华东地区暴发的新冠疫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河蟹产业也不例外。6月,梅雨季节对河蟹的养殖管理尤为重要。梅雨季节会出现长期连续的阴雨天气,光照差、气压低,水体常呈“暗缺氧”状态,这对河蟹生长极为不利。若是管理措施不完善,加上梅雨季节过后可能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河蟹伤亡率将大幅度增加。为此,科学养鱼杂志社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钢春研究员、好润集团许长青副总经理以及盐城天邦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申亚阳先生,请专家和行业一线工作者分享梅雨季节河蟹池塘应该如何管理才能顺利“度梅”,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帮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2种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耕层下部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的影响及相关微生物对矿化作用的响应机制,为稻虾共生模式中虾类对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及制定氮肥施用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对比试验,测定分析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RC)与稻—罗氏沼虾共作模式(RM)耕层下部(10~20 cm)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相关参数、土壤氮素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并分析微生物群落与矿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末期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有所下降,初期RC模式与RM模式间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末期RC模式全氮含量显著低于RM模式(P<0.05,下同);试验末期RC模式中土壤累积氮矿化量、矿化势、可矿化氮比例分别为131.21±2.12 mg/kg,242.62±5.18 mg/kg,(0.31±0.01)%,分别显著高于RM模式的119.85±1.36 mg/kg,217.51±1.83 mg/kg,(0.28±0.01)%.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至试验末期,RC模式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RM模式,2种模式间群落结构组成有显著差异,RC模式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RM模式,而脱硫杆菌门、粘菌门、硝化菌门相对丰度则显著低于RM模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累积氮矿化量、矿化势、可矿化氮比例与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而与拟杆菌门、脱硫杆菌门、粘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虾类的生活习性不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导致2种稻虾共作模式耕层下部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产生差异.在江苏省靖江市,与稻—罗氏沼虾共作模式相比,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中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更强,矿化势等相关参数更高,具有较高的供氮潜力.

关键词: 红螯螯虾 罗氏沼虾 有机氮矿化 土壤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水声学探测的镜泊湖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资源量评估

湖泊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0年5、7和10月,采用多网目复合刺网调查和水声学探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镜泊湖鱼类群落时空动态和资源量进行调查.渔获物调查共采集鱼类4目6科29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主要经济鱼类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鲤(Cyprinus carpio)、翘嘴鲌(Culter albumus).蒙古鲌和(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为优势种.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镜泊湖鱼类密度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为836、7216和2724 ind./hm2,其中夏季鱼类密度最高且主要集中于中部和南部区域,春季和秋季鱼类密度则呈现从南至北递减的趋势.春、夏、秋季鱼类的平均目标强度为-43.4、-50.0和-46.5 dB,估算的平均全长分别为34.0、18.0和25.2 cm,推算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72.7、43.7和135.2 g.结合各季节平均密度,估算出春、夏、秋季镜泊湖鱼类资源量分别为2052、2835和3313 t.镜泊湖鱼类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体总悬浮物、叶绿素a、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从水声学探测和刺网调查的结果来看,镜泊湖渔获物小型化问题突出,鱼类资源呈现衰退趋势,渔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镜泊湖鱼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强化对自然捕捞的管理,严格控制捕捞数量和规格,保障鱼类资源自然增殖,结合牡丹江流域污染防治、改善鱼类栖息地环境等鱼类生境修复措施,以促进鱼类资源的恢复.

关键词: 镜泊湖 渔业水声学 时空分布 鱼类资源量评估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口虾蛄仔虾季节性分布及其早期补充模式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仔虾是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早期生活史的重要阶段,其转为底栖生活所需的环境条件及我国近海口虾蛄早期补充模式,仍缺乏了解.基于2017年春季(3-6月)和夏秋季(8-11月)8个航次的渤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各月份口虾蛄仔虾(<60 mm)的分布、出现概率和样本量等,并利用广义加性模型筛选出影响仔虾出现概率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我国近海口虾蛄产卵期、胚胎和幼体发育、仔虾生长特性等繁殖特征和早期生长发育历程,结合仔虾季节性分布,阐释渤海口虾蛄群体的早期补充模式.结果发现,春季,仔虾在4-5月出现频次较高,其分布区随水温升高逐步向北扩散或偏移,显著影响其出现概率的环境因子为底层温度、底质平均粒径和粒径偏度;夏秋季,仔虾在9-10月分布广泛,11月趋向斑块化分布、出现频次降低,显著影响因子为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和底质含沙百分比.渤海口虾蛄群体呈现多季节补充模式.其产卵期长达5个月,5-7月产出的受精卵预计在7-9月发育成Ⅰ期仔虾,在9-11月长成全长50 mm左右的仔虾;8-9月产出的受精卵,预计在10-11月左右发育成Ⅰ期仔虾,12月至次年3月受低温限制停止生长,在4-5月水温回升时逐步长成50 mm左右的仔虾.

关键词: 口虾蛄 仔虾分布 早期生活史 多季节补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粉潜在危害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磷虾粉是目前南极磷虾船载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质、磷脂、虾青素和矿物质等物质,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南极磷虾粉主要用作水产动物饲料及提取油脂等的原料.然而,研究表明南极磷虾粉也存在潜在危害因子不明确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和范围的拓展.因此,本文分析了南极磷虾粉潜在危害因子的来源、限量标准、检测方法等,介绍了南极磷虾粉风险评估进展,旨在为南极磷虾粉危害因子的减除和深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危害因子;分析;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低氧环境底栖有孔虫研究进展

地学前缘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不断加剧海洋低氧环境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低氧对全球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重大影响.底栖有孔虫能够广泛适应生存在各种海洋低氧环境中,是极少数能适应低氧环境的真核生物之一,底栖有孔虫对低氧环境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是海洋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话题,至今仍存在很多谜团.本文总结了不同海洋低氧环境活体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活体底栖有孔虫对人为诱导低氧环境的响应、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外壳化学组成特征、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的生存机理,期望为后续推进海洋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相关研究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底栖有孔虫作为古海洋环境重建的重要工具,对我们了解全球海洋低氧环境的历史演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孔虫细胞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从系统发生学上认识真核生物对低氧环境适应的历史演化进程,为利用有孔虫作为工具更好地重建和预测海洋低氧环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有孔虫 低氧 无氧 底栖 沉积物 反硝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计算平行样对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域生物信息流是流域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流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输移和能量输移过程的信息标记,是用eDNA技术调查评估河流水体中物种组成空间特征的基础.估算流域生物信息流是流域生态系统过程研究和eDNA技术调查评估河流水体中物种组成空间特征的关键.在有限的调查采样中,平行样的数量如何影响流域生物信息流的估算,尚待解答.基于随机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提出假设——采样数量不影响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结果的准确度,但会影响其精密度,然后通过问题简化转化和模拟计算,对该假设进行了检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随着样点生物信息检出度(平行样数量)的增大,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结果会从偏小逐渐靠近流域生物信息流实际值,同时其99.9%置信区间也逐渐集中于流域生物信息流实际值.即样点生物信息检出度(平行样数量)对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有影响.在实际调查研究过程中,建议先在所研究区域对平行样数量和样点生物信息检出度的关系进行预评估,然后基于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可信度目标在正式实施方案中经济有效地设置平行样,基于多平行样调查结果估算流域生物信息流,再根据各样点生物信息检出状况对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结果进行后验评估.

关键词: 流域生物信息流 环境DNA 平行样 检出度 流域生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源无乳链球菌胞外产物灭活疫苗对罗非鱼的免疫效果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异源无乳链球菌胞外产物灭活疫苗免疫罗非鱼后的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10%甲醛溶液灭活法制备了无乳链球菌HN0901和GX1101胞外产物灭活疫苗,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健康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 aureus♂),在免疫后28 d用同/异源无乳链球菌攻毒,测定了免疫后和攻毒后罗非鱼的免疫应答反应和血清抗体效价,并比较了罗非鱼在腹腔注射1×10~8 CFU/尾无乳链球菌后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和交叉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免疫鱼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在免疫后28 d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在攻毒后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鱼相比,免疫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在免疫和攻毒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丙二醛(MDA)显著降低(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炎性细胞因子基因TNF-α、IL-1β和TGF-β,体液免疫相关基因HSP70,MHC Ⅱ和Ig M在免疫和攻毒后也呈现显著升高趋势,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28天达到1∶64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免疫组在同源和异源无乳链球菌攻毒后相对的免疫保护率在31.6%~47.4%。结果表明,研制的灭活疫苗免疫罗非鱼后,能够显著诱导罗非鱼体内的免疫应答,产生中等疫苗效力,对同/异源无乳链球菌都具有免疫保护能力。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免疫预防技术和研制二价疫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胞外产物 灭活疫苗 免疫保护 奥尼罗非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