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对有机、无机态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利用探讨
《土壤学报 》 1983
摘要:为了研究我国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的供肥特点,培土效果和增产作用,我们从1978年春以来,以~(15)N示踪法进行有机、无机态肥料氮转化问题研究,在江苏四种代表性士壤上,即太湖地区黄泥土(代号A),丘陵地区板浆白土(代号B),苏北里下河地区鸭屎土(代


江苏省化肥施用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末期水平的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一、我省化肥施用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末期水平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后,党十分重视化肥工业的发展,化肥产量比解放前成百倍增加,品种也逐渐多样化.1978年全国生产标准化肥(包括氮磷肥及复合肥)4712万吨,平均每亩耕地的化肥施用量达到59斤.我省化肥用量比全国水平上升得更快,1978年总用量为390万吨,每亩耕地平均施用97斤.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施肥技术也得到不断的改进.例如普遍推广了农作物分期施肥的技术,在缺磷土壤上氮、磷肥的配合施用,以及改进氮磷肥的施用方法等等.此外,不少地方还开始


冬季气候温和地区的苹果栽培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佛罗里达州位于25~31°N,大约相当于香港与南京之间.冬季气候温和,有时连续几年冬季温度在4~11℃之间.夏天3个月的平均温度为27~28℃左右.这是一个柑桔产区.七十年代以前没有苹果栽培,因为当时还没有找到休眠期要求经历低温期(低于7.2℃)不长的品种.


理化诱变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与改进氨基酸组成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国际上开展核技术改良作物种子蛋白质研究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小麦方面已选育出了不少高蛋白和高赖氨酸含量的新品种,如印度用γ射线及紫外线综合处理墨西哥小麦索诺拉64,育成了雪白索诺拉.蛋白质含量由原品种的14%提高到16.5%,赖氨酸含量由2.2%提高到3.4%.巴基斯坦用快中子育成一个大粒、矮秆、早熟三周的新品种拉盖尼15,蛋白质含量达17.04%(亲本为11.6%),产量略低于亲本,但蛋白质总产量(885公斤/公顷)却高于亲本(663公斤/公顷);16种氨基酸也均高于亲本品种,其中赖氨酸含量比原品种提高45.2%.我们从1977年起进行了小麦高蛋白质含量突变系诱变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


杂交水稻大螟的发生特点及种群变动原因初析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大螟原系水稻上的次要害虫,但自1977年发展杂交水稻后,便一跃而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有效地控制大螟为害,我们对杂交水稻大螟的发生为害特点及种群变动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于后.发生规律大螟在江苏一年发生3个完整世代,有的年份可发生不完全的4代.一般以3龄以上的幼虫形态在水稻、茭白、芦苇以及杂草根茬附近的表土下越冬.在越冬幼虫中,老熟幼虫约占半数或半数以上,余为未老熟的幼虫,但未发现1龄幼虫能够越冬.室内饲养观察,2龄幼虫冬前不能成活,3~4龄幼虫需摄取补充营养才能化蛹,5~6龄幼虫不摄取补充营养也能正常生育繁殖.在自然条件下,早春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未成熟的幼虫开始活动,4月初为害夏熟作物,


棉铃发育研究 Ⅴ.花铃肥对棉铃发育及糖氮代谢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棉花花铃期施肥,可以增加铃重,提高成铃率,是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本文报道花铃期施氮肥对棉铃发育和糖氮代谢的影响,阐明其生理特性,为施肥提供理论根据.材料和方法供试品种为岱字棉15号.1979年5月4日播种,5月12日齐苗,每亩3636株.6月15日现蕾;7月11日开花.试验分两个处理:(1)施花铃肥:5月21日亩施苗肥硫铵15斤,6月30日亩施当家肥菜籽饼100斤,7月21日亩施花铃肥硫铵30斤.(2)不施花铃肥:5月21日亩施苗肥硫铵15斤,未施当家肥及花铃肥.


蔬菜塑料大棚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在塑料大棚内培育蔬菜秧苗是大棚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年来我省仅在大棚内移植蔬菜秧苗,使大棚在冬季的利用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在于探讨大棚内直接播种育苗的方法,以便为蔬菜队或专业户提供小型简易快速育苗设施及相应技术.


应用放射性示踪方法探索苏南圩田地区暗管排水条件下大麦根系的活力
《土壤通报 》 1983
摘要:苏南地区早春多雨,造成低洼圩田地区大麦湿害,影响高产。实践证明,在农田内埋设暗管进行排水是防御湿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暗管就是将特定的管子(如:瓦管或灰土管,规格一般长24.5厘米,高、宽各为13厘米,中间有8厘米圆洞)埋在农田耕地下面1.2米处作为排水暗沟。 埋设暗管后,对大麦根系活力的影响,尚缺乏资料。本试验的目的就是应用同位素示踪测根的方法作为手段来探讨农田埋设暗管后,在大麦水分敏感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土壤水分对根系活力的影响。试验工作在1976年冬到1978年春进行,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充分发挥太湖地区淡水养鱼的潜力
《农业技术经济 》 1983
摘要:太湖地区是我国著名水乡,境内湖泊池塘星罗棋布,河港沟渠纵横交错,发展淡水养鱼,条件十分优越。以原苏州地区而言,总水面560万亩,为耕地面积的76.7%,其中内陆水面397万亩,可利用水面136.8万亩,有40多万亩还未利用。近年来,水产生产


固氮蓝藻干藻种制备及其在稻田中的应用效果
《微生物学报 》 1983
摘要:固氮鱼腥藻"水生1042"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为5天,在此期间采制的藻种复苏能力最强,固氮活性也高,通过复苏培养4天的蓝藻固氮力为217.7n mol C_2H_4/mg干藻/小时。用5倍于干藻粉的稻壳、麦壳作吸附材料晒制干藻种,可增强藻种浮力,减少藻种损失,抑制杂藻生长,促进蓝藻繁殖,分别比放养等量纯藻种提高鲜藻产量83%和50%。在不同温度下烘干藻种的结果表明:以40℃、50℃下烘干的干藻种复苏能力最强。用干藻种进行大田放养,每亩施放25斤左右的干藻种,在条件适宜时,7—10天可增殖鲜藻1350—1650斤。

