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聚木糖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肠道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XOS)对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作用,试验设5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幼鱼(初始体质量为20.85 g±0.48g),分别投喂添加不同XOS水平(0、0.25%、0.50%、0.75%、1.00%,均为质量分数,下同)的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试验结束后测定其生长、抗氧化及肠道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XOS可显著提高虹鳟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饲料中添加XOS可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P<0.05),当饲料中添加1.00%XOS时,SOD和LZM活性增强,最高值分别为219.60、14.29 U/mL,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性变化(P>0.05);肠道SOD、CAT和LZM活性随XOS添加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SOD(176.93 U/mg prot)、CAT(9.75 U/mg prot)和LZM(37.82 U/mg prot)活性在0.75%XOS组达最高值,但肠道MDA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XOS对肠道炎症因子相关基因I-1β、IL-2、IL-8、TNF-α和PepT1的表达量均有影响,且随XOS添加水平升高其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IL-1β、TNF-α和PepTl达量在0.75%XOS组达最高值.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25%~1.00%XOS可促进三倍体虹鳟生长并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0.75%~1.00%XOS添加水平效果最为明显.
关键词: 虹鳟 低聚木糖 生长性能 抗氧化 免疫 肠道免疫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镇静剂及其代谢物残留
《分析化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MS/MS)法测定水产品中镇静剂及其代谢物共12种化合物残留量的方法。样品加入地西泮-d5、安眠酮-d7、氯丙嗪-d6内标,加入200μL 1 mol/L NaOH溶液后,采用乙酸乙酯进行提取,氮吹浓缩,用80%乙腈溶解,PSA和C18分散固相萃取材料进行净化,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以2 mmol/L乙酸铵-0.1%甲酸和甲醇为流动相,以Capcell PAK C18 MGⅡ色谱柱(100 mm×2.0 mm, 5μm)进行分离,在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本方法在0.5~20μg/kg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在14种水产品中添加水平为1、5和10μg/kg时的回收率在80.6%~11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05%~14.5%之间。对2020年8月份采自上海的167个鱼、虾、蟹、贝等实际样品筛查发现,4.79%的水产品中检出地西泮,含量范围介于检出限与定量限之间。本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度高、灵敏度高,适用于不同种类水产品中镇静剂类药物的检测。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镇静剂 水产品 地西泮 氯丙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对低氧响应的转录组学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氧胁迫下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某些基因的差异表达,获得10.62 Gb高质量测序数据,组装得到155113条转录本和118953条Unigene。注释Unigene37580条。其中,33659条Unigene与Nr蛋白数据库基因同源;11275条Unigene注释到KEGG数据库,归类到223个代谢通路。低氧胁迫产生1392条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11条上调基因和1081条下调基因,784条差异基因得到注释,并富集到抗氧化活性、细胞连接、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多细胞生物过程、复制和生殖等过程,表明低氧胁迫激活了虾体适应缺氧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其中,低氧胁迫下,低氧诱导因子1(HIF1) 2个亚基HIF1α和HIF1β表达量上调;实时定量测定证实,在胁迫的后期,脊尾白虾肝胰脏和鳃HIF1α和HIF1β明显上调,推测脊尾白虾细胞在低溶氧环境下诱导HIF产生,刺激机体增加血液氧的供应能力。同时,低氧胁迫下,脊尾白虾差异基因富集到糖酵解/葡萄糖生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丙酮酸代谢等通路,表明虾体缺氧使糖酵解等无氧代谢途径增强,同时促进了部分糖类和氨基酸的代谢。另外,低氧胁迫下,脊尾白虾溶酶体通路、吞噬通路、过氧化物酶体通路和内吞作用通路的差异基因较多,推测低氧诱导因子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活化线粒体自噬来降低线粒体氧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肌浆蛋白源抗氧化肽的制备、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木瓜蛋白酶对罗非鱼肌肉蛋白组分(肌浆蛋白、肌原纤维蛋白、基质蛋白)进行酶解,研究罗非鱼不同蛋白组分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并通过超滤、凝胶过滤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高活性肌浆蛋白组分抗氧化肽进行分离纯化,同时对纯化后的抗氧化肽氨基酸组成予以分析。结果表明:罗非鱼肌浆蛋白酶解物(tilapia sarcoplasmic protein hydrolysates,TSPH)抗氧化活性高于肌质与肌原纤维蛋白酶解物,当肌浆蛋白酶解4 h时,TSPH(6 mg/mL)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率及其还原力均达到最高,分别为84.61%、50.01%和0.629;经超滤分离后,其分子质量小于5 kDa的组分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该组分经凝胶色谱分离后,富集得到E1~E4共4个组分,其中E3组分(0.8~0.3 kDa)的抗氧化活性最高,3 mg/mL E3组分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3.61%,还原力为0.953;E3组分再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后,富集得到F1~F9共9个组分,其中F4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其DPPH自由基的半清除质量浓度为0.78 mg/mL,且经氨基酸组成分析发现色氨酸(Trp)、甘氨酸(Gly)、组氨酸(His)为其含量较高的氨基酸,相对含量分别高达31.20%、27.25%和8.9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尖塘鳢亲本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尖塘鳢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2000年引进的线纹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AZ1)、2005年引进的线纹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AZ2)及1986年引进的云斑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TG)的遗传多样性,运用PopGene32、CERVUS 3.0、Arlequin 3.1计算3个尖塘鳢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及遗传分化系数(Fst)等遗传参数,基于Nei氏遗传距离利用MEGA 7.0中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以Structure 2.3分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结果】12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在3个尖塘鳢群体中扩增得到32个等位基因。AZ1群体、AZ2群体和TG群体的平均Na分别为1.33、1.92和2.33,平均He分别为0.034、0.180和0.214,平均PIC分别为0.031、0.155和0.191。3个尖塘鳢群体间的Fst为0.077~0.384、遗传相似度为0.926~0.950、遗传距离为0.052~0.077。3个尖塘鳢群体有22.54%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77.4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基于Nei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AZ1群体和AZ2群体先聚类为一支,然后与TG群体聚类在一起。【结论】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殖后代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尤其是AZ1群体近交程度较高,因此相关引种单位或繁殖场需尽快采取相应的选育手段提高现有杂交鳢群体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交衰退带来的风险,也可通过引进新的种质资源提高杂交鳢遗传多样性。此外,3个杂交鳢群体尚未出现种质混杂和杂交情况,仍可作为杂交鳢遗传育种奠基种群。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 线纹尖塘鳢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近海蓝圆鲹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深对南海北部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种群的结构特征认识,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中蓝圆鲹的生物学数据,对该区域内蓝圆鲹群体的体长与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的组成与季节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北部蓝圆鲹体长范围78~248 mm,平均体长146 mm,优势体长121~150 mm;体质量范围7.9~290.0 g,平均体质量52.0 g,优势体质量21.0~60.0 g;雌雄个体体长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为W=8×10-6L3.131 2,生长参数b=3.131 2,接近等速生长。雌雄性比1.5∶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各月份均有性成熟的个体,冬、春季节性成熟个体都超过50%,为主要繁殖季节。雌性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70.9 mm。摄食等级以2级为主,随着体长的增加,摄食水平有升高的趋势。跟历史资料比较发现,南海北部蓝圆鲹性早熟、种群结构小型化的特征没有改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对桑沟湾水域21个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湾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1属51种,其中,硅藻(Diatom)24属43种,甲藻(Dinoflagellate) 3属4种,绿藻(Chlorophyta) 2属2种,金藻(Chrysophyta) 2种,蓝藻(Cyanophyta)1种。按照季节划分,春季22种,夏季20种,秋季23种,冬季20种。优势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硅藻是绝对优势种,其中,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e)为全年优势种,数量百分比在18.6%~84.9%之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0.16×103~12.20×103个/L之间,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范围为0.69~1.35,物种均匀度指数J (Pielou)范围为0.42~0.70。磷酸盐是桑沟湾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营养盐。研究结果揭示了桑沟湾养殖水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深入认识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高质量总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传统的酸性酚—异硫氰酸胍—氯仿一步提取法,比较分析多种优化操作步骤,摸索出一种高质量提取体质量为80~150g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总RNA的改良方法。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肝脏、脾脏、肠道等脏器组织,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RNA丰度低,且极易在样品前处理阶段出现顽固性降解问题。探索发现,将取样量增至约30mg,可提升RNA产量以满足常规试验需求。针对降解难题,改良常规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流程,采用鲜样液氮速冻,冻样直接放入TRIzol试剂中裂解,并即刻进行长时间机械匀浆,时长约3min等核心操作步骤,可显著降低脂肪组织样品RNA的降解。Agilent生物分析仪检测结果显示,改良方法提取的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RNA完整度高,关键RIN值为8.7~9.0。研究推测,长时间机械匀浆所形成的持续剪切冲击力或许有助于TRIzol试剂中的异硫氰酸胍等成分突破油滴阻碍而有效抑制内源性RNA酶。本方法提取的草鱼脂肪组织总RNA质量可满足高通量转录组测序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甲基蓝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检测水产品中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以亚甲基蓝代谢物天青C(azure C)为亚甲基蓝的半抗原,采用戊二醛法,将azure C上的氨基与蛋白上的羧基进行偶联,制备免疫原azure C-BSA和包被原azure C-OVA。利用紫外扫描(UV)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免疫原和包被原进行鉴定。以azure C-BSA为免疫原,按0.2 mg·只-1的剂量免疫BALB/c小鼠,对获得的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人工抗原azure C-BSA和azure C-OVA偶联成功,偶联比约为31∶1和52∶1。经过ELISA测定,多克隆抗体效价均在16 000以上,其中2号小鼠抗体效价最高,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3.9 ng·mL-1,该抗体与亚甲基蓝代谢物天青A、天青B和天青C存在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27.6%、84.7%和138.1%,与其他常见染料不存在交叉反应,说明该抗体特异性良好。实验成功合成亚甲基蓝人工抗原并获得免疫学特性良好的鼠源多抗血清,为后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开发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坝体对长江上游鱼类栖息地流域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上游鱼类栖息地的水动力学研究对于栖息地生态治理与恢复、评估水生物的生境条件有重要科学意义。该研究以长江上游四川省泸州市江段人工修复鱼类栖息地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施工图、水下地形测绘图和航拍图,等比例建立了三维流场模型。基于CFD数值模拟结合现场试验勘测,研究了6种不同流速下的栖息地水动力学特性,分析了多个人工坝体对该江段水流环境的影响机制、湍流/涡结构的演化与发展规律,利用了水流均匀性指数、傅汝德数、局部断面流速等水力指标对修复后的栖息地水环境进行评估,并与现场地形和流速测绘、鱼群调查等试验数据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该江段试验区形成多个大漩涡区,涡流形态基本不随来流速度的变化而改变,逆时针漩涡区的上升流现象明显,且流速稍高于顺时针漩涡区;试验区的水流速度偏低,流动均匀性差,流态紊乱复杂,而对照区的流速相对较快,流动均匀性好,水流方向变化不明显;随来流速度增加,傅汝德数不完全呈线性增加趋势,不同水深截面上的水流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近;现场鱼群调查相同测绘距离内,对照区域为0.714尾/1000呯,试验区域为3.157尾/1000呯,说明流动不均匀的低速涡流区有利于聚集鱼群,经修复后的栖息地能够为水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庇护等生存条件;当来流速度为220m/s时,试验区域两条测试路径的平均流速分别为0.53和0.7920m/s,在同一鱼群探测试验测绘路径上,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数据相差约10%,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对于大水面渔业生态工程的水动力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水动力学 流场 长江上游保护区 鱼类栖息地 人工坝体 鱼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